陈清法
- 作品数:9 被引量:118H指数:5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影响被引量:57
- 2021年
-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rTMS治疗组和伪rTMS治疗组,每组各30例。伪rTMS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rTMS假刺激治疗,rTMS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1Hz rTMS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1Hz rTMS治疗以及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治疗。3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及上肢F波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的MAS评分以及F波潜伏期、波幅、Hmax/Mmax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均P<0.05),rTMS治疗组明显低于伪rTMS治疗组(P<0.05);三组患者的FMA-UE、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且联合治疗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均P<0.05),但rTMS治疗组的FMA-UE、MBI评分与伪rTMS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肌肉痉挛和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 陈清法黄华垚陈振强倪国新
- 关键词:脑卒中痉挛上肢运动功能重复经颅磁刺激偏瘫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
- 2018年
-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医院68例脑卒中康复期患者为调查样本,采用系统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试验组同时予以重复经颅磁刺激。比较两组肢体功能评分、生活活动能力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干预前,两组肢体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肢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同组干预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生活活动能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能够进一步提升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效果。
- 陈振强陈清法
- 关键词:重复经颅磁刺激脑卒中康复效果
- 基于长链非编码RNA调控ceRNA网络的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分子机制
- 2024年
-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缺血性脑卒中(IS)的差异表达基因,构建竞争性内源RNA(ce RNA)调控网络,探讨IS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IS相关的mi RNA、m RNA和lnc RNA测序数据,借助R软件获取差异基因,通过star Base、mi RDB和mi Rwalk数据库进行lnc RNA-mi RNA和mi RNA-m RNA关系预测,并构建ce RNA网络。预测与差异分析的结果取交集后筛选出差异靶基因(DETm RNAs),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KEGG和GO富集分析,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采用Cytoscape软件识别核心靶基因。结果:共筛选出存在明显差异表达的mi RNAs 20个,m RNAs 1512个,lnc RNAs 278个,并成功构建了5lnc RNAs-6mi RNAs-102m RNAs互作的ce RNA网络。筛选出的285个DETm RNAs所富集的功能主要包括染色质的组织、磷蛋白磷酸酶活性的负向调节和细胞周期等生物学过程,涉及白细胞经内皮迁移、血小板激活等信号通路,最终识别出排名前10的核心靶基因为CREB1、MAPK1、GSK3B、SP1、PIK3R1、NR3C1、NCOR1、NFATC1、SETD2、NSD1。结论:构建ce RNA网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IS的分子机制和筛选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为后续康复治疗靶点的确定和制定康复策略提供一些线索。
- 陈建敏王志勇张楠楠陈清法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生物信息学
- 低频rTMS联合FES治疗对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及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被引量:15
- 2019年
- 目的:探讨低频(1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及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选择入住我院康复科的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伴下肢痉挛及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伪刺激+FES组(伪刺激组,45例),低频rTMS联合FES治疗组(低频rTMS组,47例)。连续治疗3周,治疗前后对患者采用Fugl-Meyer (FMA)量表评估下肢运动功能;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下肢痉挛严重程度,并进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结果:治疗3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FMA评分均显著提高,MAS评分和MEP值显著降低(P均=0.001);且治疗后,与伪刺激组比较,低频rTMS组FMA评分[16.0(13.0, 23.5)分比19.0(16.0, 27.0)分]提高更显著,MAS评分[1.5(1.3, 1.5)分比1.0(0.5, 1.5)分]和MEP值[(24.64±0.39)ms比(24.43±0.31)ms]降低更显著(P<0.05或<0.01)。结论:低频rTMS联合FES治疗较伪刺激联合FES治疗能显著改善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及运动功能。
- 黄华垚杜厚伟陈超张逸仙陈清法陈振强江信宏李菁威晋刘楠
- 关键词:卒中经颅磁刺激电刺激疗法
- 基于微小核糖核酸-信使核糖核酸网络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子机制
- 2024年
- 目的基于微小核糖核酸(miRNA)-信使核糖核酸(mRNA)调控网络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促进缺血性脑卒中(IS)神经修复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下载rTMS干预7 d后的IS大鼠皮质miRNA表达谱。使用R软件分析差异miRNAs,通过在线数据库预测其对应的下游mRNAs,构建miRNA-mRNA调控网络,筛选关键miRNAs。对靶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构建靶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识别网络中的核心mRNAs。选取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磁刺激组,每组8只大鼠。模型组和磁刺激组制备IS大鼠模型,仅磁刺激组接受连续7 d的rTMS干预,其余2组不进行干预。采用改良神经功能评分(mNSS)于造模前和造模成功1 d、3 d、7 d后评价3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于造模成功8 d后深度麻醉大鼠,取脑组织行苏木精-伊红和尼氏染色观察组织缺失情况和神经元形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验证差异基因在3组大鼠缺血侧皮质中的表达趋势。结果共筛选出167个差异miRNAs和预测到25个mRNAs。富集分析表明,这些基因与细胞迁移的正向调节、神经营养因子受体信号通路的正向调节等生物学过程有关,涉及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神经营养因子通路、大鼠肉瘤等信号通路。通过构建miRNA-mRNA调控网络,识别出miR-206-3p、miR-378a-3p、miR-107-3p、miR-92a-3p和miR-29b-3p共5个关键miRNAs;通过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筛选出4个核心mRNAs,分别为整合素亚基β1、水通道蛋白4、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溶质载体家族2成员4。造模成功7 d后,磁刺激组的mNSS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同时间点(P<0.05)。与模型组相比,磁刺激大鼠右侧皮质的miR-206-3p表达明显降低(P<0.05),BDNF表达则显著增高(P<0.05)。结论miR-206-3p-BDNF调控网络和相关作用途径在rTMS促进IS大鼠神经
- 陈建敏李菁黄华垚陈振强陈清法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重复经颅磁刺激
- α-硫辛酸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观察硫辛酸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对改善感觉神经阈值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就诊我院的100例2型糖尿病伴有不同程度神经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弥可保500μg,静脉推注,1日1次,连续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硫辛酸600mg入生理盐水250m L,静脉滴注,1日1次,连续4周观察疗效。应用Neurometer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对两组治疗前后双侧正中神经、双侧腓总神经的电流感觉阈值(CPT)进行检测。结果治疗组感觉阈值下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硫辛酸联合弥可保可明显降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感觉神经电流感觉阈值,改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单独使用弥可保,且药物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陈清法黄华垚陈振强
-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Α-硫辛酸弥可保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7
- 2019年
-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镜像疗法(MT)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临床药物治疗及规范的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治疗。2组患者每天先进行rTMS治疗,观察组再进行MT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作业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和上肢运动力指数(MI)评价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指标进行神经电生理学评价。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和M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2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MEP潜伏期和CMCT均较治疗前缩短(均P<0.05),且观察组MEP潜伏期和CMCT均较对照组更短(均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镜像疗法治疗能提高脑梗死患者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且疗效优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常规作业疗法治疗。
- 李菁黄华垚陈清法陈振强
- 关键词:重复经颅磁刺激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
- 早期运动训练对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水平、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及临床疗效的影响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探讨早期运动训练对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内皮祖细胞(EP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试验,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住院的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140例,随机分为早期运动组(n=70)和对照组(n=70)。所有患者均接受高血压、急性脑梗死常规药物治疗及基本康复训练,运动组在此基础上于发病后4 d介入运动训练。分别在运动前和运动30 d后评价血压、EPC和VEGF含量的变化,同时采用美国国立研究院脑卒中评定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运动30 d后,与对照组比较,运动组患者收缩压较低[(128.3±7.8)比(143.5±7.3)mm Hg,P<0.001];运动组患者血清中VEGF浓度及EPC细胞数高于对照组(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早期运动组患者收缩压变化与EPC细胞数变化呈负相关(r=-0.718,P<0.001)。运动组患者30 d后NIHSS、FMA、MBI评分好于对照组(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早期运动训练(B=33.415,P<0.001)和EPC变化量(B=-49.154,P<0.001)是影响收缩压变化量的因素。结论早期运动训练可促进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平稳,以收缩压为主,改善临床预后。
- 江信宏方敏陈清法杜厚伟刘楠陈荣华黄华垚张逸仙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血压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配合减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配合减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3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减重支持步行训练;治疗组(3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佩戴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进行减重支持步行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FMA、BBS、FAC各项评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FMA、Berg、FAC评定结果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的FMA、BBS、FAC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配合减重训练能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较传统方法结合减重训练更有利于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
- 李菁黄华尧陈清法陈莉
- 关键词:减重训练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