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桂林
- 作品数:14 被引量:16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传统延续与制度创新——近代福州的社会救济事业研究被引量:2
- 2006年
- 福州传统时期的社会救济以个人善行、善社善举和官办惠政为主要形式,带着明显的道德色彩。清末民初,官督绅办的地方自治机构试图重组社会救济事业。国民政府初期,当局也提出了改造方案。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这些努力都失败了。而民间主导的社会救济事业,则利用了既有的救济传统和社会资源,实现了全国化、全城化与社区化的发展,创造出一套以社会组织的普遍参与为特征的“整体性应对”的救济机制,展示出延续传统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
- 罗桂林
- 国民政府初期福州的台湾籍民问题被引量:3
- 2006年
- 根据福州地方档案,考察了国民政府初期福州的台湾籍民数量与从业结构、台湾籍民的不法营业活动和社会犯罪行为。从中可见“台湾籍民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福州社会的正常发展,极大地困扰着福建当局的地方行政。由于受制于领事裁判权,福建地方当局只能以外交的方式予以交涉,而无法通过正常的行政和司法手段进行解决。这是台湾籍民问题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制约了当局的社会改造方案的正常实施。
- 罗桂林
- 关键词:国民政府初期
- 地名与日常生活的政治——以福州历史上的地名兴替为中心被引量:1
- 2016年
- 地名是人们感知和理解外部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人与空间建立特定联系的重要手段。不同的群体基于各自的立场,往往具有不同的地名观,形成'土名'和'正名'并立、'一地多名'或'一名多地'共存的现象。对地名的研究,有助于深入发掘蕴涵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政治文化逻辑。福州历史上的城门名、街巷名和弄堂名,分别代表着三种不同的地名生产与变动机制:城门名由官方主导,传递着正统的价值观,起着维护政治权威和强化官方统治的作用;街巷名则是官方与民间长期博弈的领域,呈现出'正名'与'俗名'二元并存和互相竞争的态势;弄堂名是'土名'的世界,官方无意也无力对'土名'的生产和使用加以干涉。福州地名的个案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日常生活中的政治逻辑的理解。
- 罗桂林
- 关键词:地名俗名
- 在“奉宪示禁”与“阖乡公约”之间——明清福建同安县规约碑中的社会秩序
- 2023年
- 福建同安县的规约碑最早可上溯至晚明,入清以后才大量出现,形成“规约碑铭化”的现象。“树碑”过程有助于将规范嵌入公共空间,营造出权力持久化和日常化的政治景观,反映了晚明以后在社会秩序复杂化的背景下,官府与乡族共同整编社会秩序的努力。规约碑可分为“奉宪示禁”和“阖乡公约”两类:前者以官府权威独断的面目呈现,但背后往往是乡族集团策略性选择的结果;后者除了表明自治化的深入发展外,也表明地方乡族与官府权威的互动交流。“奉宪示禁”与“阖乡公约”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地方社会秩序运作的复杂性和流动性特征。
- 罗桂林
- 关键词:规约
- 地名治理与更名政治 ——民国时期北京街巷地名的演变被引量:1
- 2024年
- 明清以来,北京的街巷地名基本上处于自主发展和多中心管理的状态中,既受到王朝政治和精英文化的影响,也为民间文化的发展保留了空间。进入民国以后,城市当局开始强化对街巷地名的“标准化”管理,同时又将地名管理与不动产登记相结合,形成精细治理城市空间的技术基础。城市当局还发动了对街巷地名的“雅化”、民族主义化和“地名革命”等运动,通过对街巷地名的政治化操作,将街头打造成意识形态展演的空间。但由于存在着各种限制性因素,城市当局对街巷地名的全盘整顿难以落到实处。民国时期北京街巷地名的演变,既展示了权力生产和行使的新方式,也反映出近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走向。
- 罗桂林
- 关键词:民国时期
- 地图空间与地名政治——清刊本《福建省会城市全图》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清刊本《福建省会城市全图》的生产、流通和使用,体现了地图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该图绘制的原初目的,是便利保甲制度的推行,但在刊印过程中却被简化甚至廉价出售,于是关于福州城市的空间想象也逐步向社会传播。《全图》重点登载官府衙署、军事设施、礼仪文教场所等地理信息,目的不是完整地呈现城市原貌,而是为了突显其政治属性,反映出绘图者高度的价值倾向,这种空间认知模式也影响了时人对城市的理解。《全图》的地理表述既受到主流价值的主导,同样也受制于民众的空间认知结构,这主要体现于《全图》的地名表述方面。《全图》对源自民间的各种"土名",尽管采取了"视而不见""掩盖"或"一地二名"等方式,试图对草根社会的空间观进行"改造"或"收编",但是仍有一些"土名"能突破这些筛选,而在地图中得以呈现,有时甚至取代了官方标准地名的位置,构成"自下而上"地影响地图空间表述的力量。
- 罗桂林王敏
- 旅游指南与城市形象──福州近代的旅游指南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旅游指南在中国近代大量出现,以概要介绍城市景观为主要内容,以普通游客为主要读者。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还通过对景观有意地选择、放大和排列,建构出新的城市形象。从福州近代的旅游指南可以看到,这种脱胎于传统地方史志的文献,其写作目的已不再是营造士大夫共享的"雅趣",而是从现代化和民族主义的立场出发,重新定义地方的"代表性"景观,重构城市形象,它成了对民众进行政治动员和现代启蒙的工具。
- 罗桂林王敏
- 关键词:旅游指南城市形象
- 清代驻防旗人的生活与认同——以福州洋屿赖氏为中心被引量:3
- 2014年
- 八旗制度之运作与旗人认同之变迁,是清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往的研究较少使用民间历史文献,也较少从普通旗人的角度"自下而上"地思考此类重大问题。本文以一份普通的驻防汉军家谱——《福州洋屿颍川赖氏家谱》和其他相关文献为主要资料,较完整地呈现了清代驻防汉军的生活与认同之变迁。赖氏家族自康熙间驻防福州以来,经历了雍正间分防三江口,乾隆间部分"奉命出旗",清末出现家族整体转型的历程,清晰地展现了汉军旗人从清初驻防地方,到清中叶面临"出旗"压力和生计困境,再到清末建构家族组织和实现地方化的转变。福州赖氏由"旗人"到"族人"的转型,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普通汉军乃至部分满洲旗人的共同经历。
- 罗桂林王敏
- 关键词:旗人族人地方化
- “草根”市政的兴起——以近代福州的救火会为中心
- 2018年
- 近代福州救火会的发展,体现了政府职能扩张与社会组织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一面。福州的救火会孕育于社区传统,在20世纪上半期迅速崛起,成为覆盖全城、统合不同阶层的社会网络,最终形成以消防为中心并兼及多种职能的公共事业综合体。救火会的发展,弥补了政府在公共事业方面的缺位,政府借此实现了公共职能的扩张;救火会也在政府的支持下,获得了稳定的发展,成为近代福州市政进步的支柱性力量。这一个案展现了一条在政府支持下、源于草根社会的"自下而上"的市政成长之路。
- 罗桂林
- “地名战”:上海法租界街路命名的社会文化史
- 2018年
- 上海法租界开辟以后,路名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动。法租界当局对街路命名“法兰西化”,其本质是对租界空间的殖民化。民初华界当局对路名的民族主义改造,形成了与租界地名的间接竞争。租界结束和接收后,汪伪当局和国民政府为了塑造自身的民族主义形象,竞相开展更名运动,但因其虚伪本质或过度政治化,路名变得不实用。民众则出于实用目的,习于对各种政治性路名进行“俗名化”改造。在政治性路名轮番登场、遽兴遽灭的同时,“俗名”却能经口耳相传而持久流传,呈现出城市政治文化中“自下而上”的演进力量。
- 罗桂林
- 关键词:法租界殖民主义民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