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汤志刚

作品数:18 被引量:87H指数:6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胰腺
  • 7篇腺癌
  • 6篇胰腺癌
  • 5篇肿瘤
  • 3篇胆总管
  • 3篇胆总管切开
  • 3篇胰腺炎
  • 3篇预后
  • 3篇源性
  • 3篇源性损伤
  • 3篇切开
  • 3篇切缘
  • 3篇纵行
  • 3篇腺炎
  • 3篇急性胰腺炎
  • 3篇钩针
  • 3篇腹腔
  • 3篇腹腔镜
  • 2篇导管
  • 2篇胰十二指肠

机构

  • 18篇武汉大学
  • 2篇湖北医药学院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18篇汤志刚
  • 5篇王伟
  • 1篇左腾
  • 1篇童卫东
  • 1篇熊星铖
  • 1篇刘宝华
  • 1篇李生伟
  • 1篇郭闻一
  • 1篇付涛
  • 1篇李祥攀
  • 1篇王鹏
  • 1篇任俊

传媒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肿瘤药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肝胆胰外科杂...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国现代普通...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 1篇中国肿瘤外科...
  • 1篇临床与病理杂...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5篇2022
  • 5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6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七总皂苷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PNS)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胰腺癌提供新的化疗方案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将培养的人胰腺癌PANC-1细胞分为三组,对照组(加PBS)、低浓度组(100μg·mL-1 PNS)、高浓度组(200μg·mL-1 PNS)。分别干预12、24、48 h后,CCK-8法检测人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活力;干预48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人胰腺癌PANC-1细胞凋亡情况,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人胰腺癌PANC-1细胞Bcl-2、Bax、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PNS干预12、24、48 h后,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细胞增殖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NS干预48 h后,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细胞凋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细胞Bcl-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ax、Caspase-3、Caspase-9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NS可抑制人胰腺癌PANC-1细胞的增殖活力,可能通过上调促凋亡蛋白Bax及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来激活Caspase级联反应,从而诱导PANC-1细胞凋亡。
姚黎超王伟武伦叶林汤志刚
关键词:三七总皂苷胰腺癌增殖凋亡
一种腹腔镜下使用的胆总管切开钩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腹腔镜下使用的胆总管切开钩装置,包括钳体,钳体包括左手圈杆体和右手圈杆体,左手圈杆体的尾端设有引导管,右手圈杆体的尾端设有燕尾勾部。该发明提供的腹腔镜下使用的胆总管切开钩装置,钩针设计改进于传统的外科缝合...
陈龙江向峰汤志刚
胰腺癌的风险因素、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21年
胰腺癌是一种预后极差的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上升,许多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无法行根治性切除术,其预后在所有肿瘤中排名最末。随着新的外科技术和医学疗法的引入,以及不断发展的胰腺癌综合管理理念,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得到了适度改善,但5年生存率并未显著提高。因此,更好地了解与胰腺癌相关的风险因素,确定早期检测生物标志物,提高早期诊断率至关重要。本综述旨在概述胰腺癌风险因素、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最新进展。
姚黎超武伦王伟叶林汤志刚
关键词:胰腺癌
重症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重症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yperlipidemic acute pancreatitis,HLAP)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12月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62例HL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严重程度分为轻症与中度重症组(n=89)、重症组(n=73)。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入院第1天的实验室指标,将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实验室指标全部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重症HLAP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判断各评价指标的预测性能。结果:重症HLAP组患者心率与呼吸频率高于轻症与中度重症HLAP组,既往有胰腺炎发作史的患者占比低于轻症与中度重症HLAP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症HLAP组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三酰甘油、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乳酸脱氢酶水平均显著高于轻症与中度重症HLAP组患者;预后营养指数、白蛋白、Ca^(2+)水平均显著低于轻症与中度重症HLAP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钙离子(OR=0.068,95%CI:0.007~0.690,P=0.023)水平为重症HLAP的独立保护因素,三酰甘油(OR=1.112,95%CI:1.007~1.228,P=0.035)、NLR(OR=1.183,95%CI:1.011~1.385,P=0.036)及乳酸脱氢酶(OR=1.006,95%CI:1.000~1.011,P=0.039)水平为重症HLAP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表明:NLR、三酰甘油、乳酸脱氢酶、Ca^(2+)水平及4者联合预测重症HLAP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32、0.707、0.718、0.702、0.844,皆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结论:入院第1天NLR、三酰甘油、乳酸脱氢酶、Ca^(2+)水平为重症HLAP的独立预测指标,临床中应格外重视。
向峰武伦汤志刚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高脂血症预后
急性胰腺炎患者NLR、SAA及PCT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0
2020年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病因和中性粒-淋巴细胞比率(NLR)、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及降钙素原(PCT)与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收治的AP患者217例,总结其发病原因,并按照Ranson及APACHEⅡ评分分别分为轻症AP组和重症AP组,检测入院24h内血清NLR、SAA及PCT水平。结果AP病因中胆源性AP占43.3%,脂源性AP占25.6%,酒精性AP占12.5%,特发性AP占15.6%;按照Ranson评分、APACHEⅡ评分分组,重症AP组患者NLR、SAA及PCT水平高于轻症AP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三者皆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分系统有相关性(APACHEⅡ:r=0.60、r=0.65、r=0.78;Ranson评分:r=0.64、r=0.65、r=0.61,P<0.05)。结论AP患者血清NLR、SAA及PCT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应用于临床。
叶林武伦王伟姚黎超汤志刚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NLRSAAPCT
缺氧诱导因子在胰腺癌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9年
胰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起病隐匿,发展迅速,预后不佳。胰腺癌的发病机制一直是研究热点,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氧气浓度的变化是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的关键环节。随着肿瘤的快速增长,微环境中营养物质和氧气缺乏,缺氧又可导致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HIF)的大量积累。HIF不仅可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调节能量代谢、减少氧气需求,还对胰腺癌的发生、浸润转移及药物抵抗发挥重要作用,并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叶林汤志刚
关键词:胰腺癌缺氧诱导因子耐药性
胰腺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2年
胰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寻找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新兴治疗手段,在胰腺癌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围绕抗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KRAS基因的靶向治疗、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的靶向治疗及肿瘤微环境的靶向治疗四个方面对胰腺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向峰翟路路汤志刚
关键词:胰腺癌厄洛替尼靶向治疗预后
HSPA2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2021年
热休克蛋白A2(HSPA2)又名HSP70-2,是HSP70s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最初在雄性生殖细胞中被发现,与精子的生成密切相关。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HSPA2在人类多种恶性肿瘤中存在异常高表达,与肿瘤的恶性临床病理特征及不良预后紧密关联,在癌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及迁移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癌症靶向治疗的潜在分子靶标。肿瘤细胞内HSPA2基因的表达受到缺氧应激等多种因素的调控。本文对HSPA2与恶性肿瘤关系及其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翟路路汤志刚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肿瘤
基于CT影像组学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风险预测模型及其价值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POPF)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及腹部CT资料,其中POPF(+)组36例,POPF(-)组70例。采用ITAK-SNAP软件勾画CT图像感兴趣区域(ROI),Python程序的radiomics包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进一步筛选特征、建立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然后将临床特征、Rad-score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POP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临床预测模型以及联合影像学组学特征的混合模型。最后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不同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共筛选出7个非零影像组学特征并建立了Rad-score。BMI、胰管扩张及Rad-score均是发生POPF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像组学预测模型、临床特征预测模型及混合预测模型预测POPF的曲线下面积(AUC)为分别为0.72、0.69、0.80;Delong检验表明临床特征预测模型与混合预测模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CT影像组学模型在术前辅助预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OPF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联合临床指标能够提高模型的预测效能。
陈龙江李微波汤志刚李祥攀
关键词:胰瘘
Ⅱ期散发性结直肠癌中CIMP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分析Ⅱ期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肿瘤CpG岛甲基化表型(CpG island methylator phenotype,CIMP)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评价CIMP用于预后判断的可能价值。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分析135例Ⅱ期散发性结直肠癌中CACNA1G、IGF2、NEUROG1、RUNX3、SOCS1和MLH1基因甲基化水平,确定肿瘤CIMP状态;分析CIMP与MLH1基因甲基化、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135例结直肠癌组织中31例(23.0%)为CIMP+,39例(28.9%)存在MLH1基因高甲基化。CIMP与MLH1基因甲基化呈正相关(P<0.01)。CIMP+多见于年龄≥60岁的患者(P=0.006)和右半结肠癌(P=0.018)。生存分析显示,CIMP+组患者总生存期较CIMP-组为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0);无复发生存期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3)。结论在Ⅱ期散发性结直肠癌中,CIMP与MLH1基因甲基化状态密切相关;CIMP+肿瘤常见于老年和右半结肠癌患者;CIMP可能有助于判断总生存期,但没有独立判断无复发生存期的意义。
刘冰瑶左腾任俊王鹏郭闻一汤志刚童卫东刘宝华付涛
关键词: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