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亚平

作品数:1 被引量:9H指数:1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地壳
  • 1篇地壳结构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层析
  • 1篇地震层析成像
  • 1篇地震带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圈
  • 1篇南北地震带
  • 1篇参数成像
  • 1篇层析成像
  • 1篇成像
  • 1篇触发
  • 1篇触发机制

机构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雅砻江流域水...

作者

  • 1篇王志
  • 1篇胡亚平
  • 1篇刘冠男
  • 1篇伏毅

传媒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7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南北地震带地壳结构多参数成像及强震触发机制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通过反演由大量的纵、横波地震数据组成的综合数据集,获得了南北地震带地壳的多参数三维精细结构,探讨和分析了南北地震带的高地震活动性和强震频发的原因.成像结果表明,尽管1976年松潘一平武地震(M7.2)与2008年汶川地震(M8.0)以及2013年芦山地震(M7.0)均发生在高速、低泊松比异常区域,并且在其震源的下方均有一低速、高泊松比异常区域.我们认为,上述三个地震的触发与流体侵入导致的地壳形变之间有密切的联系.1955年炉霍地震(M7.4)和1973年康定地震(M7.1)均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上,其震源中心区域表现为低速、高泊松比异常,可以解释为下地壳中的流体沿断层面上涌.在震源区的周边区域兼有高速、高泊松比异常,低速、高泊松比异常以及高速、低泊松比异常,可能分别与含流体的岩石、沿断裂带发育的变质岩以及坚硬的克拉通块体对应.流体的侵入不仅能够改变断层面上的应力情况,还能降低岩石骨架的岩石力学强度,进而触发地震.1970年云南通海大地震(M7.1)发生在哀牢山一红河断裂带附近的曲江断裂上,其震源处于高速度、低泊松比异常与低速度、高泊松比异常之间的边界区域,被认为是流体挤压后的应变能积累,最终导致脆性破裂,以至于发生地震.根据本次研究获得的多参数结构图像,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南北地震带地壳强烈形变与流体侵入是造成该区域地震活动性较高及强震频发的两个主要因素.
胡亚平王志刘冠男柳存喜伏毅
关键词:南北地震带地震层析成像触发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