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在监测产后输血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本院在2015年3月—2017年3月就诊的产后出血患者共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他们分为对照组(n=60)和研究组(n=60),对照组患者根据凝血指标进行临床输血,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根据TEG(血栓弹力图)进行临床输血,观察研究两组患者的血液制剂使用情况、凝血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血液成分输入以及研究组的TEG参数变化。结果研究组的CRBC(U)(4.13±1.23 vs 2.93±0.53)、FFP水平(mL)(446.45±80.43 vs 310.34±79.45)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CRYO(U)(23.91±6.32 vs 27.65±7.18)和PC(3.17±0.21 vs 3.65±7.06)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输血后,研究组PT(s)(12.05±2.16 vs 14.38±3.35)、APTT(s)(30.93±4.43 vs 34.65±5.33)、TT(s)(19.85±3.14 vs 22.36±3.43)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FIB含量(g/L)(3.45±1.18 vs 2.16±0.94)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30%,18/60]高于对照组[15.00%,9/60](P<0.05)。输血后,研究组R、K均小于输血前(P<0.05),α角、MA、LY30以及CI均大于输血前,且输血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在产后出血输血管理中具有积极地临床疗效,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具有显著改善作用,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该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目的 分析不同亚型子痫前期孕妇在妊娠早期凝血功能的变化特征。方法 选取2021年1—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建卡并分娩的853例单胎活产孕妇,其中子痫前期孕妇322例为子痫前期组,健康孕妇531例为健康组。分别比较两组孕妇妊娠早、晚期凝血活性的变化;妊娠早期重度和轻度子痫前期的凝血特征比较,以及早发型和晚发型子痫前期妊娠早期凝血特征的比较。结果 与健康组孕妇相比,妊娠晚期子痫前期组D-二聚体(DD2)(2.31 mg/L vs. 2.12 m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6.84 s vs. 25.73 s)、抗凝血酶Ⅲ(ATⅢ)(85.65%vs. 82.64%)、凝血酶时间(TT)(17.76 s vs. 17.07 s)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6.86 mg/L vs. 6.46 mg/L)的值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健康组孕妇相比,妊娠早期子痫前期组DD2(0.420 mg/L vs. 0.379 mg/L),ATⅢ(92.69%vs. 89.95%)和FDP(2.283 mg/L vs. 1.59 mg/L)降低及TT值(17.15 s vs. 17.33 s)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轻度子痫前期患者相比,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中FDP的值(6.48 mg/L vs. 6.26 mg/L)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2、TT和AT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相比,晚发型子痫前期患者的ATⅢ(89.20%vs. 92.04%),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2、TT、FD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早期凝血指标的变化能够成为早期诊断子痫前期的额外预测标志物。DD2、APTT、TT和FDP的异常值与妊娠早期严重或早发型子痫前期的发生无关,表明导致子痫前期亚型之间凝血活性变化的机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