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 作品数:12 被引量:143H指数:8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盐浓度和播种深度对亮苜二号紫花苜蓿植物学特征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被引量:8
- 2017年
- 采用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土壤盐浓度条件下播种深度对亮苜二号紫花苜蓿植物学特征和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深度通过影响亮苜二号的出苗率、存活率和越冬率来影响其植物学特征和生产性能,而土壤盐浓度则通过影响种子渗透和根系吸收能力影响其植物学特征和生产性能。紫花苜蓿越冬率、地上生物量、根系体积、根系生物量和茎叶比均随土壤盐浓度增加而逐渐降低,随播种深度增加,紫花苜蓿的地上生物量逐渐降低,根系体积和根系生物量逐渐增大,茎叶比先降低后升高。不同土壤盐浓度条件下紫花苜蓿适宜播种深度不同,土壤盐浓度小于0.5%,播种深度为2cm的紫花苜蓿根系体积、根系生物量、越冬率和地上生物量最大,而茎叶比最低;土壤盐浓度大于0.7%,播种深度为2.5cm的紫花苜蓿根系体积、根系生物量、越冬率和地上生物量最大,而茎叶比最低;当土壤盐浓度为0.9%时,各种播种深度下紫花苜蓿越冬率均小于50%,产量均小于3500kg/hm2,已经不适合建植高产紫花苜蓿栽培草地。
- 王倩舒朝成张静张延林李天银庞晓攀郭正刚
- 关键词:盐渍化土地播种深度紫花苜蓿越冬率
- 青藏高原腹地不同海拔带青藏公路取土迹地恢复草地植物群落的特征被引量:1
- 2019年
- 线状工程取土迹地植被的恢复是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组分。本研究以天然未退化草地植物群落为参照,从植物群落总数量指标和经济类群指标两个层面,分析了青藏公路取土迹地(约30 cm深)恢复区域植物群落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天然未退化草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高度及覆盖度随海拔增加呈递减趋势,而恢复区域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高度及覆盖度随海拔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天然未退化草地植物群落和恢复区域植物群落内豆科(Leguminosae)植物和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高度、覆盖度及地上生物量随海拔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虽然天然未退化草地植物群落和恢复区域植物群落内杂类草(Weed)植物的高度和覆盖度随海拔梯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但地上生物量随海拔增加却呈降低趋势;天然未退化草地植物群落和恢复区域植物群落内禾本科(Graminea)植物覆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随海拔增加呈递减趋势,但恢复区域植物群落内禾本科植物高度随海拔梯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天然未退化草地植物群落和恢复区域植物群落中多样性指数随海拔梯度变化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则随海拔梯度的上升无明显差异。说明恢复植物群落和天然植物群落随海拔升高,总群落高度、覆盖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变化一致,但各个经济类群的高度、覆盖度、生物量变化不一致。
- 王娟舒朝成张红艳张静张雯娜郭正刚
- 关键词:经济类群恢复群落天然群落
-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区工程迹地面积对其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变化的影响被引量:4
- 2017年
- 工程迹地面积严重影响着青藏高原受损天然草原的恢复程度。本研究测定了历经18年恢复期的不同面积的工程迹地(55、156、254、583m^2)的土壤水分、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以工程迹地附近的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紫花针茅(Stipapurpurea)天然草原作为对照,揭示工程迹地面积对土壤持水力、养分潜力和养分供给能力恢复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工程迹地面积小于254m^2时,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天然草原土壤差异不显著(P>0.05),但当其增至583m^2时,土壤含水量却显著低于天然草原(P<0.05);工程迹地面积小于254m^2时,0-10cm土层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天然草原,1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却显著低于天然草原,但它们均显著高于工程迹地面积为583m^2时的土壤有机质含量(P<0.05);工程迹地为55m^2时,其土壤全氮含量和天然草原差异不显著(P>0.05),但当迹地面积大于156m^2时,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显著低于天然草原(P<0.05),且随工程迹地面积增加,降低幅度逐渐增加;0-10cm土层全磷含量随工程迹地面积增加先增加后降低(P<0.05),在156和254m^2时较高;土壤速效磷含量却先降低后增加,在156和254m^2时较低。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随工程迹地面积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均以254m^2时最大,当工程迹地面积大于254m^2时,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低于天然草原,当其小于254m^2时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高于天然草原。土壤含水量、养分潜质和养分含量对工程迹地面积响应的结果表明,工程迹地面积小于254m^2时土壤持水量、养分潜力和养分供给力基本得到恢复。
- 刘彤毛亮庞晓攀金少红张静郭正刚
- 关键词: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含量高寒草原
- 青藏高原高原鼢鼠鼠丘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特征的变化被引量:11
- 2020年
- 植物群落特征是评价高原鼢鼠裸露鼠丘植被自然恢复的重要内容。以甘肃碌曲和夏河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高原鼢鼠鼠丘植物群落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特征。结果表明,碌曲调查区和夏河调查区的植被盖度,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总生物量、多年生禾草,莎草科和多年生杂草类的生物量均随高原鼢鼠鼠丘自然恢复年限增加而增加,1、2年生植物生物量随鼠丘恢复年限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碌曲调查区鼠丘恢复时植被盖度,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均大于夏河调查区。因此高原鼢鼠鼠丘植被随恢复年限增加的变化趋势趋同,但其过程因地点而存在差异,这为青藏高原高原鼢鼠鼠丘植被的自然恢复管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 杨鼎齐昊昊王倩徐海鹏张静张红艳郭正刚
- 关键词:植物功能群物种多样性
- 水氮互作对河西走廊紫花苜蓿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8年
- 通过研究不同灌溉量(W_1:117mm;W_2:156mm;W_3:192mm)和施氮量(N_1:0kg·hm^(-2);N_2:40kg·hm^(-2);N_3:80kg·hm^(-2);N_4:120kg·hm^(-2))互作条件下河西走廊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品质和相对饲用价值的变化特征,旨在确定紫花苜蓿品质最优时的水氮配置模式。结果表明,水氮互作显著影响了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粗蛋白质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P<0.05),但对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影响不显著。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粗蛋白质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随灌溉量和施氮量的增加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最大值出现的组合分别为W_2N_3和W_2N_2,说明只有水氮合理配置才能提高紫花苜蓿品质和相对饲用价值。
- 文雅张静冯萌郭正刚
- 关键词:水氮互作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
- 地膜覆盖对盐碱地紫花苜蓿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5
- 2015年
- 地膜覆盖是盐碱地增产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推进地膜覆盖在盐碱地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产中的应用,在河西走廊玉门市黄花农场开展了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盐浓度条件下地膜覆盖对紫花苜蓿生长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盐浓度增加,紫花苜蓿出苗率、存活率、越冬率和产量呈降低的变化态势,而地膜覆盖显著增加了紫花苜蓿出苗率、存活率、越冬率、株高、茎叶比和产量,且在地膜覆盖和盐浓度为0.5%时紫花苜蓿总产量显著高于盐浓度为0.3%无地膜覆盖时的紫花苜蓿总产量,说明地膜覆盖可以应用于盐碱地紫花苜蓿的种植。
- 庞晓攀张静刘慧霞宋锐贾婷婷肖玉
- 关键词:地膜盐浓度紫花苜蓿
- 交替灌溉对紫花苜蓿生物量分配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21
- 2016年
- 交替灌溉是一种节水灌溉技术,广泛用于籽实作物和园艺作物的生产灌溉管理.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分析了交替灌溉对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及其构成要素、根系生物量、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紫花苜蓿生产中应用交替灌溉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交替灌溉显著提高了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但没有显著影响紫花苜蓿的地上生物量;交替灌溉虽然增加了紫花苜蓿单株分枝数,但减少了单株叶片数;交替灌溉增加了0~20cm 土层的根系生物量,降低了20~60cm 土层根系的生物量,整体上增加了0~60cm 土层根系的总生物量;交替灌溉增加了紫花苜蓿的地下地上生物量比,提高了紫花苜蓿植株适应干旱的能力.上述结果说明,交替灌溉能够提高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而不减产,一方面通过增加紫花苜蓿根系发育能力而提高其耐旱性,另一方面增加了单株分枝数,因此交替灌溉能够适用于收获营养体的紫花苜蓿生产的灌溉管理.
- 张静王倩肖玉庞晓攀贾婷婷宋锐刘慧霞
- 关键词:交替灌溉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
- 交替沟灌对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5年
- 设置紫花苜蓿品种、灌溉方式和灌溉量3个因素,探讨不同灌溉量下交替沟灌对金皇后和亮苜2号两个紫花苜蓿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相比,交替沟灌消耗50%的常规灌溉量时能够保持紫花苜蓿产量不显著降低。交替沟灌降低了紫花苜蓿的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当灌溉量分别超过当地常规灌溉量的65%和95%时,交替沟灌显著增加了金皇后和亮苜2号的粗蛋白质含量。当灌溉量不低于当地常规灌溉量的80%时,交替沟灌显著提高了紫花苜蓿的粗脂肪含量,但对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影响不显著。说明交替沟灌能够在保证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不显著降低的情况下节约近一半的水资源,其适用于以收获营养体为目标的紫花苜蓿生产,但要根据特定区域选择适宜的品种和灌溉量。
- 肖玉贾婷婷李天银张静吴德斌栗亚平刘慧霞
- 关键词:交替沟灌灌溉量紫花苜蓿
- 家畜排泄物对牧草种子传播和萌发的作用被引量:12
- 2017年
- 放牧调控牧草的生殖格局,包括牧草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分配、种子生产、传播和萌发等,其中家畜的排泄物是重要的作用途径之一。放牧家畜的排泄物促进种子生产、远距离扩散和种子萌发,同时也会损伤种子、抑制萌发等。本文从种子生产、传播及萌发等方面阐述放牧家畜排泄物对牧草种子的作用,认为其是牧草自然更新有效途径之一。放牧家畜排泄物能够增加种子产量、采食几率、散布距离及改变萌发自身与生境条件,从而提高种子传播数量和质量,以促进牧草的有效自然更新。通过了解家畜排泄物在牧草种子传播和萌发中的作用并再此基础上探讨牧草自然更新的机制,以期为草地更新和退化草地恢复提供理论参考。
- 张静陈先江侯扶江
- 关键词:放牧有性繁殖消化道种子扩散
- 草原灌丛化入侵:过程、机制和效应被引量:24
- 2018年
- 草原灌丛化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也是生态学、畜牧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紧扣草原灌丛化过程、发生机理及其生态学后效等关键问题,介绍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灌木入侵途径包括有意识引进入侵和自然入侵2类,入侵过程分为传播到达、定居建群和扩散入侵3个阶段。放牧、火烧、温室气体增加,干旱以及降水格局改变等均可导致草本向木本的转化,且机制复杂,主要有影响草本,木本植物盖度、水分利用效率、化感作用等。木本植物入侵打破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表现出沃岛效应,影响动植物的分布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阐明草原"草本-木本"群落演替机制,可为我国研究草原灌丛化和管理提供理论借鉴。
- 王迎新陈先江娄珊宁胡安任劲飞胡俊奇张静侯扶江
- 关键词:入侵机制气候变化放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