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珊珊

作品数:9 被引量:63H指数:6
供职机构: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土地利用
  • 2篇岩溶山地
  • 2篇格网
  • 2篇耕地
  • 1篇杜鹃
  • 1篇修复植物
  • 1篇岩溶
  • 1篇涨落
  • 1篇生物学
  • 1篇石漠化
  • 1篇时空变化特征
  • 1篇时空演变特征
  • 1篇实证
  • 1篇实证研究
  • 1篇土地利用功能
  • 1篇转移矩阵
  • 1篇微空间
  • 1篇西南岩溶
  • 1篇撂荒
  • 1篇撂荒地

机构

  • 9篇贵州师范大学
  • 2篇贵州师范学院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李珊珊
  • 7篇李阳兵
  • 2篇罗光杰
  • 2篇王济
  • 2篇徐倩
  • 2篇张凌云
  • 1篇蔡雄飞
  • 1篇程星
  • 1篇邓赞
  • 1篇徐胜男

传媒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福建农业学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地球与环境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近50年演变——基于5个地点的案例研究被引量:17
2019年
探讨岩溶山地长期以来的石漠化变化趋势,对于理解岩溶山地人地关系演变和石漠化的进一步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目的,选择了贵州省5个典型岩溶山地区域,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对其近50年期间岩溶石漠化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石漠化面积、石漠化综合指数与石漠化面积比重、石漠化变化的幅度和动态度等表明,从1963年到2015年,石漠化演变经历了由增到减的转型,各研究区石漠化变化存在1980年代和2004年两个明显的转折点;(2)2010年以后,强度石漠化成为主要的变化类型,明显下降;(3)5个研究区因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不同,分别形成不同的石漠化演变模式,体现出石漠化演变在不同时段和不同地域的多样性;(4)石漠化转型演变与退耕还林政策和石漠化治理工程有关。研究结果为阐明中国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长期演变趋势提供了参考。
李阳兵李珊珊徐倩罗光杰
关键词:岩溶山地石漠化
土壤Pb污染修复植物的耐性及累积特性比较被引量:7
2018年
为筛选Pb污染土壤修复植物,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选择禾本科、豆科、菊科和茄科的12种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盆栽试验,进行不同质量浓度(0、500、1 000、1 500、2 000mg·kg^(-1))的Pb胁迫处理。通过分析植物根长、株高、生物量、地上部和地下部Pb含量,比较不同植物对Pb的耐性及累积特性。结果表明:随着Pb处理浓度的增加,12种植物的生物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且植物Pb积累表现出明显的根系>茎叶的分异特性;通过耐Pb性综合评价,三叶草、黑麦草、早熟禾可作为铅锌矿区耐性栽培植物;在土壤Pb施加浓度为1 500 mg·kg^(-1)时,富集系数大于1的共有6种,依次为:早熟禾(3.46)>三脉紫菀宽伞变种(3.34)>黑麦草(2.32)>狗牙根(1.78)>黑心菊(1.72)>辣椒276(1.26);转运系数大于1的共有3种,依次为:辣椒276(1.36)>黑心菊(1.30)>紫花苜蓿(1.23)。最后综合富集、转运系数及修复潜力指数,得出黑心菊在1 025mg·kg^(-1)时,其地上部铅积累量最高,为2.576mg·株^(-1),具有很好的铅修复潜力,可作为铅超富集植物的先锋物种。
宣斌张凌云王济蔡雄飞李珊珊
关键词:修复植物耐性
基于格网的贵州坝子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与空间演变--以惠水涟江大坝为例
在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等背景下,贵州山区坝子土地功能近50 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揭示其空间演化规律对贵州坝子土地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刘亚香李阳兵陈会李珊珊
关键词:土地利用功能
岩溶山地撂荒地演变研究——以郎溪槽谷区为例被引量:9
2021年
中国山区面积广、坡耕地比重大,耕地撂荒不仅关系到山区农地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还对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影响。因此,本文以2004年、2010年、2014年、2017年朗溪槽谷遥感影像等为数据源,通过景观格局指数、缓冲区分析及结合槽谷高程分析朗溪槽谷撂荒地分布格局、演变规律、驱动机制和撂荒效应。结果得出:耕地撂荒主要发生在朗溪槽谷两侧山坡坡耕地,谷底平坦地区撂荒现象较少。以2014年为分界点,2004~2017年朗溪槽谷撂荒地呈现出先增加后小幅度减少的变化趋势,且槽谷两侧坡耕地撂荒变化较为明显。简而言之,经过数据分析后归纳出朗溪槽谷区耕地撂荒的演变阶段及演变模式,引起其撂荒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农户人口减少导致聚落的逐渐空心化,其次是耕地所处的海拔以及政策影响。耕地撂荒后呈多样化演变,土地逐渐集约化利用与耕地撂荒后演变为林灌草并存,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这对乡村产业发展、美丽乡村与生态农村建设起着重要意义。
徐倩李珊珊李珊珊李阳兵黄娟余燕群
关键词:耕地撂荒缓冲区
岩溶槽谷区坡耕地利用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被引量:7
2020年
探讨当前多重要素驱动影响下岩溶槽谷区坡耕地利用的时空演变规律,对地区粮食安全和土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高精度影像和地理高程模型为数据源并结合野外实地调查,通过坡耕地利用动态指标和缓冲区方法探讨槽谷区坡耕地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5—2017年,西、中和东部槽谷的坡耕地利用都发生了动态变化,且缓坡耕地和斜坡耕地变化最显著。(2)随距居民点和道路距离增加,坡耕地面积总体减少,但变化趋势不同。(3)西、东部槽谷坡耕地转移的空间格局主要集中于槽坝平坦部位,中部槽谷主要集中于山坡两侧。(4)槽谷区坡耕地演变的时空分异格局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自身地形地貌对坡耕地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地区经济产值提高对坡耕地利用具有改造作用,农业结构调整对坡耕地利用功能具有多样性促进作用,分析多重因素对槽谷区坡耕地利用演变趋势的驱动机制可为地区因地施策提供科学参考。
王权李阳兵胡先培李珊珊陈会
关键词:转移矩阵时空变化特征
贵州坝子土地利用显性和隐性转型实证研究被引量:8
2020年
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是当前研究热点,坝子是以高原山地为主的贵州省人类活动最为显著的区域,探讨贵州省坝子以耕地为主的土地利用转型与功能演变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以1966~2016年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实地调查,建立坝子土地利用功能分类体系,以贵州典型坝子涟江坝子为例,进行了坝子土地利用显性和隐性转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1966~2016年,坝子经历了土地利用的显性转型和隐性转型,耕地转型与功能演变相互协同耦合变化阶段特征明显,其实质是坝子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转型下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主导而成。案例研究表明贵州坝子土地利用转型总体可分为粗放式阶段、粗放式向集约化过渡阶段、逐步集约化阶段和集约化增强阶段。"个体、政府和市场"3个层面和"文化、制度、社会经济、人口技术区位"4个重要因素是坝子土地利用转型的驱动控制系统。
刘亚香谢宇轩李阳兵王萌萌李珊珊程星
关键词:土地利用
岩溶槽谷区耕地涨落时空特征与驱动机制被引量:6
2019年
研究岩溶槽谷区耕地的涨落时空演变规律,对揭示岩溶山地乡村人地关系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以印江县为例,基于地貌特征把全县划分为槽谷区、低山河谷区、梵净中山区、丘陵谷地区,利用多源数据对印江县1958-2016年的耕地数量变化及其在不同高程、坡度上的分布演变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全县及各分区耕地都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林灌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1990年之前林灌地向耕地转移,之后耕地向林灌地转移,但各分区转移程度有所不同。(2)耕地的涨落高程界限为700 m,低于700 m时,1990年之前扩张,之后萎缩;涨落幅度随着高程增加而递减;高于700 m时,涨落不明显。(3)以1990年为界,各坡度范围耕地1990年之前扩张,1990年之后萎缩;在小于25°的坡度范围内,随坡度增加,耕地涨落幅度递增;在大于25°的坡度范围内,随坡度增加,耕地涨落幅度递减。(4)研究区耕地的涨落变化与当地农户对土地依赖程度相关,依赖程度高,耕地扩张;依赖程度低,耕地萎缩。研究结果可以为优化岩溶区人地关系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王萌萌李阳兵李珊珊
关键词:耕地
马缨杜鹃菌根真菌的种类组成被引量:4
2014年
为探明马缨杜鹃菌根真菌的种类,采用rDNA-ITS-PCR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的马缨杜鹃菌根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马缨杜鹃菌根共分离出6种与杜鹃花类菌根真菌Phialocephala sp(CK007137)、Oidiodendronsp(HM208742.1)、Oidiodendronsp.shylhs04(AY268186.1)、2个不同的Epacris root associated fungus类菌株和fungal sp.R38亲缘关系十分密切的真菌。其中,前5种真菌与其他ERM植物的菌根真菌同源或近缘,fungal sp.R38是ERM植物菌根真菌的新类型。
徐胜男王济张凌云张施施李珊珊邓赞
关键词:马缨杜鹃菌根真菌分子生物学
基于微空间单元的岩溶峡谷区土地利用结构演变被引量:11
2020年
采用2004年、2010年和2015年分辨率均为2.5 m的SPOT等遥感影像和社会经济数据,创建200 m×200 m网格的微空间单元,计算单元网格内地类面积占比、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并结合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法,深入研究岩溶峡谷区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4年林地、耕地、聚落和裸岩裸土网格内平均占比分别为6.46%、11.76%、0.87%、28.86%,2010年分别为10.36%、8.77%、1.27%、27.13%,2015年分别为9.13%、10.30%、26.18%、1.29%;(2)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特征;(3)耕地热点区呈减少趋势,且后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西南部,林地热点区总体增加,裸岩裸土极热点区逐渐向研究区东北部收缩。而近几年土地利用程度热点区逐渐向研究区西北部延伸,花椒林则主要分布于北部干热河谷地带。简而言之,花江峡谷区林地面积增加,且逐渐向集中连片演变,而裸岩地逐渐向峡谷区北部以及东北部收缩,研究区农户生计多样化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土地压力减小,生态环境逐渐转好。本文以典型岩溶地貌单元为代表,揭示中国西南岩溶山地的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及内部差异性,对研究更大尺度土地利用演变特征与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李珊珊李阳兵王萌萌罗光杰
关键词:土地利用格网空间自相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