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毅

作品数:6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山西农业大学文理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语言文字

主题

  • 5篇翻译
  • 2篇校训
  • 1篇戴乃迭
  • 1篇道德经
  • 1篇杨宪益
  • 1篇英译
  • 1篇英语
  • 1篇三美论
  • 1篇身份
  • 1篇识解
  • 1篇转喻
  • 1篇无定
  • 1篇现代汉语
  • 1篇校训翻译
  • 1篇美学
  • 1篇美学特点
  • 1篇美学原则
  • 1篇教学探究
  • 1篇近代翻译
  • 1篇课堂

机构

  • 6篇山西农业大学

作者

  • 6篇王毅
  • 1篇成丽芳
  • 1篇刘燕霞
  • 1篇郭红燕

传媒

  • 1篇黑龙江教育(...
  • 1篇中国民族博览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江苏科技大学...
  • 1篇安阳工学院学...
  • 1篇淮北师范大学...

年份

  • 2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三美”论关照下的山西农业大学校训翻译探究
2017年
本文以“三美”原则为理论指导,探讨山西农业大学校训的英译表达。文章指出该校校训具有形式对仗、音步整齐、意义丰富的特点,在翻译之时,当以达意、谐音、齐形为终极追求,再现原文的美。
王毅丁如伟
关键词:校训翻译
转喻在翻译中的识解——以杨宪益、戴乃迭译《孔乙己》为例被引量:1
2018年
和隐喻一样,转喻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在人类日常生活实践中起重要的作用。目前将翻译和转喻相结合的研究比较少,有待进一步探讨深化。文章以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鲁迅短篇小说《孔乙己》为例,立足指称转喻、述谓转喻和言外行为转喻这一转喻分类标准,探讨译者如何对原文中的转喻进行识解并成功翻译。
王毅丁如伟
关键词:《孔乙己》翻译
山西省高等院校校训英译分析与思考
2018年
以鲁迅的汉语之意美、音美和形美及许渊冲由此发展而来的"三美"翻译原则为理论依据,以部分山西省高等院校校训为例,对高等院校校训英译的美学特点、美学原则和翻译策略进行分析,认为高等院校校训英译具有意境悠远、音律和谐和形式统一的特点,体现了鲁迅的汉语"三美"原则和理念,并以许氏"三美"翻译原则为指导,提出高等院校校训英译应以达其要意、谐其音韵和齐其形式为终极追求,通过艺术直接传递(直译)、艺术间接再创造(意译)等方式,努力再现汉语原文及中华文化之美,为高等院校走向国际化助力。
王毅丁如伟郭红燕刘燕霞成丽芳
关键词:英译美学特点美学原则翻译策略
能力为基,素质为本——关联视角下的新时代高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探究
2020年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及"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及人文素养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利用公共英语课堂实现上述目标值得深入探讨。文章拟从关联视角出发,就话题关联、社会关联、认知关联和文化关联四个方面,针对大学公共英语课堂教学展开讨论,为有效提升大学生语言能力及文化融通能力献言献策。
王毅丁如伟
关键词:教学
译道有法,译无定法——《道德经》翻译差异及原因探究被引量:1
2016年
以中国学者辜正坤与英国汉学家Arthur Waley的译本为蓝本,探讨译本差异及其背后的个中缘由。辜译准确而精练,Waley译达意而详细;两译本的不同可归因于语言差异、文化差异、译者主体性。
王毅
关键词:道德经翻译
论近代翻译对现代汉语身份的塑造
2020年
现代汉语身份的确立离不开近代翻译对其语言身份的塑造,这与近代翻译活动和西方文化输入密切相关。采用描写性研究法,梳理近代翻译的四个阶段,从身份之再塑和身份之再造两方面,运用例证法深入探讨近代翻译对现代汉语身份塑造的具体表现,以揭示其表象生成背后强有力的翻译文化动因。近代翻译对现代汉语身份的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作用的发挥也受制于语言自身的内部规律,遵循于语言发展观。语言要保持时代性和民族性必要的张力,才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丁如伟王毅
关键词:近代翻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