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胰腺
  • 3篇胰腺炎
  • 3篇腺炎
  • 3篇急性胰腺炎
  • 2篇乳酸脱氢酶
  • 1篇动脉
  • 1篇动脉介入治疗
  • 1篇多发伤
  • 1篇多器官功能
  • 1篇多器官功能障...
  • 1篇多器官功能障...
  • 1篇多器官功能障...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损伤
  • 1篇血管性血友病
  • 1篇血管性血友病...
  • 1篇血友病

机构

  • 5篇苏州大学
  • 1篇吴江市第一人...

作者

  • 5篇陆士奇
  • 5篇李永存
  • 3篇陈都
  • 2篇李玉芳
  • 2篇肖接承
  • 2篇李军根
  • 1篇王卫广
  • 1篇吉美霞
  • 1篇赵益明
  • 1篇陆骏灏
  • 1篇陈中珍
  • 1篇徐峰
  • 1篇孙海伟

传媒

  • 4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华医学会急...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后无复流的相关因素被引量:5
2012年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主要的血管开通手段。然而在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经常会出现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NR),使心肌组织未完全有效恢复血液灌注。探讨无复流的相关因素并及时干预,可降低无复流的发生率。本文就无复流现象的相关因素及防治做一综述。
李永存陆士奇
关键词:无复流
急性胰腺炎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早期危险因素研究被引量:20
2011年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AP)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早期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8—06~2011—06我院收治的135例AP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对发病早期(48h内)若干指标进行单因素、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35例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1例(15.6%),单因素分析得到年龄等11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得到血清白蛋白〈30g/L(P=0.018,OR=9.221)、血清肌酐〉120μmol/L(P=0.001,OR=21.042)、乳酸脱氢酶〉400U/L(P=0.025,OR=7.469)为AP导致MODS的早期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P患者,若发病早期(48h内)出现血清白蛋白降低、肌酐或乳酸脱氢酶升高时容易出现MODS,需高度注视,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死亡率。
陈都陆士奇李军根李永存徐峰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
乳酸脱氢酶联合BISAP评分对急性胰腺炎的预测价值
2013年
目的通过与Ranson评分、BISAP评分比较,探讨乳酸脱氢酶(LDH)联合BISAP评分对急性胰腺炎(AP)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1—12~2012—08收治的200例患者,记录资料包括48hRanson评分、24hBISAP评分及24h内血清LDH值。对BISAP评分及LDH两个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得出模型预测概率。应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检验三种评分数据对AP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在200例患者中,重型AP63例(32%)。Ranson、BISAP评分及LDH联合BISAP三种评分在预测SAP时AUC分别为:0.919(95%C10.872~0.953),0.832(95%C10.772~0.881),0.873(95%C10.818—0.916)。这两种预后指标中,LDH联合BISAP评分与Ranso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9),与BISAP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LDH联合BISAP评分对AP严重度的预测能力明显优于BISAP评分,与Ranson评分预测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比其更简便、及时、经济适用,临床应用价值大。
李玉芳李永存陆士奇肖接承陈都
关键词:RANSON评分
乳酸脱氢酶联合BISAP评分预测急性胰腺炎预后的价值
:通过与Ranson评分、BISAP评分比较,探讨乳酸脱氢酶(LDH)联合BISAP评分对急性胰腺炎(AP)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2月到2012年8月收治的200例患者,记录资料包括48h Ranso...
李玉芳李永存陆士奇肖接承陈都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乳酸脱氢酶预后分析
多发伤合并肺挫伤患者CD36和CD63水平及其与血管内皮损伤关系的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多发伤合并肺挫伤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小板CD36和CD63水平变化及其与内皮损伤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06-2011-11收入我院急诊科的多发伤合并肺挫伤患者50例,包括男28例,女22例,年龄(32.3±11.5)岁。按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分为重伤组(ISS≥16分,29例)和轻伤组(ISS〈16分,21例);按ARDS诊断标准,分为ARDS组(27例)和非ARDS组(23例);按预后分为生存组(36例)和死亡组(14例)。同时取1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33.5±10.6)岁。各组性别和年龄构成均具有可比性。患者到达急诊科后6h内抽取外周静脉血2mL。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CD36和CD63双阳性率,同时采用ELISA技术检测外周静脉血m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水平。结果血小板CD36和CD63双阳性率、血浆vwF水平重伤组明显高于轻伤组(P〈0.05),ARDS组明显高于非ARDS组,死亡组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创伤后血小板CD36和CD63的水平与血管内皮损伤指标(vWF)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血小板CD36和CD63双阳性率在多发伤合并肺挫伤早期明显增高,和创伤严重程度相关,同时反映了患者肺损伤的程度,这对多发伤合并肺挫伤,特别是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断和预后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孙海伟陆骏灏赵益明吉美霞陈中珍王卫广李军根李永存陆士奇
关键词:多发伤肺挫伤CD36CD63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