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亮

作品数:7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地震
  • 3篇地壳
  • 2篇地壳厚度
  • 2篇余震
  • 2篇噪声
  • 2篇震源
  • 2篇震源机制
  • 2篇震源机制解
  • 2篇接收函数
  • 2篇背景噪声
  • 2篇层析成像
  • 1篇地壳结构
  • 1篇地震破裂
  • 1篇地震破裂过程
  • 1篇地震台
  • 1篇地震台网
  • 1篇地震学
  • 1篇地震学证据
  • 1篇地质
  • 1篇中国地震

机构

  • 7篇桂林理工大学
  • 4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安徽建筑大学
  • 1篇贺州学院

作者

  • 7篇薛霆虓
  • 7篇王亮
  • 2篇何诚

传媒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工程地球物理...
  • 1篇矿产与地质
  • 1篇云南地质
  • 1篇地球与行星物...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集集强余震震源机制解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1999年发生在台湾的集集地震,是战后台湾遭受到的最严重自然灾害.集集地震后发生了大量余震.使用较新的方法重新研究这次地震的余震,对于研究该地区的应力状况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本文尝试用较新的"裁剪-粘贴"法反演并分析余震的震源机制解.本研究共反演了168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其中5级以上地震12个,6级以上7个.本研究发现余震的震中位置和震级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而余震的震源机制普遍以走滑分量为主而不是和主震以倾滑为主.
王亮薛霆虓季海磊
关键词:集集地震震源机制
深部地质洞穴塌缩的地震学证据——川东褶皱区深部的逆冲兼塌缩型地震的震源机制求解被引量:1
2024年
地下深部有大型洞穴吗?本文通过地震学方法推测地下7 km左右仍存在较大的地质洞穴.本研究中使用了完整矩张量反演方法(波形拟合gCAP方法)分析了2016年12月27日在重庆市荣昌区发生的M_(L)4.7地震,得到其完整震源机制的矩张量解,波形拟合度很高.反演结果显示此次地震较为特殊,震源机制是逆冲兼塌缩型,地震矩心深度在地下7 km深处.根据震源机制的结果,加之此地震位于背斜褶皱附近,本文推断此地震的发生是背斜褶皱部的断层发生逆冲,继而导致了褶皱部的地质空洞稳定被打破,发生了垮塌和塌缩.震源机制的结果显示地震矩张量主要是水平分量,而垂直分量较少,此结果和当地构造应力很吻合.研究结果显示了完整矩张量震源机制反演方法对复杂地震的研究是很有效的手段.此外,本区域页岩气钻井深度很深,而且有水压致裂作业,推测地震可能被注水压力所诱发.
薛霆虓薛霆虓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
结合余震反投影成像2001年昆仑山M_w7.8地震破裂过程被引量:2
2018年
反投影方法在地震破裂过程研究中有着重大应用,但其在时差校正方面仍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传统反投影时差校正是利用主震震中处观测值与理论到时值来计算校正项,并应用于整个震源区。而当地震破裂尺度较大时,震区各点在地球模型结构上的差异较大,仅仅用主震震中来进行校正会产生较大误差。因此,本文在传统反投影时差校正基础上加入余震信息,来改善传统反投影方法对破裂尺度较大地震时差校正中存在的这一缺陷,并将其应用到2001年昆仑山地震的破裂过程成像中。结果表明,利用单一震中进行时差校正成像结果在距震中较小范围内效果较好,在距其较远的范围内成像结果较差,而利用余震共同进行时差校正后,成像结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由此可见,结合余震信息来进行时差校正的方法可有效改善反投影成像的结果,尤其是对破裂尺度较大的地震破裂过程的成像结果有较大的改善作用。
邵一席薛霆虓王亮
关键词:地震破裂
喜马拉雅背景噪声横波速度层析成像被引量:4
2018年
通过背景噪声反演尼泊尔—喜马拉雅地区浅层横波速度结构。利用尼泊尔—喜马拉雅地区HIMNT台网记录的连续波形数据,提取了两两台站的经验格林函数,利用相速度反演方法,获得了台站下方周期6~25s的瑞利波的相速度分布图。结果显示印度板块俯冲到欧亚板块下方,其俯冲方向大致与喜马拉雅山脉垂直。选取一条垂直于喜马拉雅山脉的测线,利用6~26s的频散曲线反演出深度0~30km的横波速度,并绘制该测线下方的横波速度剖面图。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到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交界面,印度板块俯冲到欧亚板块下方。并且发现印度地壳有局部挠曲。
何诚薛霆虓王亮
关键词:背景噪声相速度
尼泊尔—喜马拉雅地区中上地壳噪声成像
2019年
本文利用HIMNT台网1年左右的宽频带连续波形记录,利用背景噪声信息的互相关函数提取了6~26 s的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并反演得到了尼泊尔—喜马拉雅地区中上地壳横波速度结构.成像结果显示尼泊尔—喜马拉雅下方存在10 km左右厚的横波低速层(也是相对的低密度层).根据分析,我们认为这一相对低速度层对应了下插的印度地壳和上伏的喜马拉雅构造楔之间的滑脱面——MHT(Main Himalayan Thrust)附近的高温层.两大板块间沿着滑脱面MHT处摩擦产热,由于较低的热传导,热量积累导致了10 km厚的高温层,初步估算高喜马拉雅和特提斯喜马拉雅交界处下方MHT处温度高达,因此我们认为在高喜马拉雅下方MHT界面可能已经处于蠕滑状态,或者处于蠕滑-黏滑的过渡状态.这也解释了喜马拉雅地区的历史大地震为什么多发生在高喜马拉雅以南一侧.
薛霆虓薛霆虓何诚王亮
关键词:背景噪声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估算重庆及相邻地区地壳的厚度
2018年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36个台站记录的远震资料,采用接收函数扫描法和线性反演方法对重庆及其相邻地区的壳幔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获得了研究区内地壳厚度、Vp/Vs以及壳幔速度的分布特征。通过接收函数扫描(H-κ)法与线性反演法得到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发现研究区地壳厚度变化剧烈。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区域地壳厚度最厚的地段为城口(C) HK)台站,有50. 4Km,最薄的地方为荣昌(ROC台站,为38. 5Km,重庆的中部地区厚度为41Km~45Km。
季海磊薛霆虓王亮
关键词:地壳厚度接收函数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重庆及周边地区地壳结构
2018年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33个台站记录的远震资料,采用接收函数扫描法和线性反演方法,对重庆及其邻区的壳幔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获得了研究区内地壳厚度、Vp/Vs以及壳幔速度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区域地壳厚度最厚为CHK台站,为50.4km;最薄为ROC台站,为38.5km;中部地区厚度为41~45km。在所设定测线A—A'上,莫霍面有一定起伏,四川盆地处浅层速度偏低,在WUL台处发现台站下方8~10km处有低速异常,推断这个很薄的低速区很可能是导致川东薄皮褶皱构造的滑脱面。
季海磊薛霆虓王亮
关键词:地壳厚度壳幔速度结构中国地震台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