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毅

作品数:10 被引量:64H指数:6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青年科技人才专项科研基金乌鲁木齐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牙周
  • 2篇蛋白
  • 2篇牙移动
  • 2篇牙周炎
  • 2篇正畸
  • 2篇正畸牙
  • 2篇缺损
  • 2篇骨缺损
  • 1篇蛋白酶
  • 1篇血浆
  • 1篇血小板
  • 1篇牙槽
  • 1篇牙槽骨
  • 1篇牙槽骨缺损
  • 1篇牙合
  • 1篇牙缺失
  • 1篇牙周可疑致病...
  • 1篇牙周炎患者
  • 1篇牙周植骨术
  • 1篇牙周致病菌

机构

  • 10篇新疆医科大学...
  • 7篇新疆医科大学...
  • 4篇新疆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王毅
  • 5篇胡杨
  • 4篇刘红
  • 4篇刘杨
  • 3篇张勤
  • 3篇万哲
  • 3篇杜军
  • 2篇孙大磊
  • 2篇曹卫彬
  • 1篇何惠宇
  • 1篇张真

传媒

  • 4篇口腔医学
  • 1篇江苏科技信息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RP及PRP/OAM对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以及PRP复合骨诱导活性材料(PRP/OAM)对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选取成年Beagle犬4只,体质量10~13 kg,每只犬左右两侧下颌第四前磨牙牙位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与B组同侧的第一、二前磨牙牙位作为对照组。A组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植入PRP/OAM,B组植入PRP/磷酸三钙,对照组植入磷酸三钙。采用能谱分析各组种植体-新骨界面Ca^(2+)含量,同时观察各组种植术后8、16周组织学形态。结果 A组和B组种植术后8、16周时种植体部位骨表面Ca^(2+)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组种植术后8、16周时种植体部位骨表面Ca^(2+)含量为(26.01±3.28)%和(44.10±7.11)%,明显高于B组(P<0.05);种植术后8周,A组新骨与种植体形成区段性骨结合,B组种植体边缘可有新骨形成,对照组种植体边缘为纤维性界面;种植术后16周,A组和B组新骨与种植体形成骨整合,对照组仅为纤维性结合。结论 PRP及PRP/OAM在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中,能有效促进骨缺损修复。
王毅刘杨杜军胡杨
关键词:种植牙骨缺损富血小板血浆骨诱导活性材料
BMSCs和FG作为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修复大鼠牙槽骨缺损的效果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纤维蛋白胶(FG)作为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修复大鼠牙槽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SD大鼠30只,建立牙槽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观察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观察组植入BMSCs和FG修复大鼠牙槽骨缺损,阴性对照组植入FG,空白对照组不植入,采用HE染色及Micro-CT扫描观察各组成骨效应。结果观察组植入6周后,骨愈合情况良好,愈合面较平整;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骨缺损仍存在,无明显成骨;观察组新生骨面积百分比为(76.23±7.11)%,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Micro-CT横断扫描显示:观察组骨缺损处新骨形成,骨缺损基本愈合,与周边无明显界限,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无明显成骨,骨缺损仍明显。结论 BMSCs和FG作为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修复大鼠牙槽骨缺损有较好的效果,提高了新骨生成量,是牙槽骨缺损修复的理想材料。
刘杨孙大磊王毅胡磊赵玺曹卫彬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纤维蛋白胶牙槽骨缺损
植骨联合烤瓷夹板修复末端松动基牙龈下牙周致病菌的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通过对基牙龈下牙周可疑致病菌进行动态监测及定量分析,探讨在保留KennedyⅢ末端松动基牙后,应用牙周植骨术联合夹板式金属烤瓷冠桥的方法,观察龈下牙周致病菌的变化。方法选取20例伴有牙周病骨缺损的KennedyⅢ末端基牙松动的患者,试验组为10例行植骨术联合夹板式金属烤瓷冠桥修复,对照组为单纯10例行夹板式金属烤瓷冠桥修复。在修复后0、3、6个月行完善的牙周相关检查并收集龈沟液,菌落计数,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伴放线放线杆菌(Aa)、牙龈卟啉单胞菌(Pg)、中间普氏菌(Pi)、具核梭杆菌(Fn)4种慢性牙周炎相关致病菌。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菌落计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两组间4种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CAL值、PD基线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0、3、6个月植骨组牙周指标结果:CAL、PD在3、6个月均显著下降,而非植骨组牙周指标较前无统计学差异;X线片显示两组病例基牙牙槽骨无进一步吸收,并且植骨组术后牙槽骨量有一定程度增加。结论对于KennedyⅢ牙列缺损末端松动基牙,牙周植骨术联合夹板式金属烤瓷冠桥修复,较单纯的牙周植骨术或夹板式金属烤瓷冠桥的修复方法更利于保持患牙的健康,可获得较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细菌分析结果相较,同时比较植骨组与非植骨组的临床疗效,发现牙周植骨术联合夹板式烤瓷联冠固定可有效促进牙周骨缺损基牙牙周组织的修复重建。
王毅胡杨杜军何惠宇
关键词:牙周植骨术牙周可疑致病菌
YAP1-FOS促进人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上皮间质转换的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YAP1-FOS在促进口腔鳞状上皮细胞癌(OSCC)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上皮间质转换(EMT)过程中发挥的功能。方法通过组织免疫荧光实验检测OSCC癌组织及周围正常组织中YAP1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YAP1对OSCC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检测YAP1对OSCC细胞迁移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YAP1对EMT相关分子标记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RT-PCR检测YAP1对EMT相关分子标记基因转录水平变化的影响,CoIP及免疫印迹实验检测YAP1与FOS互作,共同调控下游基因表达以控制EMT过程。结果组织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OSCC癌组织细胞中YAP1表达增加,且由细胞质转移至细胞核;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YAP1上调后克隆形成数目显著增加(P<0.01);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YAP1后,细胞划痕间距显著减小(P<0.01);Western Blot及RT-PCR结果显示,上皮细胞关键基因E-cadherin表达水平在YAP1上调后被显著抑制(P<0.01),而间质细胞关键基因β-catenin,Vimentin及N-cadherin表达水平则显著上调(P<0.01)。CoIP及免疫印迹结果显示,YAP1与核转录因子FOS互作,抑制FOS表达后YAP1的促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减弱(P<0.01),同时EMT相关分子标记表达显著下调(P<0.01)。结论 YAP1结合FOS基因促进人口腔鳞状上皮细胞癌(OSCC)细胞的增殖、迁移及EMT过程,这一结果可为人口腔鳞状上皮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提供理论基础,YAP1-FOS或可成为新的人口腔癌药物靶点。
王毅刘红胡杨
关键词:细胞增殖EMT
骨疏康对大鼠实验性根吸收过程中MMP-2表达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初步研究在骨疏康作用下,大鼠正畸牙移动性根吸收过程中MMP-2的表达规律。探讨骨疏康在根吸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正畸临床中牙根吸收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选取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和对照组(30只),实验组进行骨疏康制剂灌胃,对照组采用蒸馏水灌胃,给药剂量为2.1 g/kg体重,于每天早晨灌胃一次。实验组和对照组再分别分为加力0、3、7、14、21、28 d组,每组5只,两组动物都给予0.6 N的力拉上颌右侧第一磨牙近中移动,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性根吸收模型,分别在实验的规定时间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牙根吸收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观察MMP-2在牙根吸收区的表达情况。结果两组大鼠不同牙移动时间牙根吸收指数比较发现,随着加力时间的延长,各组牙根吸收指数逐渐增大,根吸收从第三天开始出现,逐渐加重,14 d后根吸收速度减慢,组间相同时间点比较,骨疏康组根吸收程度轻于对照组,除0、3 d组牙根吸收指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MP-2在加力0 d组表达较弱,随着加力时间的延长,MMP-2的阳性细胞数目逐渐增多,对照组和骨疏康组均在7 d时呈强阳性表达,达到高峰,14 d开始逐渐下降,骨疏康组在加力21 d时MMP-2呈弱表达。对照组在加力28 d时MMP-2呈弱表达,趋于正常组织的表达水平。结论 MMP-2是牙根吸收的主要炎性介质之一,参与了根吸收的过程,骨疏康可有效地抑制正畸牙移动根吸收的发生。
刘红王毅詹娟张真万哲张勤
关键词:正畸牙移动根吸收MMP-2骨疏康
牙周炎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7在牙周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11
2019年
背景:基质金属蛋白酶7主要功能是降解Ⅳ型胶原、弹力蛋白、蛋白聚糖以及纤维粘连蛋白,研究提示其可能参与了牙周炎的组织破坏过程。目的:观察牙周炎大鼠在正畸力刺激下基质金属蛋白酶7在牙周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实验选用60只8周龄左右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加力对照组和牙周炎牙移动组,建立牙周炎牙移动动物模型,分别在加力0,1,3,7,14,21 d处死大鼠,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牙周炎大鼠牙齿受力的不同阶段牙周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7表达和分布变化。结果与结论:(1)基质金属蛋白酶7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胞浆中,呈棕黄色。基质金属蛋白酶7在正常组织有表达,随着加力时间的延长,基质金属蛋白酶7阳性细胞数目逐渐增多,加力对照组和牙周炎加力组大鼠牙周组织内基质金属蛋白酶7的表达均在受力后7 d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2)0-14 d牙周炎加力组大鼠张力侧、压力侧牙周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7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加力对照组(P <0.05);3,7 d加力对照组张力侧基质金属蛋白酶7的表达显著高于压力侧(P <0.05);3,7 d牙周炎加力组张力侧基质金属蛋白酶7的表达显著高于压力侧(P<0.05);(3)结果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7作为牙周组织中的局部调控因子参与了正畸牙周组织的改建过程,正畸力和牙周炎均可导致基质金属蛋白酶7的表达增高。
刘红王毅张勤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7牙周炎牙周组织正畸力牙移动
上下颌联合快速扩弓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矫治错畸形的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上下颌联合快速扩弓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矫治错畸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口腔科行上下颌联合快速扩弓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矫治的青少年错畸形51例,对矫正前后患者的牙颌模型和头影进行测量分析。结果矫正后上下颌牙弓宽度均较矫正前有所增加,而长度较矫正前减少(t=7.675、11.388、10.664、6.900、3.014、12.131、12.916、9.724、7.944、5.068,P<0.05),其中前磨牙区宽度变化最大,上颌第一、第二前磨牙区矫正前后变化值分别为(4.56±1.22)mm和(4.14±1.30)mm,下颌第一、第二前磨牙区矫正前后变化值分别为(4.61±1.26)mm和(6.07±1.38)mm;矫正后SNB、L1-NB和L1-MP分别为(77.10±2.38)°、(31.45±5.28)°、(6.40±1.42)mm和(99.43±8.01)°,较矫正前增加(t=2.372、4.472、2.926、2.882,P<0.05),而U1-NA、U1-SN和Overjet分别为(24.38±5.81)°、(4.60±1.78)mm、(103.89±10.02)°和(3.12±1.15)mm,较矫正前减少(t=2.806、3.446、1.999、7.531,P<0.05);矫正后FH-N'Pg'、鼻唇角和Z角分别为(90.53±5.10)°、(100.81±8.91)°和(69.02±5.82)°,较矫正前增加(t=2.011、2.347、5.816,P<0.05),而H角为(16.57±2.04)°,较矫正前减少(t=6.726,P<0.001)。结论上下颌联合快速扩弓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能有效矫治错畸形,改善患者颌面部外观。
万哲王毅刘红张勤
关键词:MBT直丝弓矫治器错牙合畸形
髁突-翼外肌解剖复位与游离复位治疗髁状突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比较髁突-翼外肌解剖复位与游离复位治疗髁状突骨折的疗效,促进髁突形态恢复。方法:收治的80例单侧髁状突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A组行髁突-翼外肌解剖复位术,B组行髁状突游离复位术,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髁突形态及下颌骨运动功能变化。结果:A组治愈率为90%,高于B组的70.00%(P<0.05);术后3个月A组髁状突吸收、张口受限、开口偏斜、咬合关系紊乱、关节弹响发生率分别为12.50%、15.00%、15.00%、7.50%、12.50%,均低于B组的32.50%、35.00%、37.50%、25.00%、35.00%(P<0.05);术后6个月A组张口受限、关节弹响发生率为5.00%、2.50%,均低于B组的20.00%、20.00%(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髁突-翼外肌解剖复位术保留髁状突骨折患者骨折断端血运,髁突形态及下颌骨运动能力恢复良好,疗效优于髁状突游离复位术。
刘杨王毅胡磊孙大磊赵玺曹卫彬
关键词:髁状突骨折髁突形态
伴糖尿病的牙周炎患者全唾液中炎症因子水平的临床应用研究
2015年
为比较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单纯糖尿病患者、单纯牙周炎患者以及健康者全唾液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其与血糖控制情况和牙周病炎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文章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纳入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单纯糖尿病患者(DM组)、单纯牙周炎患者(CP组)以及健康人群各30例,收集受检者静息全唾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全唾液中IL-6水平。结果显示,DM+CP组全唾液中IL-6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组,差异极具统计学意义(P<0.01);全唾液中IL-6水平随牙周炎严重程度加重而增高,随血糖控制情况的不理想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唾液中IL-6水平与探诊深度(PD)、探诊出血指数(BI)、附着丧失(AL)、缺失牙数均呈正相关,且相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PD、BI、AL、缺失牙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章最终得出结论,糖尿病患者体内的微炎症状态可能与牙周炎症有关,全唾液中IL-6水平既受牙周炎症影响也受全身因素的调控。
王毅杜军胡杨
关键词:糖尿病牙周炎全唾液炎症因子
CGF纤维蛋白液体联合Bio-Oss骨粉对上前牙缺失伴唇侧骨缺损患者种植的疗效被引量:19
2018年
目的探究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CGF)纤维蛋白液体联合Bio-Oss骨粉对上前牙缺失伴唇侧骨缺损患者种植的疗效。方法选取于2014年12月~2016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治的85例上前牙缺失伴唇侧骨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采用CGF纤维蛋白液体联合Bio-Oss骨粉种植,对照组采用Bio-Oss骨粉种植,对比两组牙种植成功情况,分别于种植后1、3、6个月测量两组患者种植体唇侧骨厚度、新生骨厚度以及密度的变化情况并作比较分析。结果术后10 d,两组患者伤口愈合良好,种植成功。种植后6个月,两组患者种植体唇侧骨厚度低于种植后1个月(P<0.05),但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后1、3、6个月,观察组新生骨平均厚度及平均骨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种植后6个月的值均高于同组内种植后1个月(P<0.05)。结论 CGF纤维蛋白液体联合Bio-Oss骨粉对上前牙缺失伴唇侧骨缺损患者种植疗效较好,能促进新生骨组织生长,提高成骨质量。
王毅万哲刘杨胡杨
关键词:BIO-OSS骨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