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坤
- 作品数:2 被引量:29H指数:2
-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两步法治疗持续高眼压状态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被引量:14
- 2015年
- 目的探讨两步法治疗持续高眼压状态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眼科就诊的持续高眼压状态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4例(54眼),患者年龄为55~71(62.1±3.6)岁,所有患者术前进行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眼压、AS-OCT和A/B超检查。在局麻下对所有患者实施两步手术法。第一步:前房注气+睫状体扁平部放液术(部分病例联合虹膜根切);术后予口服泼尼松片、局部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和眼膏,常规联合降眼压滴眼液进一步控制眼压。3 d后进行第二步手术;第二步: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房角分离+小梁切除+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观察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并行AS-OCT、裂隙灯、眼底、A/B超检查和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眼压在第一步术后1 d、2 d和3 d分别为(15.3±2.2)mmH g(1 kP a=7.5 mmH g)、(16.0±2.7)mmH g和(17.6±2.1)mmH g,与术前眼压相比显著降低(t=18.902、16.237、15.812,均为P〈0.001);第二步手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眼压分别为(15.3±2.2)mmH g、(15.5±1.9)mmH g、(15.6±2.1)mmH g和(15.5±2.1)mmH g,与术前眼压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457、45.070、40.827、39.250,均为P〈0.001);第二步手术后1周眼压与术后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眼压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28、-0.810、-0.389,P=0.470、0.421、0.699)。末次随访时100%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手术完全成功率为92.6%,部分成功率为7.4%,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大部分患者恢复了有用的视力。除第二步手术后3眼发生浅前房、9眼前房及瞳孔区纤维蛋白膜渗出、1眼脉络膜脱离外,未观察到恶性青光眼、脉络膜上腔出血、眼球萎缩等严
- 吴敏胡竹林陈燕华郑志坤沈蔚
- 关键词: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两步法
-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被引量:15
- 2020年
-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住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手术的38例(38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观察手术前、后眼压,视力,中央及周边前房深度及房角的变化情况,随访12~24个月。结果患眼术前药物控制下眼压范围8.3~32mmHg,平均(17.67±4.76)mm Hg,术后第1天及末次随访平均眼压分别为(13.63±5.82)mm Hg及(12.25±4.54)mm Hg,与手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前患者中央前房深度(1.42±0.34)mm,术后中央前房深度(3.41±0.13)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周边前房深度均<1/2CT,术后所有患者周边前房深度不同程度加深,其中29眼周边前房深度≥l CT。术前22眼房角关闭范围>180°,术后房角关闭所在象限可见不同程度的开放,周边虹膜粘连范围缩小,术后房角完全开放25眼。4眼术中植入张力环,术后5眼发生轻度角膜水肿,3例患者出现前房渗出,经对症处理后吸收。结论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向内障安全有效,但临床上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充分考虑适应证。
- 孔蕾戴敏郑志坤闵洁段锐
-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房角分离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