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钰欣

作品数:16 被引量:32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张元素
  • 6篇易水学派
  • 3篇中医
  • 3篇护理
  • 3篇黄帝
  • 3篇黄帝内经
  • 3篇服药
  • 3篇《黄帝内经》
  • 2篇药物
  • 2篇药性
  • 2篇药性理论
  • 2篇医家
  • 2篇配伍
  • 2篇名老中医
  • 2篇老中医
  • 2篇关联规则
  • 2篇方剂
  • 2篇病机
  • 2篇病因病机
  • 1篇东北部

机构

  • 16篇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16篇张钰欣
  • 10篇张保春
  • 8篇姜婧
  • 5篇翟双庆
  • 3篇刘金涛
  • 1篇吴宇峰
  • 1篇李良松
  • 1篇刘钰
  • 1篇孙晋源

传媒

  • 2篇中医药学报
  • 2篇国医论坛
  • 2篇中医药通报
  • 2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中国民间疗法
  • 1篇陕西中医
  • 1篇四川中医
  • 1篇中国民族民间...
  • 1篇中医教育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中医临床研究

年份

  • 3篇2024
  • 5篇2023
  • 5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名老中医运用大黄的临床配伍规律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提炼现代名老中医运用大黄的临床用药配伍规律,为大黄的临床应用与配伍提供经验与指导。方法:借助名医传承平台,收集全国名老中医运用大黄的病案,采用统计软件集成的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挖掘现代名老中医运用大黄的临床用药配伍规律。结果:通过578份医案中证候、药物出现频次及其他药物与大黄之间的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挖掘出共42条组方规则,总结出大黄在四大类相关中医证候中的用药配伍规律。结论:大黄与其他药物配伍后,可应用于治疗腑气不通,食积,痰、湿、热邪,肝郁相关证候的疾病。
刘雨昕翟双庆刘金涛张钰欣
关键词:名老中医关联规则聚类分析
易水学派张元素《医学启源》“六气方治”药物用量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理、法、方、药,是中医诊断与治疗的四大基本要素,其中处方与用药是解决临床问题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作为中医学“不传之秘”的药物用量在发挥疗效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张元素作为易水学派的开山祖师,对其学术思想与用药经验的研究,已成为近年中医药学派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目前,尚未有研究从药物用量的角度展开研究。为了更加深入地分析张元素的用药思想,本研究以《医学启源》“六气方治”为研究对象,对此问题展开了细致研究以期指导临床处方用药。研究发现,从药物用量角度,反映出张元素处方根据病位以“因势利导”与固护脾胃以制约峻烈之性的两大基本特点。
姜婧刘刚张钰欣沈翊康张雨菲刘钟阳曹晓璇张保春
关键词:易水学派张元素药物用量
从《铜人簿》探究佛医疗伤用药特点
2015年
《铜人簿》为清代佛家伤科著作,是少林珍本医书的代表著作,主要论述损伤的诊断方法以及药物治疗。本文通过对该书诊疗用药特点的研究分析,探究佛医疗伤用药的特点,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张钰欣刘钰孙晋源顾菁芸吕卓霖李良松
关键词:佛医疗伤用药特点
李杲阴火理论研究探析被引量:13
2020年
通过对李杲阴火理论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整理与分析,发现近五年来,医家对"阴火"本质的研究,主要有妄动的相火,内生之火以及气虚发热三种观点。病因方面,医家大多认为阴火产生的始动因素为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与七情内伤,产生的根源为脾胃亏虚和元气不足。病机方面,主要有气火失衡伴升降失常以及脏腑功能失调两种观点。症状方面,医家大多认为阴火为病,元气不足与火热亢盛之象并存。治法方面,医家大多从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三个方面入手,以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及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化裁使用。临床方面,阴火理论多运用于糖尿病、发热及消化类疾病的诊治,肺、心、肾、五官、皮肤等相关疾病亦有涉及。通过探讨李杲阴火理论的研究进展,以期达到丰富李杲学术内涵、拓展临床诊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张钰欣王雨马博雅沈翊康张雨菲刘钟阳张保春
关键词:阴火理论病因病机症状治法
基于《黄帝内经》阴阳五行学说探讨张元素药性理论体系的构建被引量:2
2023年
阴阳五行既是《黄帝内经》认识生命现象与天人关系的基础,也是张元素构建药性理论体系的框架。《黄帝内经》通过阴阳、五行的分类与关系,阐述人体组织之间及其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构建疾病的发生原理及发展规律,提出疾病的诊疗原则。而张元素将阴阳五行应用于药性理论构建当中,通过阴阳再分将气味厚薄、药物性能、方剂功效、人体藏象、四时节气结合,构成药物、人体、自然三合一的整体;运用五行分类,创立以药物性用特点为主体的法象药物分类法;依据五行关系,形成以生克制化为法则的遣药制方论。张元素所构建的药性理论体系,不仅将前人药性思想予以总结,对药物升降浮沉、分类等方面进行发挥,也为后世药性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张钰欣张保春翟双庆
关键词:《黄帝内经》阴阳五行张元素药性理论易水学派
时空一体观下的张元素脉证用药法式初探被引量:2
2022年
张元素脉证用药法式是由前代医籍修订重构而成的新体系,在明确其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分析新体系构建的原理与思想。其体系以“脏腑寒热虚实脉证用药”为纲;构建的主要原理为元气论下的时空一体观,并以五行为描述的主要理论;临床实践上具体表现为以脉学为核心的诊断法和以五行生克为基础的五味配伍法。该体系具有明显的系统化规范化特征,为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精准化诊疗和标准化实验提供了理论基础。
沈翊康姜婧张钰欣张雨菲刘钟阳张保春
关键词:张元素用药法
《黄帝内经》四气五味理论探析
2024年
《黄帝内经》以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构建出四气五味理论体系。四气理论源于四时温度的差异,其本质是对人体阴阳失衡的调节,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为法则,注重与气候环境相顺应。五味理论源于对药食滋味与作用关系的总结,《黄帝内经》将五味置于五行系统当中,从而阐述五味与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从地而言,五味由天地之气所化,受到地气制约;从人而言,五味与人体的关系以五脏为中心形成了“五味-五脏-五体”的关联网,对人体的作用包括补养与治疗。从天而言,五味可调节自然气化的失和,其本质是调和人体五脏,矫正因自然气化变动而导致的失衡。《黄帝内经》的四气五味理论为药性理论的构建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张钰欣吴宇峰翟双庆
关键词:《黄帝内经》四气药性理论
基于《黄帝内经》探讨东北部名老中医论治寒性疾病用药配伍规律
2022年
目的:基于《黄帝内经》原文及数据挖掘方法,提炼东北部名老中医治疗寒性疾病的用药配伍规律,为寒性疾病的临床用药配伍提供经验总结与指导。方法:借助名医传承平台,收集东北部名老中医治疗寒性疾病的医案,采用统计软件集成的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挖掘东北部名老中医治疗寒性疾病的临床用药配伍规律。结果:通过294则医案中证候、药物出现频次及药物的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挖掘出共36条组方规则,8个药物聚类组。结论:寒性疾病可分为实寒及虚寒,按照挖掘得到的药物聚类组随证加减配伍应用,对里热素盛者还应注意配伍苦寒清热药物以清里热。
刘雨昕翟双庆刘金涛张钰欣
关键词:《黄帝内经》关联规则
张元素“风升生”理论及应用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张元素“风升生”的理论基础、字义内涵、药物特点、临床运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寻求对“风升生”的全方位理解,探讨张元素药性理论思想、遣方用药特点,以及“风药”的理论来源。方法:本课题采取文献分析与数据挖掘相结合...
张钰欣
关键词:药物特点张元素
文献传递
《脾胃论》服药与调护方法探析
2024年
易水学派代表医家李杲从脾胃论治内伤疾病,其宗《内经》《伤寒杂病论》,法易水张元素,重视疾病服药方法与调护,在其著作《脾胃论》中数次强调方剂服用与调护对疾病向愈的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文献考据的方法,对李杲《脾胃论》中服药方法与调护的内容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李杲在服药温度、时机及宜禁方面反复强调固护脾胃阳气,在饮食、起居及情志日常调护方面重视滋养脾胃、防止劳伤脾胃。本研究弥补了该领域护理研究的空白,为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余如霞姜婧刘刚张钰欣沈翊康张雨菲刘钟阳张保春
关键词:易水学派《脾胃论》医学护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