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东

作品数:3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输血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红细胞
  • 1篇代血浆
  • 1篇氧化氮
  • 1篇一氧化氮
  • 1篇一氧化氮供体
  • 1篇载氧体
  • 1篇输血
  • 1篇梯度离心
  • 1篇献血
  • 1篇献血者
  • 1篇硝普钠
  • 1篇携氧
  • 1篇离心
  • 1篇临床输血
  • 1篇密度梯度离心
  • 1篇换血
  • 1篇红细胞保存
  • 1篇复苏液
  • 1篇大鼠血液

机构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西藏自治区血...

作者

  • 3篇王红
  • 3篇刘嘉馨
  • 3篇闫东
  • 2篇贺曾
  • 2篇钟锐
  • 2篇张警丹
  • 1篇张学俊
  • 1篇郝莎莎
  • 1篇李燊
  • 1篇黄晓倩
  • 1篇刘华
  • 1篇李遥金
  • 1篇李晓娟
  • 1篇蒋冰玉

传媒

  • 2篇中国输血杂志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年份

  • 3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一氧化氮对红细胞保存质量影响及临床输血研究进展
2015年
从1818年第一次成功输血开始,输血已成为挽救危重患者的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成为输血研究永恒不变的主题。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红细胞(RBC)会发生保存损伤[1-2]和细胞老化,尽管保存期内血液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但输注库血时还是会引起输血效果不佳甚至不良临床反应[3-4]。除此之外,已有研究表明输注RBC效果不佳还可能与库血中NO的缺失有关[5-7]。近年来,
张警丹王红钟锐黄晓倩贺曾闫东韩玎玎刘嘉馨
关键词:一氧化氮红细胞保存临床输血
硝普钠对高原献血者储存末期红细胞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添加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对储存末期42 d的高原献血者悬浮红细胞和分层红细胞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采自西藏4人份健康献血者血样(400 m L/份),制成悬浮红细胞后保存42 d,将每份悬浮红细胞取出分作2等份,分别归入实验组:使其终浓度为10μmol/L的SNP溶液;对照组:加与SNP等体积的等渗PBS;置于室温下孵育1 h后检测红细胞的变形性,ATP含量、渗透脆性和胞膜上PS、CD47阳性表达率,用Percoll细胞分离液配置不同浓度(1.091、1.0985、1.106、1.113 5、1.121 g/m L)作密度梯度离心后,依次吸取各层红细胞并检测上述指标。结果储存末期高原悬浮红细胞未分层各项指标:胞膜PS阳性表达率,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2.18±0.40 vs 3.05±0.24(P<0.05),其他各项指标2组差异甚小(P>0.05)。经密度梯度离心后,分离出的4层红细胞中,2-4层为可用的红细胞层,PS阳性表达率2、3层细胞,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1.95±0.57 vs 2.3±0.57、2.23±0.39 vs 2.83±0.45(P<0.05),4层细胞2组无明显差异(P>0.05);在100、200剪切率下EI值、胞内ATP含量、渗透脆性Na Cl浓度、胞膜上CD47阳性表达率,3层红细胞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0.131±0.013 vs 0.110±0.014、0.211±0.018 vs 0.186±0.022、2.753±0.319 vs 2.190±0.234、4.425±0.180 vs 4.801±0.081、52.13±7.00vs49.23±7.44(P<0.05),2、4层红细胞中2组差异很小(P>0.05)。结论添加适当浓度NO供体SNP对储存末期未分层高原献血者浓缩红细胞无明显影响,但对分层3层(中年)红细胞有明显改善作用。
张警丹刘华李晓娟王红钟锐闫东贺曾岗拉多美刘嘉馨
关键词: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密度梯度离心
应用大鼠血液置换模型对新型携氧代血浆功效的初步实验观察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制备1种羟乙基淀粉与血红蛋白载氧体(HBOC)相结合的多功能携氧代血浆,并对该携氧代血浆在大鼠血液置换模型中的有效性做初步观察。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将2种HBOC样品[Ⅰ(poly-Hb-1)和样品Ⅱ(poly-Hb-2)]各20 m L与羟乙基淀粉130按照相同的配方分别制备成携氧代血浆制品样品,2组制品中Hb均为2 g/d L。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羟乙基淀粉130(HES130)、poly-Hb-1+HES130和poly-Hb-2+HES130等3组,大鼠换血后除饮水和饲喂外未采取其他治疗措施,并分别于换血前、换血过程末段及换血后1 h、24 h记录MAP、Hct等生理指标,取血测定动脉血血气及全血细胞计数,并考察换血≤72 h大鼠的生存质量和存活情况。结果 HES130组、poly-Hb-1+HES130组与poly-Hb-2+HES130组比较,换血末段的MAP(mm Hg)为99±4 vs 111±3 vs 117±5(P<0.05),Hct(%)为16±2 vs 19±1 vs 17±3(P<0.05);换血后1 h的Hct(%)为17±2 vs 20±3 vs 21±2(P<0.05);换血后24 h,Hct(%)为16±2 vs 19±3 vs 20±2(P<0.05),动脉血乳酸值(mmol/L)为7.1±1.2 vs 2.3±0.4 vs 1.2±0.2(P<0.05),动脉剩余碱(BE)(mmol/L)为-5.6±2.4 vs 1.5±0.7 vs 1.9±0.4(P<0.05);换血后1及24 h的RBC(×1012/L)分别为3.10±0.23 vs 3.33±0.34 vs 3.49±0.17与2.08±0.11 vs 2.38±0.17 vs 3.23±0.17(P<0.05);换血后1 h的WBC(×109/L)为6.10±1.04 vs 7.60±0.59 vs 7.39±0.54(P<0.05);换血后24、48、72 h存活率分别为50%vs 80%vs 100%、40%vs 60%vs 90%、30%vs 40%vs 80%。结论具有携氧功能的代血浆能有效维持换血模型大鼠的MAP,其缓解代谢性酸中毒效果优于仅有HES的大鼠换血模型;这种增加携氧功能以后的代血浆能明显改善大鼠存活质量,和现有胶体代血浆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闫东李遥金郝莎莎蒋冰玉李燊张学俊王红刘嘉馨
关键词:代血浆复苏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