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贵春

作品数:2 被引量:24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土壤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储量
  • 1篇原生动物
  • 1篇生态恢复
  • 1篇生态恢复过程
  • 1篇施肥
  • 1篇碳储量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碳
  • 1篇土壤原生动物
  • 1篇活性碳
  • 1篇褐土
  • 1篇不同施肥
  • 1篇长期不同施肥
  • 1篇长期施肥

机构

  • 2篇贺州学院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牡丹江师范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作者

  • 2篇李忠芳
  • 2篇唐政
  • 2篇李贵春
  • 1篇张艳杰
  • 1篇李继光
  • 1篇鲁顺保
  • 1篇娄翼来
  • 1篇李慧

传媒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喀斯特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原生动物的指示作用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为了揭示土壤原生动物对喀斯特生态恢复的指示作用,进而为深入了解喀斯特生态恢复的过程机制和构建恢复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广西古周村典型喀斯特景观为代表,选取不同种植年限(2、4、8、12 年)人工林生态恢复样地和石漠化对照样地,研究了表层土壤原生动物对人工林生态恢复的响应特征.在本研究的喀斯特样地,共鉴定到土壤原生动物22 种,其中鞭毛虫8 种,优势类群包括动基体目、金滴目和眼虫目;肉足虫4 种,优势类群有变形目和表壳目;纤毛虫10 种,优势类群包括下毛目、前口目、肾形目和侧口目.土壤原生动物总数从石漠化样地的1 g 干土425×10^3 个,逐渐增加到12 年人工林恢复样地的633×10^3 个,年恢复速率为1 g 干土17.7×10^3 个.土壤原生动物的类群数从石漠化样地的17 种显著增加到12 年人工林恢复样地的22 种.人工林恢复样地的土壤原生动物丰富度指数(3.10-3.30)显著高于石漠化样地(2.64),平均高出19%-27%;香农多样性指数(2.59-2.77)和均匀度指数(0.86-0.91)随生态恢复的变化不明显.土壤孔隙度、湿度、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和微生物碳含量均随恢复年限的延长而逐渐增加或升高,其年增长速率分别为3.84%、6.85%、3.89%、11.5%、4.20%、7.13%、24.8%,并与原生动物总数、类群数和香农指数(除了总有机碳与类群数、速效氮与香农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本研究表明,土壤原生动物群落大小和多样性对喀斯特生态恢复的响应敏感,与土壤基本肥力形成协同演变,可以作为喀斯特生态恢复的指示生物.
唐政李继光李慧李贵春娄翼来李忠芳
关键词:土壤原生动物生态恢复
长期不同施肥下褐土有机碳储量及活性碳组分被引量:19
2016年
依托辽宁阜新褐土田间施肥定位试验,针对不施肥对照(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和有机肥-化肥配施(NPKM)4种不同施肥处理,分析0-20 cm耕层土壤总有机碳(TOC)及关键活性碳组分,旨在为区域土壤合理培肥和农业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4种施肥处理中,NPKM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及其储量、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和易氧化有机碳(LOC)含量均比其他3种处理高,较对照分别提高40.5%、38.6%、114.7%、57.5%、103.8%和97.6%,且含有机肥的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明显高于不含有机肥的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TOC、MBC、DOC、POC以及LOC间呈正显著相关性(P〈0.05),各组分碳间关系密切。在本试验条件下,长期进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于提升土壤有机碳水平的效果最为显著,是提高土壤肥力最优施肥模式。土壤活性碳组分对施肥措施响应敏感,可以作为土壤总碳水平变化的预警指标。
赵玉皓张艳杰李贵春赵凯李忠芳唐政鲁顺保
关键词:长期施肥土壤有机碳褐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