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段亮

作品数:6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造山带
  • 2篇碎屑
  • 2篇盆地
  • 1篇地磁
  • 1篇地磁学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 1篇点位
  • 1篇延长组
  • 1篇页岩
  • 1篇页岩油
  • 1篇油层
  • 1篇油层组
  • 1篇三叠
  • 1篇三叠纪
  • 1篇三叠系
  • 1篇碎屑锆石
  • 1篇碎屑锆石U-...
  • 1篇泥页岩
  • 1篇年代学

机构

  • 6篇西北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陕西延长石油...

作者

  • 6篇段亮
  • 1篇罗晓容
  • 1篇许璟
  • 1篇董云鹏
  • 1篇刘林玉
  • 1篇孟庆任
  • 1篇蒲仁海
  • 1篇杨钊

传媒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地质通报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根据碎屑白云母^(40)Ar/^(39)Ar年龄追索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剥落历史——对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启示被引量:3
2010年
对喜马拉雅前陆盆地和孟加拉海扇中各地层的碎屑白云母40Ar/39Ar资料的系统分析揭示了喜马拉雅造山带自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开始造山以来的整个剥落历史:剥落速率开始较为稳定,然后开始上升,在22Ma左右达到峰值,为4~5mm/a,随后急剧下降,最终以2mm/a的速率保持平稳。喜马拉雅造山带与青藏高原周缘剥落历史的对比约束了印度-欧亚板块碰撞造成青藏高原东缘和北缘的不同反应方式。即开始时的挤压主要被青藏高原北缘的大规模左旋走滑吸收,到30Ma左右,喜马拉雅造山带冷却、剥落速率显著增强,北缘左旋走滑造成的柴达木地块的向东运动被华北板块阻挡而停滞,因此在北缘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冷却和抬升剥落事件。至18Ma左右,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冷却、剥落速率继续增高并维持在较高水平,而该时间段内无论是北缘还是东缘,均未发生显著的抬升剥落事件,因此青藏高原的整体隆升和地壳增厚可能发生在此期间。中新世末—上新世初开始至今,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发生了一些显著的抬升剥落事件,导致了大量的山崩和河流侵蚀,即此时来自喜马拉雅的挤压主要被青藏高原向东方向的地壳逃逸所吸收。
段亮
关键词:40AR/39AR年龄喜马拉雅造山带隆升过程青藏高原
祁连造山带中生代古地磁新结果及其地质意义
2024年
祁连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北部,保存了古特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关闭过程的远程构造响应记录.为了确定祁连造山带多期次构造响应事件的变形特征,本文在南祁连构造带天峻县中三叠世及北祁连构造带祁连县早白垩世地层中进行了详细的古地磁学及岩石磁学研究.实验结果显示,三叠纪样品分离出了稳定的高温特征剩磁并在样品水平下通过了倒转检验,白垩纪样品分离出的高温特征剩磁通过了褶皱检验.代表了岩石形成时的原生磁化,相对应的古地磁极为:(T2:82.3°N, 223.6°E,A95=4.8°;K1:65.9°N, 188.3°E,A95=6.2°).对比同时代阿拉善、华北古地磁数据表明:中三叠世之后,天峻地区相对于阿拉善参考极发生了20.2±6.8°的顺时针旋转.早白垩世之后,祁连地区相对于华北参考极没有发生明显的块体旋转(0.3±8.6°).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拉萨/欧亚碰撞的远程效应造成祁连造山带东西两侧发生差异性构造缩短活动(西段以逆冲推覆构造缩短为主,东段以走滑活动为主),从而造成祁连整体发生顺时针旋转.早白垩世之后,祁连西段阿尔金断裂附近及东段西宁—兰州盆地发生区域性构造旋转,祁连主体以NE向构造缩短为主.
谭金生王彬段亮孟庆任刘萍
关键词:中生代祁连造山带古地磁学
河流地貌演化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3年
本文基于近年来全球河流地貌演化的研究实例及新进展,介绍了主要的研究载体与思路,讨论了河流地貌演化事件背后的地质、环境意义。沉积学、地貌学、物源分析、低温热年代学等是解决河流地貌演化问题的重要工具。沉积学记录着河流演化的一手资料,同时,沉积物定年技术的发展为揭示河流演化过程提供了高精度的时间约束。地貌指数研究是根据河流剖面形态与流域特征等揭示河流及区域地貌演化过程的研究手段,在恢复基岩隆升历史,定义地貌演化状态和判断分水岭迁移等方面具有优势。基于碎屑热年代学的物源分析方法结合沉积物沉积年代测定的研究思路则是利用了地表物质的“源-汇”过程变化,是揭示水系沟通演化历史的有效手段。当借助中-低温热年代学的多方法联合和单矿物的多重定年作为物源示踪剂时,可以有效提高分析精度,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另外,低温热年代学和宇宙核素10Be等对浅表过程十分敏感,记录了百万年-千年尺度的河流侵蚀作用,是示踪流域侵蚀方式空间变化和定量化揭示侵蚀过程的有力工具。河流的诞生与演化是地表过程的重大事件,记录了局部或区域的构造-气候背景,也是研究构造-气候-地貌耦合及互馈过程的重要纽带。特别是新生代晚期以来,地貌形成过程伴随着古人类的诞生与发展,而河流的演化则在古人类活动和迁徙中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河流地貌演化的背景动力及环境意义体现了地球多圈层的相互作用与协同演化。
巨大立杨钊史小辉段亮董云鹏尤嘉利
关键词:物源分析
无人机多点位航拍高分辨率三维数字露头建模被引量:7
2021年
传统野外照片拼接受控于图像的视角和光栅重合(图像配准)程度,无法揭示三维露头在不同视角的地质特征。作为地学领域野外现场研究新范式,无人机三维数字露头建模能永久保存野外露头三维特征,重现野外不同视角关键细节,克服露头精细解剖空间限制。野外露头形态各异,为保证三维数字露头模型的完整性和实现厘米级分辨率三维数字露头建模,根据野外露头几何特征和无人机可灵活规划调整航线的特点,建立不同露头几何形态与无人机航线规划和多点位航拍的空间关系,有效提高露头三维数据的采集效率。研究表明:无人机多航线规划和多点位航拍有效降低了建模对软件的依赖程度,是实现厘米级分辨率三维数字露头建模的关键,可为实现野外露头的精细解剖、虚拟实测(厚度、层/面理和线理等)及定量统计奠定可靠数据基础。根据不同露头的几何形态特点,有针对性的无人机航线规划和图像采集方式不仅能保证露头点云数据模型的完整性,更能有效提高厘米级分辨率高精度三维数字露头建模的成功率。
詹容若段亮段亮罗晓容魏荣浩马楚萱
关键词:高分辨率无人机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长7油层组泥页岩孔隙结构定量表征与动态演化过程被引量:6
2023年
全孔径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与动态演化研究是认识泥页岩储层成储机理和明确孔隙与烃-岩相互作用关系的重要基础。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N_(2)和CO_(2)吸附实验等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长7油层组不同成熟度的典型岩心,以及开展过生、排烃模拟实验的泥页岩样品进行了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排烃模拟和X射线衍射全岩/黏土矿物含量的测试结果,研究有机质生排烃、矿物成岩与孔隙结构演化的相互作用,定量分析储层孔隙结构和分形特征的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长7油层组泥页岩储层的微孔、小孔和中孔对孔体积贡献较大,而孔比表面积主要由微孔和小孔提供。随着有机质生排烃、无机矿物溶蚀和矿物间转化的发生,总孔体积具有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其中中-大孔占比先降低后增加,且微-小孔的非均质性总体增强,而中-大孔的非均质性具有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孔隙大小、矿物组成耦合于储层的非均质性,其中微-小孔的分形维数D_(1)与微孔占微-小孔的孔体积比例和黏土矿物含量均呈正相关,而中-大孔的分形维数D_(2)与大孔占中-大孔的孔体积比例呈负相关,与脆性矿物含量呈正相关。研究结果对以长7油层组泥页岩为典型代表的中国陆相页岩油甜点区优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许璟葛云锦贺永红蒲仁海蒲仁海刘林玉段亮
关键词:孔隙结构页岩油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
南盘江与楚雄盆地三叠系碎屑锆石U-Pb年龄的对比研究:对华南三叠纪构造演化的启示
三叠纪古特提斯洋盆的逐步消亡奠定了现今东亚构造格局的雏形。在此过程中,华南以发育大规模的陆内变形和强烈的岩浆作用为特征,其构造驱动机制存在两种解释:与古太平洋板块(平板)俯冲有关或与古特提斯洋盆关闭后的印支碰撞造山有关。...
史毅段亮詹容若魏荣浩马楚萱张小银
关键词:华南板块南盘江盆地楚雄盆地三叠系碎屑锆石U-PB年龄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