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利

作品数:6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输运
  • 2篇台西南盆地
  • 2篇盆地
  • 2篇气候
  • 2篇粒度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运移
  • 1篇盛冰期
  • 1篇水动力
  • 1篇泥沙
  • 1篇泥沙输运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候波动
  • 1篇浊流
  • 1篇浊流沉积
  • 1篇黏土矿物
  • 1篇微量元素
  • 1篇粒度分析

机构

  • 6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教育部
  • 2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6篇冯秀丽
  • 6篇肖晓
  • 6篇冯利
  • 4篇肖晓
  • 2篇刘爽
  • 2篇刘爽
  • 1篇姜波
  • 1篇滕珊

传媒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南海台西南盆地南部海域19 ka以来沉积物物源与输运机制分析
2021年
通过对南海台西南盆地南部海域TS6岩芯沉积物样品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黏土矿物组合进行分析,探讨了研究区近19 ka(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物物质来源、输运机制及物源变化特征。物源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台湾河流是研究区沉积物的主要源区,其中台湾西部河流较东部河流贡献更大,珠江也为研究区输送了部分沉积物。由于各源区物质主要黏土矿物种类及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推测研究区沉积物黏土矿物中的伊利石和绿泥石主要由台湾河流提供,高岭石主要由珠江提供,含量较少的蒙脱石由东南部的吕宋岛提供。末次冰消期以来,研究区陆源物质输入量受控于海平面变化而逐渐减少,黏土矿物组合反映的物源变化主要受控于气候和洋流变化,还可能叠加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唐荣冯秀丽冯利肖晓肖晓
关键词:台西南盆地末次冰消期
黄河三角洲埕北海域底质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泥沙输运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通过黄河三角洲埕北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粒度资料、实测潮流数据以及50a一遇的波浪要素,分析了埕北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分布类型以及粒度参数特征,并计算了表层沉积物的临界起动应力、日平均单宽输沙通量以及波流共同作用下的单宽推移质输沙率。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主要是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粉砂和泥四种,分选中等偏差,近对称到正偏,中等尖锐到尖锐峰态;对大潮期间埕北海域潮流底应力和表层沉积物的临界起动应力的计算说明潮流在大部分区域具有起动和输运泥沙的作用;秋季潮流作用下的日平均单宽输沙通量均值为372.32kg/(m·d),方向为涨潮流向。利用贝克尔(Bijker)和经典的Van Rijn公式计算出的50a一遇的波流共同作用下单宽推移质日平均净输沙率结果近似相等。
田动会滕珊冯秀丽肖晓宋湦冯利姜波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泥沙输运黄河三角洲
莱州湾表层沉积物粒度和黏土矿物分布特征与运移趋势分析被引量:8
2018年
运用粒度参数分析、黏土矿物含量分析、Flemming三角图示法和Gao-Collins二维的"粒度趋势分析"等方法,对采自莱州湾海域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和黏土矿物样品进行分析,了解了该研究区域的沉积环境及沉积物的运移趋势。研究区由岸向海沉积物类型大致依次为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粉砂-黏土质粉砂,并且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在近岸区域呈现较为明显的平行岸线的条带状特征;同时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态、峰态等粒度参数也呈现出良好的正相关性或负相关性;研究区黏土矿物为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高岭石,除伊利石分布大致为黄河三角洲近岸低,向研究区东北方向逐渐升高外,其余的黏土矿物都表现出了近岸高,远海低的分布特征,且主要物源为黄河物质输入。Flemming三角图研究区所有采样点大部分分布在Ⅱ区,少部分分布在Ⅲ区,说明研究区整体水动力较强;采样点在A—E区均有分布,但在C、D两区分布最多,说明研究区沉积物粒径较集中。研究区表层沉积物整体呈由岸向海输运的趋势,具体来看,黄河沉积物入海后向北、向东、向南运移,研究区内沉积物的来源是黄河输沙以及周围入海的小河流的输沙和沿岸冲刷的物质。
冯利冯秀丽宋湦肖晓田动会
关键词:粒度分析黏土矿物水动力
南海西北部莺琼陆坡36.6 ka以来的浊流沉积被引量:4
2020年
对取自南海西北部莺琼陆坡的ZK3岩心进行了AMS14C测年、沉积物粒度分析、地球化学元素分析等,结合萨哈-兰迪姆相浊流环境判别及C-M图的分析结果,识别了南海西北部莺琼陆坡的浊流沉积,讨论了浊流发育的成因及环境气候变化对南海陆坡沉积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ZK3岩心主要发育了36.6 kaBP以来的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地层,浊流沉积发育,初步识别出7.4~8.3、12.8~13.5、15.5~17.2、18.7~20.7 m这4个特征明显的浊积层,其中有3次浊积事件发生于末次冰期。有利的地形、丰富的物源、活跃的海平面变化及气候变化是触发浊流的主要因素。
许莎莎冯秀丽冯利肖晓肖晓
关键词:浊流沉积粒度海平面变化南海西北部
南海台西南盆地南部海域TS6孔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2
2020年
通过对南海台西南盆地南部海域TS6柱状样沉积物样品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结合粒度和AMS14C测年分析结果,探讨了研究区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沉积环境及气候变化特征。常量元素垂向序列显示元素Mn在沉积物近表层大量自生富集,指示近现代底层水高度富氧,表明研究区水体环境条件十分有利于水成成因的铁锰结核发育;常量元素统计分析表明,Al、Fe、Mg、K、Ti代表了陆源元素组合;陆源常量元素比值Al2O3/TiO2、TFe2O3/TiO2、MgO/TiO2和MgO/Al2O3记录了研究区末次冰消期以来的部分气候波动事件,其中全新世9.8~9.4 kaBP和6.5~5.8 kaBP阶段发生了两次气候变冷事件,指示东亚夏季风强度明显减弱,并且6.5~5.8 kaBP阶段冷事件表现出“双峰”特征。各常量元素比值指示末次冰消期18.5和15.8 kaBP左右可能也出现了气候变冷事件,其中15.8 kaBP出现的冷事件应该对应于H1事件。
唐荣冯秀丽冯利肖晓肖晓
关键词:沉积环境气候波动
末次盛冰期以来南海西北陆坡沉积物来源及其常微量元素对古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2
2020年
基于有孔虫AMS 14 C测年的年代框架,通过对南海西北陆坡ZK2岩芯沉积物粒度、常微量和稀土元素的分析,探讨了南海西北陆坡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沉积物来源及其对古气候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ZK2孔沉积物可划分为2个沉积单元:Ⅰ层(0~11.6 ka BP)为全新世沉积,Ⅱ层(11.6~28 ka BP)为末次冰期沉积。通过对其物源进行判别,可得南海西北陆坡的沉积物元素主要为陆源元素组合,且以长英质物源为主,主要来自于海南岛和珠江,红河和湄公河对其贡献相对较少。根据其典型常微量元素比值同其它古气候参数的对比,发现从末次盛冰期到末次冰消期气候逐渐变得温暖,源区的化学风化作用不断增强,到全新世时气候呈现由冷干变为暖湿,其在7.3ka BP达到顶峰,然后又变为冷干的状态。东亚夏季风的强度变化同30°N夏季日照辐射量相一致,说明其主要受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的驱动。
冯利冯秀丽冯秀丽肖晓
关键词:气候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