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谦

作品数:10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政治法律
  • 4篇经济管理
  • 4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社会抗争
  • 3篇抗争
  • 2篇政绩
  • 2篇政绩工程
  • 2篇公共
  • 2篇公共物品
  • 2篇俘获
  • 1篇动态博弈
  • 1篇动态博弈分析
  • 1篇动员
  • 1篇新政治经济学
  • 1篇信念
  • 1篇信息条件
  • 1篇行政
  • 1篇行政区
  • 1篇行政区划
  • 1篇预算过程
  • 1篇正义
  • 1篇政府
  • 1篇政区

机构

  • 10篇华东政法大学

作者

  • 10篇郑谦

传媒

  • 7篇兰州学刊
  • 1篇学术界
  • 1篇上海行政学院...
  • 1篇公共管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社会抗争的新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政府外部成本的视角被引量:1
2013年
外部成本的存在是政府运行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为以强制为基础的政府,只要在其宪政规制中无法将全体一致同意规则确定为现实中的政治决策原则,就一定使得部分公民出于自身偏好而产生的意愿与政府决策的结果相悖,由此承担政府外部成本。从国家的视角来看,在国家自主性特征的表达过程中,从宏观、整体视角出发的行动选择及其结果往往会在微观层面造成对少部分个体的利益损害,表现为政府外部成本,并由此引发各种形态的社会抗争,而社会抗争又使得政府外部成本发生了变更。最后,国家建设中的民主化进程推动着合法层面的社会抗争,并将原先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分散化对抗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由此又进一步加固了政府外部成本的存在。因此,仅仅作为国家建设中的一个维度的民主建设也无法完全消解社会抗争。
郑谦
关键词:社会抗争
公共物品供应和生产的分离与“俘获”的发生——对地方“政绩工程”的另一种分析路径被引量:5
2011年
在公共物品的"多中心"供给模式中,供给过程往往被划分为供应和生产两个环节,并且分别被赋予了不同的职能定位,这种分离试图为应对公共物品通常供给不足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然而,从公共选择的视角来看,以效率为核心的生产对供应的反馈作用、对公共物品的产出有可能产生影响,表现为有关公共物品决策的政治过程中的"俘获"行为加深,导致供给产出量的扭曲。在我国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实践中,这种现象表现为"政绩工程"的产生,即作为公共物品供应者的地方政府受到作为生产者的营利性组织"俘获"行为的影响,导致某些公共效用低下的公共物品产出过剩。因此,实行供应与生产相分离必须以公众偏好更有效地表达为前提,确保更具有公共性的公共选择结果,同时加强对政府采购的监管。
郑谦
“邻避冲突”的动态博弈分析:不完美信息条件下的均衡与信念——兼析PX项目建设的困境及对策被引量:6
2014年
我国近年来所发生的邻避冲突事件多数具有不完美信息条件下信号发送动态博弈特征,博弈有四类不同的完美贝叶斯均衡结果。形成不同均衡结果的原因除了双方不同的策略下的成本—收益状况以外,作为具有信息不完美记忆特点的居民一方所持有的信念也起着极大作用,即通过贝叶斯修正原则,在先验概率基础上,通过对政府批准或不批准所表达出的信息进行项目是否有害的后验概率的判断。同时,居民的信念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在满足理性人假设的条件下,外界因素使居民形成何种中心假设是形成先验概率的重要环节。并且,居民在形成信念时往往忽视先验概率,违背贝叶斯原则,也表现出现实中参与人违背理性选择的一面。我国近年来发生的针对PX项目建设的抗争中,居民信念的形成也表现出了这两种特点,从而造成了项目建设的困境。基于以上分析,我国的PX项目建设要走出困境,首先要强化地方政府在地方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以形成分离的均衡,其次可适当调整对地方政府考核的维稳一票否决制。另外,通过对项目的科学技术知识普及以及审批过程的信息披露,修正居民的偏见信念。
郑谦
关键词:信念
行政如何吸纳政治?一个基于地方公共预算过程的文献分析
2018年
我国公共预算过程体现了行政吸纳政治的特征。首先,承担特定职能的行政部门上报的预算测算体现了最初的利益表达的职能,因为在预算中权重较高的项目预算实际上表达出了承担特定职能的行政部门所对应的利益群体的诉求。同时,支出部门间职能的分工造成了利益表达的分割特征,而行政部门的分管领导的人格化特征影响着诉求的表达。此外,预算的平衡过程实际上就是利益整合的过程,其中财政部门和发改委发挥了较大作用,并且分管领导的人格化特征也起到了较大影响作用。总体上看,行政吸纳政治的过程具有"内输入"的特点,其相应特征包括:1.容易造成预算的"软约束"结果;2.利益整合过程的随机性强;3.利益表达和整合有可能演变为不同职能行政部门间的利益争夺;4.强化了行政体系的政治功能。
郑谦
关键词:行政政治公共预算
政府外部性视角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行政空间扩张分析——一个基于外部性问题内部化的假说被引量:1
2011年
从行政区域的角度来看,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政治外部性问题表现在不同地区间公共决策的相互影响,即由于基础设施所具有的外部性特征,导致相邻地区的政府在供给基础设施中的内在动力欠缺。以合并为主要方式的行政区划调整,将原先不同管辖范围的地方政府予以归并,扩大了地方政府的行政空间范围。从经济效率的视角来看,这种合并对基础设施的外部性特征作了收益内部化的矫正,由此激励了以政府为主体的地方基础实施建设投资增长,同时伴以规模经济特征,提高了供给效率,最终增加了居民的公共福利水平,也进一步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郑谦
关键词:基础设施行政区划
公共物品的公共性探讨被引量:5
2009年
将公共物品的公共性价值做适当的定位,对当今我国的公共物品供给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公共性是一个指向范围较广,同时也应该是具有特定价值色彩的概念。在公共物品供给的情境下,公共物品的公共性应该具有双重维度。首先从公共物品的概念生成和公共物品问题的产生来看,正是因为公共物品具有的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因此公共物品的公共性价值就应该与帕累托最优的实现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次,公共性所具有的伦理特征又要求公共物品的供给结果体现出公平正义的价值主张。由此公共物品的公共性就形成了一个二维的、情景化的表述和定义。
郑谦
关键词:公共物品公共性帕累托最优公平正义
相对剥夺感塑造与资源动员耦合下的社会抗争分析——以江苏省扬州市H镇的社会冲突为例被引量:25
2015年
在社会抗争理论中,相对剥夺感与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资源动员能力分别成为了社会抗争发生的两个相对独立的解释变量。但在现实中,这两类变量往往是共同发生作用。因此有必要综合这两变量来探究抗争的发生。在H镇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中,群体与特定对象在政策标准上的差异比较导致了强烈的利益诉求,并且,通过具有结构化特征的群体中的人际交往行动,抗争的动员得以实现。通过社会关系网络的中介作用,相对剥夺塑造过程与资源动员过程表现出了相互间的影响作用。从其内在机理来看,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个体对相对剥夺感的认知的演化体现出了资源动员对个体相对剥夺感的塑造能力,而在具有中国特色的"草根动员"模式下,相对剥夺的塑造加固了社会关系网络,进而更进一步提升了资源动员能力,由此表现出其相互间的耦合作用。本文是在多重视角下,针对社会抗争的发生及发展所做的一次分析探索。
郑谦
关键词:相对剥夺感社会关系网络社会抗争
公共物品“多中心”供给的内在逻辑解析被引量:2
2010年
作为另一种应对公共事务中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间矛盾的替代性解决方案,"多中心"理论一方面反思了两种传统解决即建立"利维坦"和产权变更各自的缺陷,另一方面又试图论证两种传统解决方案在逻辑上的相容性,这种相容性自然也可以表现在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安排上。在体现"多中心"特征的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安排中,在政治价值和经济手段两方面强调了公民的选择权利和选择行为,但是,这种选择模式不具有传统公共选择理论所描述集中统一的特征,由此体现了对美国立国的政治价值和原则的回归。而在实践中,公民的选择又是通过政府的民主行政来确保,这种民主行政表现为有关公共物品供给中具有自主和自发特征、分散式的决策。
郑谦
关键词:公共物品公共选择机制
俘获视角下的地方政绩工程建设解析——基于三个建设领域及其典型案例的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对俘获行为的分析,是深入理解政绩工程的一个视角。从近几年的地方大剧院建设、高速公路建设和城市绿化建设及其典型腐败案例来看,政绩工程的出现与相关建设产业集团对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的俘获行为有密切的相关性。首先,建设承包商通过贿赂竞争获得建设资格;其次,在项目建设中,出于对租金的追求,建设承包商往往利用信息不对称,提高工程价格和增加工程量,造成预算扩张的倾向,也表现为工程的造价高昂和规模宏大。因此,俘获行为塑造了地方政府建设政绩工程的内在动力。从制度因素来看,首先是在政策过程与预算过程分离下的公共预算的零碎化特征,造成对于部门预算的硬约束缺失,而普遍采取的公共物品供应与生产相分离的制度变革也加剧了俘获行为的发生。而从结果上看,俘获行为使得公共财政资金不合理地流向了边际效用较低的建设领域,造成效率的损失,也影响了公共财政的公平性。
郑谦
关键词:政绩工程俘获
风险类型演化下的产权诉求如何引发社会抗争——一个对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多重视角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表现为各类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抗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体对自身权利的维护,在以经济权益为动因的抗争中,就表现为对产权的维护。在很多领域中,由于基于个体化的产权明确界定有政策性或技术性的困难,使得在个体的产权权益诉求下,个体纷纷付诸抗争行动,这实际上也是非市场化的产权的初始分配或再分配的过程。而产权分配是在信息收集能力及风险类型内生给定的条件下的演化结果,决定这个过程的重要因素是权利维护者自身对抗争风险的判断以及其自身的风险类型。从抗争行为的风险判断来看,基于对他人的风险类型—收益的观察,原先的风险厌恶或中立者会主动改变自身类型,向风险偏好转换,从而导致群体更多地付诸抗争行为,造成更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因此,权利维护行为的付诸与否,与主体对抗争行为的风险评判有着密切的联系,权利维护的风险极大地影响着权利维护行动的发生。
郑谦
关键词:社会抗争产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