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气管
  • 2篇相关性肺炎
  • 2篇呼吸机
  • 2篇呼吸机相关
  • 2篇呼吸机相关性
  • 2篇呼吸机相关性...
  • 2篇肺炎
  • 1篇导管
  • 1篇动脉
  • 1篇动脉血
  • 1篇动脉血气
  • 1篇动脉血气分析
  • 1篇血气
  • 1篇血气分析
  • 1篇医护
  • 1篇医护人员
  • 1篇医院感染
  • 1篇依从
  • 1篇依从性
  • 1篇正压通气

机构

  • 4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刘海涛
  • 4篇朱明华
  • 4篇刘华
  • 3篇苗勤
  • 3篇那奕文
  • 2篇邱志红
  • 2篇何敬堂
  • 2篇刘英杰
  • 1篇张换春
  • 1篇李红
  • 1篇白泽梅
  • 1篇何敬之
  • 1篇毕艳华
  • 1篇方玲
  • 1篇孙莉
  • 1篇王建新

传媒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国感染控制...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不同培训方式对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采用常规培训与联合手污染状况调查的培训方法对医护人员进行宣教,评价两种方法对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2013年11月—2014年4月,选择心血管内科两个病房的全体医护人员作为宣教对象并分别设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培训前1个月对两组进行手卫生依从性摸底调查,培训后第1个月两组均采用常规宣教培训方法,第2个月至第5个月在常规宣教培训方法的基础上实验组增加手卫生污染状况调查培训方法,分别统计两组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结果培训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手卫生依从率分别为42.63%(107/251)、41.80%(102/2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第1和第2个月,实验组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分别为55.70%(132/237)、63.11%(154/244),对照组分别为56.52%(130/230)、62.61%(149/238),与培训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第3个月至第5个月,实验组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分别为60.73%(150/247)、61.44%(145/236)、61.22%(150/245),对照组分别为51.68%(123/238)、51.02%(125/245)、52.32%(124/23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常规培训同时联合手污染状况调查的培训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提高。
苗勤朱明华白泽梅刘华张浦荣刘海涛何敬堂孙莉
关键词:手卫生依从性医院感染医护人员
呼吸机管路内细菌污染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2
2017年
目的探讨呼吸机管路内细菌与下呼吸道感染时间的相关性,为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入住综合ICU行机械通气的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22例,于上机后在不同时间段采集下呼吸道分泌物、呼吸机湿化罐、进气口及出气口冷凝水集水杯、螺纹管呼气接口内壁标本进行细菌培养,观察不同部位细菌生长情况,记录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等。结果 122例机械通气患者,共收集培养标本1 898份,呼吸机湿化罐、进气口及出气口冷凝水集水杯、螺纹管呼气接口内壁细菌生长率与机械通气时间呈正相关(r=0.8545,0.9636,0.9636,0.9394;P<0.05);出气口冷凝水集水杯细菌出现最早,呼吸机湿化罐细菌出现最晚;各部位与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均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全部患者中发生VAP19例,VAP发生率15.57%,随着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VAP发生率逐渐增加,机械通气时间<5d与>7d分组比较,VA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例VAP患者中,出气口冷凝水集水杯、螺纹管呼气端接口端内壁、进气口冷凝水集水杯及呼吸机湿化罐与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一致性分别为66.48%、63.45%、40.26%及54.32%,进气口冷凝水集水杯及呼吸机湿化罐的细菌出现时间与下呼吸道病原菌的出现时间基本一致。结论呼吸机管路细菌污染状况及VAP的发生与机械通气时间均存在相关性,呼吸机管路细菌污染可能是造成VAP发生的原因之一,建议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
朱明华毕艳华刘华张换春那奕文苗勤方玲刘英杰刘海涛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细菌污染呼吸机管路下呼吸道分泌物
无创正压通气在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评价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合并呼吸衰竭支气管扩张症患者114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8例行常规治疗,治疗组5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心率、呼吸频率(RR)、动脉血气分析、辅助呼吸肌动用评分、呼吸困难评分、肺功能、APACHEⅡ评分、6min行走距离(6MWD)、插管率、病死率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治疗24 h后心率、RR、二氧化碳分压[p(CO_2)]、辅助呼吸肌动用评分和呼吸困难评分均明显下降,氧分压[p(O_2)]、pH值、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测值百分比(FEV1%)、FEV1占用力肺活量(FVC)百分比(FEV1/FVC)均明显上升(P均<0.05),而对照组直至出院前上述指标才出现显著改善(P均<0.05),出院前2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6MWD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插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13例插管患者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100例未插管患者(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疗效确切,可以更快、更好地改善肺通气功能,降低插管率,缩短住院时间,但对于APACHEⅡ评分较高的危重患者选择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更为适宜。
邱志红朱明华刘华那奕文刘海涛王建新何敬堂
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支气管扩张症呼吸衰竭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
维持气管导管套囊压力恒定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维持气管导管套囊压力恒定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12月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行气管插管并且机械通气时间〉48 h的96例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为试验组,实施人工气道集束化管理与测压表定时测定并维持导管套囊压力恒定的管理模式,记录初始采用指捏法判断所得到的导管套囊压力,校正初始压力为30 cm H2O(1 cm H2O=0.098 k Pa)后,采用不同间隔时间测量导管套囊的压力并记录。回顾该ICU 2014年1月-12月仅采用人工气道集束化管理的88例同种疾病患者为对照组,分别记录两组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时间、ICU住院时间、VAP发病率等。结果试验组患者初始指捏法估测导管套囊压力经压力表测量后结果显示仅11.46%的导管套囊压力介于25~30 cm H2O,82.29%的导管套囊压力〉30 cm H2O;采集8、7、6、5、4、3 h不同间隔时间的导管套囊压力值,其压力维持于25~30 cm H2O的比例分别为41.32%、43.75%、64.20%、76.54%、91.13%、91.85%;试验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1,P〈0.001;t=4.061,P〈0.001);试验组VAP患者的发病时间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7,P=0.032)。结论指捏法经验性估测气管导管套囊压力存在较大误差,采用测压表监测套囊压力的推荐间隔时间为4 h,采用人工气道集束化管理联合测压表定时测定并维持导管套囊压力恒定的管理模式,可以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延迟VAP的发生。
朱明华邱志红刘华那奕文李红刘英杰苗勤何敬之戴坤鹏刘海涛
关键词:集束化管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