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微
-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英夫利昔单抗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克罗恩病合并肠内外瘘患者的临床疗效
- 吴小丽陈向荣陈小微
- 原发性胃淋巴瘤45例临床分析
- 陈小微包丹丹
- 化肝解毒汤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对慢性乙肝患者血清肝炎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中药化肝解毒汤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对慢性乙肝患者血清肝炎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8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等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中药化肝解毒汤,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评价肝功能,对比两组透明质酸酶(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Ⅲ型前胶原(PCⅢ)分析肝纤维化功能,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76.74%(P〈0.05);观察组治疗后胸肋不适、情绪抑郁、胃脘胀满、倦怠乏力、口淡乏味、便溏不爽、乳房胀痛、舌质淡红等中医症候积分与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ALT(35.28±1.35)U/L、HA(165.25±1.44)mg/L、LN(123.17±1.96)μg/L、Ⅳ-C(110.24±1.94)μg/L、PCⅢ(125.36±1.35)μg/L较对照组下降,而其血清TBil(30.44±1.59)μmol/L、Alb(48.32±1.33)g/L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63%、6.9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化肝解毒汤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可有效治疗慢性乙肝,改善其血清肝炎相关因子水平,且不良反应轻,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吴芳董乐妹陈小微吴伟
- 关键词:复方甘草酸苷慢性乙肝
- 结直肠息肉临床病理特征及癌变危险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临床病例特征及癌变危险因素。方法对本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20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结肠镜检查及病理诊断,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并应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结直肠息肉癌变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20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经病理确诊腺瘤性息肉140例,其中非癌变109例(管状腺瘤71例、绒毛状腺瘤16例、锯齿状腺瘤22例),癌变3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共18例,浸润性癌13例],非腺瘤性息肉60例;息肉部位在左半结直肠122例,占比61.00%,右半结肠78例,占比39.00%;息肉直径<2 cm共92例,占比46.00%,≥2 cm共108例,占比54.00%;癌变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息肉表面充血各指标构成比与非癌变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变组年龄、结肠癌病史、病变部位、病变直径各指标构成比与非癌变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结直肠癌息肉癌变作为自变量,将年龄、结肠癌病史等因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结肠癌病史、病变部位在左半结直肠、病变直径≥2 cm为结直肠癌息肉发生癌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结直肠癌息肉发生癌变的危险因素与病变部位、病变直径、年龄、结肠癌病史等密切相关,临床应明确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对有癌变风险的患者尽早行内镜下切除,以降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
- 林正燕洪万东卢山珊金小慧陈小微
- 关键词:结直肠息肉临床病理特征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