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星
- 作品数:6 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泸定M S6.8地震震前变形特征及鲜水河断裂南东段地震活动性被引量:2
- 2024年
- 针对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的历史地震活动性和近10 a该断裂带上发生的中小震群展布特征,利用GNSS观测数据给出2022年泸定M S6.8地震震源区及周边区域的速度场、应变率场,识别此次地震震前的变形特征。GNSS速度场显示,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走滑速率约为10 mm/a,区域整体运动为ES向,与断裂构造运动具有一致性;应变率场结果显示,发震断裂仍存在较强的剪切应变积累,汶川特大地震后随着应变能不断释放,龙门山断裂带的卸载作用间接影响鲜水河断裂带的南东段,该断裂长期处于应变积累高值的过渡区,现今仍具有较高的断层闭锁状态,该地区的地震活动趋势和地震危险性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 申星梁洪宝宋成科
- 关键词:鲜水河断裂带地震活动性应变率场
- 汶川M_S8.0地震前后川滇地区地壳水平形变动态变化初探被引量:4
- 2016年
-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GPS区域网观测资料,解算川滇地区1999—2007年、2009—2011年相对欧亚板块的水平速度场,并借助连续应变模型获得了川滇地区应变率场。通过分析汶川地震前后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和应变率场的动态变化,得到:(1)水平相对运动与主应变场分布反映出在巴彦喀拉地块的东向推挤与华南地块的强烈阻挡下,龙门山断裂带长期的应力应变积累并突然释放导致了汶川大地震的发生;(2)发生大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在地震前应变量值并不显著,处于应变亏损状态,应变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川滇菱形块体的东边界与北边界;(3)大地震的发生导致震源区及其周边应力应变剧烈调整,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显示出明显的应变增强态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13年芦山7.0地震发生前的应变背景累积信息。
- 党学会王同庆吕志鹏申星
- 关键词:GPS应变场水平形变
- 基于Tisserand条件的GNSS速度场参考基准确定
- 2016年
- 定义了综合权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起满足Tisserand条件的区域参考基准,并对"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9—2004年基准站、基本站和中国大陆周边的7个IGS站速度场进行分析,初步建立了中国大陆及其周边地区的构造环境图像。
- 刘雪龙吕志鹏党学会申星
- 关键词:地壳运动
- 利用PS-InSAR技术监测山西北部地表形变场被引量:2
- 2019年
- 选用10景RADARSAT-2降轨宽幅雷达干涉数据,利用相干点目标PS-InSAR技术进行时间序列处理,获取了山西断裂带北部特定区域内2011—2014年地表形变场。结果表明:(1)断裂带中段的定襄县平原区域有较好的相干性,沿卫星视线向(LOS)的年形变速率最小值为-5±2 mm/a,最大值为-14±2 mm/a,显示断裂带附近以拉张正断层活动为主兼具逆时针差异运动特征;(2)地表形变特征的空间分布表明城市工业生产和生活抽取地下水是地表形变的主要诱因,最大沉降区域沿NNE向展布与研究区内断裂一致表明形变趋势受断裂带的影响明显;(3)利用已有的GPS复测资料对识别的PS点目标进行可靠性验证,结果表明两者的观测结果能够很好的吻合,证明该方法在监测面状区域形变场运动趋势的有效性。
- 申星梁洪宝王家庆郭炳辉
- 关键词:PS-INSAR时间序列
- 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与断层滑动分布反演被引量:6
- 2018年
- 联合升、降轨Sentinel-1A卫星的差分干涉数据反演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的断层滑动分布。首先对SAR复数干涉像对进行"二通"差分干涉处理,获取了覆盖震区的多视向InSAR同震形变场;然后利用四叉树和均匀采样法分别进行近、远场数据降采样,在此基础上,利用弹性半空间矩形位错模型,反演发震断层的几何参数和最优滑动分布。结果显示:(1)InSAR干涉条纹呈蝶状分布,最大LOS向沉降和抬升形变量分别为-20.3cm、11.3cm;(2)发震断层以左旋走滑为主兼有少量正断运动,断层走向为154°,倾角为82°;(3)断层滑动分布集中在2~15km深度,平均滑动角为-22°,最大滑移量约为0.68m,位于沿断层面深约9km处,地震释放的能量约为9.6×10^(18) N·m(M_W6.6),与测震学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 王家庆单新建张国宏吕健申星
- 关键词:INSAR
- 参考框架的精化对GPS时间序列的影响与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GPS时间序列的精化解算受参考框架影响显著,本文基于ITRF2008参考框架分别设计了4种参考框架方案,通过对(112°E—124°E,30°N—39°N)范围内20个GPS测站2010年6月—2015年6月数据进行处理与统计分析,取得了如下认识:1在研究区域内增加少量连续GPS台站与全球IGS站一起组成的全球精化参考框架,可以保证解算结果的离散度稳定,并且可以抑制测站周年变化的振幅,体现出了动态参考框架的优势;2区域参考框架能够有效吸收共模误差,减弱全球刚性运动和周期性运动的影响,解算结果的精度高于全球框架,NEU单日解坐标重复性分别平均提高了13.7%、24.1%和38.0%,另外,区域参考框架N分量可能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为明显;3测站单日解坐标重复性和坐标精度均表现出季节性变化特征,每年7、8月较低。
- 梁洪宝申星刘雪龙
- 关键词:GPS时间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