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贤

作品数:10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历史地理
  • 3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宗教
  • 3篇基督
  • 3篇基督教
  • 2篇宗教史
  • 2篇宗教史研究
  • 2篇宗教研究
  • 2篇文化
  • 2篇教研
  • 2篇关怀
  • 1篇信仰
  • 1篇中国城
  • 1篇中国城乡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关怀
  • 1篇书信
  • 1篇书院
  • 1篇司铎
  • 1篇他者
  • 1篇天主
  • 1篇天主教

机构

  • 8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比利时鲁汶大...

作者

  • 8篇刘贤
  • 1篇钟鸣旦

传媒

  • 1篇民国档案
  • 1篇史学月刊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宗教学研究
  • 1篇史林
  • 1篇史学史研究
  • 1篇五邑大学学报...
  • 1篇清史研究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4
  • 2篇2011
  • 2篇2008
  • 2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文化相遇的方法论:以17世纪中欧文化相遇为例被引量:11
2006年
本文以他者哲学为出发点,结合文化传播学的理论,研究文化相遇历史的方法论。作者首先讨论了曾应用于明末清初中欧文化相遇研究的三种不同框架:一是以传播者(即传教士)及其贡献、影响为主体的传播类框架;二是以文化传播的接受者为研究主体的接受类框架(如"中国中心观");三是创新类框架,指向接受者及其文化的形象是被文化传播者建构出来的这一符号事实;随后提出了第四种互动交流类框架,通过强调传播者、接受者互动过程的双向性,对前三类框架做出进一步的改进。作者认为,研究关注的主要焦点,应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交换的结果:新的文化产品(一种文本、一个形象,或是社会网络)。历史研究实际上是"关于他者的艺术",通过它历史学家接受自己的身份也是被他者所塑造的。对他时、他地、他文化的文化重构不仅需要历史学家去观察,历史学家自身也要允许被观察。
钟鸣旦刘贤
关键词:方法论明末清初他者
浅论中国城乡基督教会的差异——以理性选择理论为视角的个案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本文以Rodney Stark和Roger Finke的理性宗教理性选择理论为视角,以山东省泰安市的城区教会为个案,来分析中国城乡教会的差异问题,例如乡村教会的实用主义、灵恩倾向、容易接受神灵,以及保留先前信仰的某些方式等。认为他们的宗教文化资本概念与36和37命题在理解城乡教会方面颇具启发意义,可以把中国人在皈依基督教过程中在信仰上的某些持续性,即信仰的功利性以及重视神迹奇事的灵恩倾向等,视为宗教文化资本的保留和转化。
刘贤
关键词:理性选择理论文化资本
社会关怀与史学旨趣:陈垣的教育实践被引量:1
2008年
追溯陈垣自1898年教蒙学至1929年开始担任辅仁大学校长这30年间各种教育实践之历程,发现至少有两条线索贯穿其中,一是他的社会关怀和责任感,一是他的史学旨趣。两条线索或平行或相交,最终相交于国学研究,这是陈垣执掌辅仁大学、开始后半生教育生涯的深层原因。
刘贤
关键词:社会关怀教育实践
论民国时期陈垣的交游世界——以基督宗教界为中心被引量:3
2008年
本文以《陈垣来往书信集》为主要分析对象,将陈垣民国时期的交游网络分成政界人士、教育和学术界人士、思辨社、同乡圈、弟子圈、基督宗教界等;然后从时间脉络看陈垣在民国时期与基督宗教界的交游,分析陈垣在不同时期与基督新教、天主教的亲疏关系,以及这种交游在整个交游网络中的地位,尝试探讨其中变化的原因。
刘贤
关键词:交游往来书信
陈垣与20世纪上半期中国宗教研究的现代转变被引量:2
2014年
陈垣被誉为中国宗教史研究的开拓者,其开拓意义不仅在于领域的拓荒,更在于研究态度和方法的现代性转变。陈垣宗教研究的现代性体现在对客观性的重视以及对信仰外宗教的平等与尊重。结合中西宗教学术史背景,可以发现陈垣代表着中国宗教研究三方面的现代转变:其一,视角上,从教内信徒宣教式的宗教研究转向兼具教外视野的、客观的、为学术而学术的宗教研究;其二,方法上,从护教性的"神学"式宗教研究转向描述性的"史学"式宗教研究;其三,态度上,从区分优劣差等的不平等的宗教研究转向平等的宗教研究。从宏观时代背景看,宗教学术研究的出现是传统中国学术从"通人之学"转向"分科治学"的产物,时代变局和中西学术竞争都影响了中国宗教研究的现代转变。当时宗教界特别是基督教界的宗教研究蔚为大观,陈垣就是其中的代表。
刘贤
关键词:宗教研究宗教史研究
宗教研究与文化关怀:从各宗教史研究析陈垣的中华文化观被引量:1
2011年
陈垣的宗教研究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关怀。在基督教研究中,陈垣的文化关怀体现在"使基督教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地位"的基督教本色化观,认为基督宗教不可能也不会替代中华文化,只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可以并入他在研究各种外来宗教中体现出来的以中华文化为本位的"中华文化观",即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外来宗教、文化无不融入中华文化,但是不能改变后者;中华文化海纳百川似地容纳外来宗教、文化,本身得以丰富,但是本质不变,强调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抗日战争时期,陈垣的"民族文化关怀"表现为用佛教道教著述,表彰遗民,阐扬气节,并论述宗教保存发展民族文化的观点,侧重的是中华文化的长久生命力。陈恒的文化关怀体现了陈垣对自身和国家民族处境的深刻思考,在现实中都有对应,基督教本色化观对应陈垣的宗教信仰以及基督教与中华文化的关系问题,中华文化观对应全盘西化和文化保守观点,民族文化观对应外族入侵的文化保存和发展问题。我们分析陈垣的宗教研究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刘贤
关键词:文化关怀宗教研究
学术传教与天主教本土化--以北京辅仁大学司铎书院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
2020年
附设于北京辅仁大学,由教宗驻华代表创立,委托天主教圣言会管理的司铎书院(1938—1950),是为司铎提供高等教育的机构。其直接目的,是为天主教中学和修院培养师资;其长远目标,则是以提高国籍司铎教育程度,达到学术传教的目的。"学术传教"作为一种传教方法,作为基督教与中国历史文化相融合的进路之一,是始自利玛窦时代,民国时期由马相伯、英敛之所继承的重要思想。司铎书院承载了"学术传教"理想,为中国天主教修院储备了师资,为天主教的本地化培养了领袖人才,并发掘和造就了各类学术专才,推动了天主教在中国本地化的进程。
刘贤
关键词:天主教本土化
陈垣基督教信仰考被引量:9
2006年
关于陈垣是否宗教徒,此前学界一直未有定论。从教会档案、民国期刊以及胡适的回忆等各种资料可以佐证,陈垣是北京缸瓦市教会基督教徒。在缸瓦市教会他是一位威望甚高的教友,对教会管理事务有一定参与;在基督教界他对中国基督教教会的改造和本色化均有关注,也有亲身参与,但主要是以授课或者演讲的方式间接参与。从陈垣的散佚文章和著作的部分早期版本,可以看到他对基督教信仰的表达、他的宗教经验及有关于“罪”的信仰告白等,这些也进一步印证了他的基督教信仰。
刘贤
关键词:基督徒基督教信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