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实

作品数:3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燕山大学国家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篇动态再结晶
  • 1篇再结晶
  • 1篇平辊
  • 1篇热变形
  • 1篇热变形行为
  • 1篇热加工
  • 1篇热加工图
  • 1篇锥辊
  • 1篇线圈
  • 1篇加工图
  • 1篇辊系
  • 1篇高温
  • 1篇本构
  • 1篇本构方程
  • 1篇FEM

机构

  • 3篇燕山大学

作者

  • 3篇孙建亮
  • 3篇王实
  • 2篇毕雪峰
  • 1篇彭艳
  • 1篇董志奎
  • 1篇杜兴明

传媒

  • 1篇机械工程学报
  • 1篇矿冶工程
  • 1篇材料热处理学...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感应加热与传统加热模式大型筒节加热效果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目前大型筒节加热采用台车式电阻炉,能耗大、效率低下,设计一种可调式矩形线圈感应加热方式,研究矩形线圈感应加热方式与传统的电阻炉加热方式和螺旋线圈感应加热方式下大型筒节正火加热过程的温度场和热应力,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电阻炉加热时,筒节的温度场分布较均匀,但总加热时间较长,需31.4 h达到正火温度940℃;采用螺旋形线圈感应加热时,总加热时间约为19.3 h,相对电阻炉其加热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加热过程中,筒节内外表面的温差更大,开裂风险更高;采用矩形线圈感应器加热时,在均温段筒节内外表面均分布涡电流和加热功率高于螺旋形线圈感应器,其加热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总加热时间约为9.2 h。筒节的整体加热效果较好,热应力也在筒节材料的承受范围之内。
孙建亮邱丑武毕雪峰王实
关键词:线圈FEM
锥辊辊系与平辊辊系下大型锥形筒体轧制辊系优化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针对大型锥形筒体轧制成形轧机辊系配置问题,研究了锥辊辊系与平辊辊系2种配置条件下筒节的轧制成形过程。基于有限元DEFORM软件建立了锥辊与平辊2种辊系配置下2.25Cr1Mo0.25V钢大型锥形筒体的轧制过程模型,并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评估;仿真分析了2种辊系配置下辊系参数对轧制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辊系配置下,外辊尺寸对锥形筒体塑性变形和温度场分布的影响比芯辊尺寸的影响更明显;2种辊系配置都存在最佳的外辊等效半径和芯辊等效半径使得大型锥形筒体轧制变形最为均匀,外辊最优等效半径为990 mm,芯辊最优等效半径为700 mm;锥辊辊系配置下筒体等效塑性应变效率更高、温度分布更均匀,锥辊辊系轧制效果优于平辊辊系。
孙建亮王实杜兴明毕雪峰
基于热加工图的20MND5钢的高温热变形行为
2016年
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上通过高温等温压缩试验研究了20MND5钢在应变速率为0.001~10 s^(^(-1))、变形温度为950~1150℃的热变形行为及组织转变,研究了变形工艺对20MND5钢的热变形流动应力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其热变形本构方程。结果表明:在应变速率为0.001~0.1 s^(-1)时,20MND5钢的高温流变应力主要以动态再结晶软化机制为特征。在应变速率为1.0~10 s^(-1)时,真应力随应变量的增大而增大,但当应变速率为1.0 s^(^(-1)),变形温度达到1150℃时,发生明显的动态再结晶。综合考虑应变速率和变形温度对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基于本构方程的20MND5钢的热加工图,并确定了该钢的热变形流变失稳区及热变形过程的最佳工艺参数。分析讨论了不同区域的20MND5钢的高温变形特征,确定了20MND5钢在低温、中温及高温变形时,宜控制的应变速率及其应变量。
王实孙建亮彭艳董志奎邱丑武
关键词:本构方程热加工图动态再结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