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文辉

作品数:2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城市与重大工程安全减灾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2篇地铁
  • 2篇地震
  • 1篇地表建筑
  • 1篇地铁车站
  • 1篇地铁地下车站
  • 1篇地铁隧道
  • 1篇地下车站
  • 1篇地震响应
  • 1篇地震作用
  • 1篇隧道
  • 1篇土体
  • 1篇小间距
  • 1篇长距离
  • 1篇车站

机构

  • 2篇北京工业大学

作者

  • 2篇安军海
  • 2篇鲍艳
  • 2篇李文辉
  • 1篇李晓霖

传媒

  • 2篇黑龙江科技大...

年份

  • 2篇201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近接长距离并行地铁隧道的地震响应特性被引量:2
2016年
基于FLAC3D软件计算平台,建立小间距、长距离并行地铁隧道的三维数值模型,研究双线隧道在强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反应特性,并与单体隧道的地震反应特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单体隧道与并行隧道的地震变形模式均为椭圆状,而并行的两隧道之间会产生明显的相互作用使其各自的地震反应增大;对于斜向并行和上下叠落的双线隧道,下层隧道的地震应力放大率及峰值加速度均明显大于上层的,且往往大于相应埋深的单体隧道,下层隧道更偏于危险;双线并行隧道的变形、水平应力及加速度均受埋深影响较大,地震变形和加速度均随着埋深的减小而增加,水平应力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增加。近接长距离并行地铁隧道地震响应与隧道净距及基岩输入地震动的特性有关。
鲍艳李文辉安军海李晓霖
关键词:地铁隧道小间距地震作用
地铁地下车站-土体-地表建筑相互作用体系的地震响应特性
2016年
以北京地铁17号线望京西站密贴地面公交枢纽为例,基于FLAC3D软件计算平台,建立土-结构作用体系数值模型,研究了单体地铁车站、公交枢纽和两者同建结构的地震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单体地铁车站与两者同建结构相比,各层层间相对位移无明显差别。两者同建时,其结构监测点的最大压应力大于单体地铁车站的应力值,而加速度峰值较小;公交枢纽各层层间相对位移小于单体公交枢纽层间位移,加速度峰值相比单体公交枢纽小。无论是单体地铁车站、公交枢纽,还是两者同建,输入人工波时的各层层间位移和柱端最大压应力均大于输入阪神波时的数值。该研究可以为相似工程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鲍艳李文辉安军海
关键词:地铁车站地震响应地表建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