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聪

作品数:4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神经干
  • 2篇神经干细胞
  • 2篇神经元
  • 2篇神经元分化
  • 2篇细胞生长
  • 2篇细胞生长因子
  • 2篇纤维细胞
  • 2篇纤维细胞生长...
  • 2篇碱性成纤维
  • 2篇碱性成纤维细...
  • 2篇碱性成纤维细...
  • 2篇分化
  • 2篇干细胞
  • 2篇成纤维细胞
  • 2篇成纤维细胞生...
  • 2篇成纤维细胞生...
  • 1篇蛋白
  • 1篇凋亡
  • 1篇凋亡通路

机构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4篇王聪
  • 2篇杨朝阳
  • 2篇李晓光
  • 2篇段红梅
  • 1篇朱继红
  • 1篇罗大力
  • 1篇郝鹏

传媒

  • 2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壳聚糖载体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机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壳聚糖载体诱导神经干细胞高比例向神经元分化的潜在机制。方法纯化后神经干细胞分别与单纯壳聚糖、可溶性b FGF和b FGF-壳聚糖载体共培养。在共培养3 h、24 h、3 d和7 d后,Nestin、β-Ⅲtubulin、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的免疫荧光双标记观察受体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及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不同时间点神经干细胞诱导后相关基因的RNA水平变化。结果诱导后3 h,FGFR1的表达量在三组中无明显差异;诱导后24 h,bFGF-壳聚糖载体组FGFR1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单纯壳聚糖组和可溶性b FGF组(P<0.001);诱导后3 d和7 d,FGFR1的表达量在单纯壳聚糖组和可溶性b FGF组显著减少(P<0.001),而在bFGF-壳聚糖载体组仍维持较高水平;q PT-PCR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bFGF-壳聚糖载体组中与Erk/MAP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单纯壳聚糖组和可溶性bFGF组(P<0.001)。结论 bFGF-壳聚糖载体通过缓释bFGF,可能上调FGFR1的表达,进而激活Erk/MAPK信号通路,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
段红梅王聪杨朝阳郝鹏尚俊奎李晓光
关键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壳聚糖神经元神经干细胞分化
钙调蛋白改变参与糖尿病内皮细胞凋亡
血管内皮的损伤是糖尿病多种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的主要原因。血管内皮的损伤可能是由内皮细胞凋亡增加引起的。在Fas凋亡通路中,Fas会与FasL发生结合并三聚化,吸引胞浆内的FADD与其发生结合,进一步激活Caspase...
王聪罗大力
关键词:内皮细胞凋亡钙调蛋白糖尿病凋亡通路
文献传递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壳聚糖载体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并形成突触的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壳聚糖载体对神经干细胞(NSCs)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原代培养新生24 h Wistar大鼠脊髓NSCs,纯化后分别向培养基加入单纯壳聚糖、单纯b FGF和b FGF-壳聚糖载体。3 d后,行Nestin和β-微管蛋白7免疫荧光染色;7 d后,行微管相关蛋白2(MAP2)、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髓鞘碱性蛋白(MBP)免疫荧光染色;14 d后,行synapsin-1和MAP2免疫荧光染色,并利用MED64平面微电极阵列记录系统检测分化后神经元的电生理活性。结果培养3 d后,各组均可见Nestin+/β-微管蛋白7+细胞,b FGF-壳聚糖载体诱导的细胞神经丝长度大于其他两组;7 d后,各组均可见MAP2+、GFAP+和MBP+细胞,b FGF-壳聚糖载体诱导的细胞MAP2+比例高于其他两组;14 d后,b FGF-壳聚糖载体诱导的细胞呈synapsin-1+/MAP2+,且有自发放电现象。结论 b FGF-壳聚糖载体诱导NSCs高比例向神经元分化,且分化而成的神经元之间形成突触,并具有电生理活性。
王聪杨朝阳段红梅李晓光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神经分化突触神经元
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且伴有重度血小板减少的抗磷脂综合征患者1例报道
2025年
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一种以血栓事件和抗磷脂抗体持续阳性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脏受累可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AMI),但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者临床罕见。本研究报道1例75岁女性患者,因持续性胸痛入院,心电图及心肌标志物动态变化符合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实验室检查提示重度血小板减少(15×10^(9)/L),抗心磷脂抗体、抗β2-糖蛋白I抗体及狼疮抗凝物均阳性,结合既往反复流产、血栓病史,确诊为APS。治疗中面临抗栓与出血风险矛盾,初始予糖皮质激素、硝酸酯类药物及抗血小板治疗,但血小板持续降低;冠脉造影提示多支严重狭窄,行支架置入术。后续因血小板进行性下降,调整方案为利妥昔单抗联合丙种球蛋白,并加用海曲泊帕,血小板逐渐回升至35×10^(9)/L,病情稳定出院。本病例提示,对于表现为AMI的高龄患者,若合并血小板减少及血栓病史,需警惕APS可能,早期筛查抗磷脂抗体,有助于明确诊断。治疗需兼顾抗栓与原发病管理,多学科协作及个体化方案可改善预后。该案例为APS相关危重冠脉事件的诊治提供了重要参考。
李笛鹿王聪裴源源杨烽涛曹灵杰史双奎朱继红
关键词:抗磷脂综合征血小板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