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 作品数:28 被引量:370H指数:10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 数字经济助力平衡“稳增长调结构”目标
- 2023年
- 中国经济正经历由产业结构演进和城市化推动的服务化转型,生产要素正从高生产率的第二产业向低生产率的第三产业转移,这恰与近几年的经济增速放缓并行出现,似乎表明“鲍莫尔成本病”导致“结构性减速”的一般性规律也正在中国显现。因此,如何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技术革命契机,缓解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之间的冲突,实现“稳增长调结构”兼得的目标值得深入研究。
- 白雪洁宋培李琳
- 关键词:产业结构演进结构性减速服务化转型产业结构转型
- 高端服务投入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化
- 2024年
-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自20世纪90年代出现下降趋势,虽然2010年后略有提升,但始终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收入分配结构演变与要素投入结构转型密切相关,但鲜有学者从高端服务投入视角探寻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原因,文章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文章通过构建一般均衡模型并以2007—201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高端服务投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端服务投入显著降低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且这种影响存在异质性,其在非劳动密集型行业、非国有企业、低市场化水平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更加突出。机制检验表明,高端服务投入有利于优化企业员工结构和提高员工平均薪酬,但显著降低了就业水平并加快了资本深化速度,这意味着高端服务投入引发的“替代效应”大于“互补效应”是造成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导因素。此外,文章还探究了高端服务投入对企业内部高层管理人员与普通职工之间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端服务投入有助于缩小高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文章的研究发现为政府重新审视企业投入结构服务化,谨防其可能造成的初次分配失衡提供了政策启示。
- 宋培娜梅雅李琳艾阳
- 关键词:劳动收入份额就业结构收入差距
- 农村减贫的金融支撑:传统普惠金融还是数字普惠金融被引量:7
- 2023年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点将从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转变。本文在概念辨析基础上,阐述了传统普惠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减缓农村相对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异质性,并采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检验传统普惠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两种普惠金融形态对农村相对贫困减缓的具体影响。研究发现,传统普惠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均有助于减缓农村相对贫困,但传统普惠金融在农村减贫中发挥的作用更大;进一步分析表明,用户认知能力及个人终端要求是限制数字普惠金融有效发挥减贫作用的重要因素。
- 逯海勇李琳宋培
- 关键词:相对贫困
- 数字经济能否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基于效率型技术进步视角被引量:84
- 2021年
- 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数字经济正成为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新动能。本文通过构建多部门经济增长模型,从效率型技术进步视角,阐述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具体影响,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2009—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但存在显著的“数字鸿沟”与区域不平衡特征;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推动了中国产业结构转型,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表明,东部和中部地区数字经济显著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且东部地区的推动作用远远大于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不显著;相较于2013年之前,2013年之后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更快,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显著为正,且推动作用明显增强。传导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产业间技术进步差异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以上结论为中国加快推进数字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转型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 白雪洁宋培李琳廖赛男
- 关键词:数字经济产业结构转型技术进步区域异质性
- 产业互动、结构转型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被引量:13
- 2023年
- 产业互动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经。构建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阐明产业互动、结构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理论机理,并基于2000—2017年的省份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检验,最后探索数字技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赋能路径。研究发现,(1)产业互动在整体上能够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呈现出显著的不平衡性特征,尚未形成良性的双向促进模式;(2)产业互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行业和区域层面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3)当前非良性的产业互动会拉大服务业和工业间的生产率差距,推动我国经济结构向服务化转型,可能导致我国经济发展陷入“低效率-低端服务化-更低效率”的怪圈,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4)数字技术可以从缓解结构性矛盾、推动产业良性互动和缩小产业间生产率差距三方面打破发展困境,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以上研究结论为政府推动两业融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证据。
- 宋培李琳白雪洁
- 关键词:产业互动产业结构转型技术进步数字经济
- 兼顾效率与公平: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1
- 2023年
- 针对数字经济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是否会加剧收入不平等问题,剖析数字经济影响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理论机制,测算并分析地区基尼系数的发展趋势及地区差异,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2010—2018年中国年均基尼系数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其中,收入差距最小的是东北地区,其次是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最为严峻。(2)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可以兼顾效率与公平。数字经济每提高1%,将显著促使人均收入提高0.053个单位,基尼系数显著降低0.046个单位。(3)区域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经济有利于提升各区域人均收入水平、缩小各区域收入差距,且影响效果呈现为低收入组优于中收入组优于高收入组。(4)时间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在两个阶段对人均收入的影响均显著为正,但在第二阶段的推动效果显著高于第一阶段;数字经济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在第一阶段显著为正,在第二阶段显著为负。(5)机制检验表明,增加个体就业机会和提高家庭收入水平是数字经济缓解收入不平等的重要渠道。据此提出通过创新驱动攻克数字经济关键技术、加快打造数字基础设施、警惕数字鸿沟风险、加强数字领域监管等政策启示。
- 白雪洁李琳宋培
- 关键词:数字经济经济增长收入不平等基尼系数区域异质性
-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被引量:64
- 2022年
- 本文首先立足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总体目标,对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界定与内涵丰富,接着采用系统论方法构建包含“要素—主体—结构—制度环境”四个层次的理论逻辑,梳理出我国产业体系发展面临“有创新,无精尖”“有要素,弱协同“”有主体,缺活力“”有产业,少融合“”促开放,需调整“”推改革,要深化”等瓶颈制约,最后从构筑能发挥创新驱动“定力”的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产业技术体系、培育“链主”企业的价值链“控制力”,构建“以我为主”的价值链体系、建立提升体系“协同力”的全方位协同融合发展机制、完善释放改革“动力”的制度政策环境四个方面为我国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实践路径。
- 白雪洁宋培艾阳李琳
- 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理论逻辑
- 数字产业创新对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2
- 2024年
- 科技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第一动力。基于“要素链-产业链-价值链”的逻辑框架,剖析数字产业创新助推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内在机理,利用中国2009-2017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数字产业创新水平呈“质”与“量”并驾齐驱的逐年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差距较大,产生了“数字鸿沟”现象;2012年之前,中国经济结构存在“脱实向虚”倾向,进入新常态后,产业结构不断向着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占比持续上升的现代服务经济转型;中国数字产业创新显著推动了产业结构现代化,该结论在采用工具变量、调整样本范围、替换主要解释变量、考虑遗漏变量后仍成立;数字产业创新对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数字产业发展和地区生产率提升是数字产业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上述研究结论为中国抢占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经验证据。
- 宋培白雪洁李琳艾阳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数字经济
- 数字产业化的结构转型效应研究——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被引量:7
- 2023年
- 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本文通过构建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阐述数字产业化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内在机理,并通过数值分析发现,当数字产品与制造产品的替代弹性较高、与传统服务产品的替代弹性较低,且制造业要素替代弹性较高时,数字产业化将通过提高货物部门实际产出和制造业资本密集度,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和名义产出份额,推动产业结构服务化转型。基于2005—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产业化会提高工业部门的生产力水平,促使劳动要素向服务业部门转移及服务业产出份额持续提升,最终推动产业结构转型。该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市场机制与产业互动是数字产业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渠道。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产业化的结构转型效应存在区域和时间差异。研究结论为中国深挖数字经济发展潜力、推动建设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
- 艾阳宋培李琳
- 关键词:产业结构转型产业互动资本深化
- 中国服务业绿色发展的结构性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Bootstrap-DEA模型的绿色技术效率测度被引量:6
- 2021年
- 为如期达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服务业绿色发展是必然趋势。应用纳入能源投入与CO2排放的两阶段Bootstrap-DEA模型,核算2004—2018年中国14个服务行业的绿色技术效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探寻服务业绿色发展路径。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业绿色技术效率偏低,粗放式增长特征较为明显,资本驱动型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了服务业绿色技术效率;除却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对资本要素过度依赖的要素配置结构导致中国服务业绿色技术效率呈倒U型,"知本"型服务行业动态绿色技术效率呈两极化发展态势;强外部性导致公共服务业的绿色技术效率波动剧烈。服务业绿色技术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低水平重复投资导致增速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与服务业绿色技术效率呈U型关系,产业融合度、能源结构和劳动者素质促进了服务业绿色技术效率的提升,对外开放和政府投入对改善服务业绿色技术效率的作用有待改善。
- 孟辉李琳萧小芬
- 关键词:服务业结构性差异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