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勃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豆科
  • 1篇多样性
  • 1篇新记录属
  • 1篇药材
  • 1篇生态位
  • 1篇生态位重叠
  • 1篇市售
  • 1篇特化
  • 1篇网络
  • 1篇稀树草原
  • 1篇蚂蚁
  • 1篇灭绝
  • 1篇环境因子
  • 1篇分类学
  • 1篇白花蛇
  • 1篇白花蛇舌草
  • 1篇DNA条形码
  • 1篇ITS2
  • 1篇草被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黑龙江中医药...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潘勃
  • 1篇孙伟
  • 1篇郑希龙
  • 1篇马丽滨
  • 1篇任伟超
  • 1篇田斌
  • 1篇丁晖
  • 1篇吴孝兵
  • 1篇彭艳琼
  • 1篇马伟
  • 1篇闫嵩
  • 1篇马方舟
  • 1篇王剑
  • 1篇王波
  • 1篇师玉华

传媒

  • 2篇生物多样性
  • 1篇中国现代中药
  • 1篇绿色科技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云南稀树草原草被层豆科物种多样性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被引量:1
2018年
指出了稀树草原是云南地区独特的植被类型但有关研究却不足。豆科是稀树草原草被层重要的科,但目前对云南稀树草原豆科物种多样性及其对环境因子响应的研究甚少。为探究哪种环境因子对云南地区稀树草原草被层豆科物种组成、丰富度及多度具有显著影响,对云南地区具有稀树草原外貌的45个样地豆科植物多样性进行了采样调查,并运用软件R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海拔高度和土壤pH值对豆科物种组成差异影响显著;土壤粘粒含量、pH值与物种丰富度成显著正相关,土壤粘粒、全磷含量与物种多度成显著正相关而海拔高度成显著负相关。该结果揭示了海拔高度和土壤因子对云南地区稀树草原草被层豆科物种组成差异的重要影响,以及豆科物种多样性对土壤养分及pH值的积极响应和对海拔高度的消极响应。
张梦琪潘勃Kyle Warwick Tomlinson
关键词:稀树草原多样性豆科环境因子
市售白花蛇舌草药材的DNA条形码鉴定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基于ITS2序列检测市场药材白花蛇舌草,为白花蛇舌草药材鉴定提供一种新的分子手段。方法:实验获取白花蛇舌草及其常见混伪品基原植物ITS2序列,结合Gen Bank下载序列共7个物种53条序列。经Codon Code Aligner V3.7.1拼接,利用MEGA 6.0软件进行变异位点分析,遗传距离计算和构建邻接(NJ)系统发育聚类树。同时随机检测37份市场药材白花蛇舌草,经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系统进行序列比对并构建邻接(NJ)系统聚类树确定物种,鉴别真伪。结果:白花蛇舌草基原植物ITS2序列种内K2P平均遗传距离远小于其与混伪品种间K2P平均遗传距离,NJ树结果表明白花蛇舌草基原植物可与其混伪品明显区分;市场药材中正品29份,伪品8份,其中半枝莲和远志为新发现的伪品。结论:基于ITS2序列DNA条形码技术可有效准确鉴定白花蛇舌草及其混伪品,为其用药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闫嵩任伟超郑希龙杨毅潘勃师玉华孙伟马伟
关键词:白花蛇舌草ITS2DNA条形码
近年来中国国产豆科的属级分类学变动被引量:4
2019年
豆科是被子植物中仅次于菊科和兰科的第三大科,包含约791属,19,325–19,560种,其中许多分类群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自《中国植物志》出版以来,随着分子系统学的不断发展,不少豆科属的范畴发生了变动。本文结合国内外的多项研究成果,以1998年完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豆科相关卷册中的属为基准,对近年来国产豆科植物的属的分类学变动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包括32个分类学处理以及4个新记录属,以期为未来国产豆科植物的分类学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蒋凯文潘勃田斌
关键词:豆科新记录属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蚂蚁–树互作网络空间变异被引量:2
2020年
网络分析(networkanalysis)可以同时分析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系,为了解生态群落的稳定性机制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和方法。本研究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纳板河、勐仑和勐腊(补蚌)三个地点采集了树栖性蚂蚁及树木的种类和数量数据,对蚂蚁–树组成的二分网络进行了分析,探讨了3个采样点物种的多样性、网络指标以及群落指标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零模型的方法比较了3个样点的标准化网络参数差异。结果表明:蚂蚁和树木的物种数以及树的异质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都呈现出勐仑>纳板河>补蚌的趋势。树木–蚂蚁的灭绝曲线系数大小关系同样为勐仑>纳板河>补蚌,灭绝曲线与树的物种数及异质性指数大小趋势一致,而与蚂蚁的异质性指数并不吻合。根据Z值的绝对值来看,网络参数(加权嵌套性、平均连接数、特化水平、模块性、连接度)与群落参数(灭绝曲线系数、生态位重叠)的大小趋势相同,表现出勐仑>纳板河>补蚌的趋势。综上所述,蚂蚁–树互作网络的稳定性(灭绝曲线系数)主要由树的数量和异质性指数决定。网络的加权嵌套性和网络中节点的平均连接数也能促进群落的稳定性。而在一个特化的(数值越大表示专性互作越多)和模块化(具有较多密切互作的节点单元)的网络中,当低营养级物种灭绝时高营养级物种数量将迅速减少。
王剑董乙乂马丽滨马丽滨潘勃马方舟丁晖彭艳琼彭艳琼吴孝兵
关键词:生态位重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