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腹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 2023年
- 目的探讨CT评估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患者腹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就诊的136例AILD患者(设为AILD组),并以65例其他慢性肝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腹部CT资料,统计腹部不同区域淋巴结的体积及数目分布,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评估腹部淋巴结肿大对AILD的诊断价值,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肝周淋巴结肿大的危险因素。结果AILD组腹部淋巴结的平均体积[(0.47±0.61)cm^(3)vs.(0.25±0.20)cm^(3)]及数目[(8.10±4.97)个vs.(4.26±3.25)个]均较对照组增大或增加(P<0.001)。肝周淋巴结数目联合肠系膜淋巴结体积诊断AILD的AUROC为0.816(P<0.001)。77例行肝组织活检的AILD患者中,肝周淋巴结阳性组肝组织中界面性肝炎的发生率高于肝周淋巴结阴性组(52.31%vs.16.67%,χ^(2)=5.16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IgG抗体水平增高是肝周淋巴结肿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2,95%CI 1.000~1.024,P<0.05)。结论肝周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助于AILD的鉴别诊断,肝周淋巴结肿大与AILD肝炎性活跃度相关。
- 尹全乐张红霞陈旭周璐王颖
-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病腹部淋巴结疾病活动性
- 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模拟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0年
- 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特定的微生物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相关。在某些情况下,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在明确感染后发病的,因此感染性病原体常常成为免疫性疾病的关键致病因素,但相关机制不清。研究发现微生物可以通过分子模拟触发免疫系统错误识别自身组织从而诱发自身免疫应答,因此本文主要就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模拟机制在机体各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深入理解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模拟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提供参考,为探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新方向。
- 张红霞陈旭周璐王邦茂
-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自身免疫性疾病分子模拟发病机制
- 自身免疫性肝病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9年
- 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的发病机制不明,目前没有针对病因的防治措施。近年研究发现肠道微环境特别是肠道菌群在该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AILD病程中常出现肠道菌群紊乱和黏膜屏障功能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细菌移位增加,分子模拟是微生物参与免疫性肝损伤的重要机制。本文综述了AILD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为寻找AILD的潜在治疗靶点、制定基于肠道的AILD干预策略提供新思路。
- 刘曼周思敏张红霞周璐王邦茂
-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病肠道微生态免疫性肝损伤肠道菌群紊乱细菌移位治疗靶点
- 胃底部溃疡型结核1例报道被引量:2
- 2019年
- 新疆和田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经济欠发达和卫生条件差等原因,结核病发病率居全国首位[1],其预防和诊治面临巨大挑战。新疆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收治1 例胃底部溃疡型结核。
- 聂国记张红霞徐峰阿尔祖古丽.米吉提林志刚周璐
- 关键词:胃溃疡胃结核胃癌
- 自身免疫性肝炎治疗应答速度与肝硬化进展有关
- 张红霞郭丽萍周璐王邦茂
- 肠屏障在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中的作用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观察并分析肠屏障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发病中的作用,为阐释AIH的发病机制和探索基于肠道的治疗策略提供方向。方法纳入2017年1至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就诊的14例AIH患者(AIH无肝硬化组6例,AIH肝硬化组8例)和10名健康对照(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回肠末端组织紧密连接蛋白[闭锁小带蛋白-1(ZO-1)、闭合蛋白(occludin)]、细胞因子[IL-2、干扰素γ、IL-4和IL-10]和TLR4的相对表达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回肠末端组织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相对表达量。选取30只BALB/c小鼠分为空白组、葡聚糖硫酸钠(DSS)组、刀豆蛋白A(ConA)组、DSS+ConA组、DSS+灌菌+ConA组,每组6只,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ZO-1和闭合蛋白的相对表达量,血清转氨酶水平(ALT、AST)和肝组织学炎症活动度Knodell评分。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AIH肝硬化组和AIH无肝硬化组的血清D-乳酸和DAO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768.2±147.1)μg/L、(436.2±197.0)μg/L比(100.2±10.9)μg/L和(11.5±2.5)U/L、(5.4±0.9)U/mL比(3.5±0.9)U/mL],且AIH肝硬化组血清D-乳酸和DAO水平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12、36.010、4.088和9.443,F=396.958、46.640,P均<0.01)。AIH肝硬化组的肠黏膜ZO-1、闭合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健康对照组(0.20±0.14比1.67±0.51,0.12±0.09比0.90±0.21),AIH无肝硬化组ZO-1的相对表达量低于健康对照组(0.99±0.37比1.67±0.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41、7.407、2.295,P均<0.05)。AIH肝硬化组回肠末端组织中IL-2、干扰素γ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11±0.43比0.24±0.16和3.50±1.90比0.32±0.30),肠黏膜sIgA的相对表达量低于健康对照组(0.506±0.024比1.081±0.1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79、3.981、5.493,P均<0.05);AIH肝硬化组和AIH无肝硬化组IL-10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健康�
- 张红霞蔡王锋李燕妮周思敏周璐王邦茂
- 关键词:刀豆蛋白A肠黏膜屏障葡聚糖硫酸钠双歧杆菌
-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达标治疗:来自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思考被引量:1
- 2018年
-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与风湿免疫科疾病类似,需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进行诱导及维持缓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作为风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有明确的达标治疗策略,并逐步成为贯穿风湿科疾病的新理念,但是目前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尚缺乏规范的达标治疗策略,且对于病情活动度及免疫抑制治疗的疗效没有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对于治疗不达标的患者是否需要增加激素剂量或转换治疗时机尚无明确证据,因此,从风湿科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思考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达标治疗,以期为完善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
- 张红霞郭丽萍周璐魏蔚王邦茂
- 关键词:肝炎肝炎自身免疫性关节炎类风湿
- 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自然病程和抗凝治疗被引量:4
- 2021年
- 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但其自然病程和治疗管理尚未得到国际指南和会议共识的明确建议。既往研究表明PVT可自发再通,而抗凝治疗明显有利于PVT的再通。由于肝硬化患者本身存在凝血功能受损和门静脉高压带来的出血风险,目前对于肝硬化患者PVT的抗凝治疗存在争议。然而,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抗凝治疗对肝硬化伴PVT患者是安全的,且有利于血栓再通。现基于肝硬化患者PVT的自然病程和抗凝与止血平衡,对肝硬化伴PVT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刘曼张红霞王邦茂周璐
- 关键词: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治疗出血
- 肠黏膜屏障在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中的作用
- 张红霞蔡王锋
- 自身免疫性肝病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特征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8年10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就诊的386例AIL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相关诊断标准筛选出自身免疫性肝炎(AIH)208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129例和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49例。分析AILD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比例、基本特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如白蛋白、ALP、GGT等的变化。应用卡方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ILD、AIH、PBC和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比例比较[分别为32.9%(127/386)、28.8%(60/208)、36.4%(47/129)和40.8%(20/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胆囊结石的AILD患者以多发和小结石(最大径<1 cm)为主,分别占45.7%(58/127)和57.7%(60/104)。合并胆囊结石的AILD患者首诊年龄、首诊肝硬化比例、ALP、GGT水平均高于未合并胆囊结石的AILD患者[分别为(60.5±11.5)岁比(57.6±11.5)岁,53.5%(68/127)比42.1%(109/259),154.00 U/L(89.00 U/L,257.00 U/L)比125.00 U/L(86.00 U/L,212.00 U/L),169.00 U/L(79.00 U/L,343.00 U/L)比128.60 U/L(48.00 U/L,284.00 U/L)],而白蛋白水平低于未合并胆囊结石者[(36.46±7.30)g/L比(38.34±7.58)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61,χ^2=4.506,Z=-2.192、-2.443,t=2.322;P均<0.05)。≥60岁AILD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比例高于<60岁患者[37.6%(73/194)比28.1%(54/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8,P=0.047)。伴肝硬化的AILD和AIH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比例均高于无肝硬化者[分别为38.4%(68/177)比28.2%(59/209),35.7%(35/98)比22.7%(25/1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06、4.259,P=0.034、0.039)。结论AILD患者合并胆囊结石较常见,以多发和小结石为主。合并胆囊结石易延误AILD患者的首次诊断并增高首诊肝硬化的比例。高龄和肝硬化AILD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比例更高。
- 刘曼郑忠青周思敏张红霞褚洪玉王晓艺张洁周璐王邦茂
- 关键词: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胆囊结石肝功能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