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悦
-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1950~2011年渤海地区海表风场的季节特征与多尺度变化分析被引量:7
- 2017年
- 基于1950~2011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渤海10 m风场的风速与风向变化进行多尺度分析。利用小波分析、交叉谱分析等方法对渤海海域的海表风速、风向的变化趋势以及周期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渤海地区海表风的风向与风速除了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外,在年际、年代际的变化尺度上也有明显的周期性。风向存在1 a、8.7 a、15.8 a的显著周期,风速存在1 a、6.3 a、15 a的显著周期。风向与风速在时间尺度分别为20 a、5.71 a、2.67 a时存在显著共振周期;共振周期受东亚季风、西太平副热带高压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尺度变化周期。
- 任惠茹李国胜郭腾蛟张悦欧阳宁雷
- 关键词:风速风向
- 近60年来渤海海域波候变化及其与东亚环流的联系被引量:4
- 2016年
- 研究海洋的波候变化是了解海洋动力过程对气候变迁响应的关键。渤海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波候在长期风场变化影响下存在阶段性变化特征。文章采用1950~2011年NCEP再分析资料中的渤海海域10 m风场资料,利用SWAN模式模拟逐月渤海波浪的有效波高、波向、波周期,分析该海区波候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1950~2011年期间渤海海域的有效波高呈现下降的趋势;波向角度均呈现上升的趋势,波周期相对平稳,略有上升;有效波高平均下降0.3 cm/a,波向角度平均增加0.12°/a。有效波高在1968年前后显现突变点,波向角度约在1960年突变,波周期在1965年左右出现突变点。渤海波候变化与海气振荡密切相关,是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变异导致的结果,长期气候变化背景下,东亚环流天气系统的长期变化(包括东亚季风强度、夏季风北界的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与强度的变化、脊点位置西伸与北进,以及西风指数的强弱变化等),是影响和控制渤海海域波气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
- 任惠茹李国胜崔林林张悦欧阳宁雷
- 关键词:有效波高西太平洋副高西风环流东亚季风
- 珠江三角洲地区风暴潮灾害工程性适应的损益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在全球增暖及海平面上升背景下,风暴潮极端事件愈加严重,修筑海防工程是沿海地区应对和适应风暴潮灾害的主要工程性措施。以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区,基于风暴潮历史灾害数据,分析了风暴潮增水与社会经济损失的关联性;提出了定量评价工程性适应风暴潮灾害的经济损益理论关系模型;推算了未来极端事件情景下,珠江三角洲海防工程建设的适应效果。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风暴潮灾害的灾损率与增水呈显著正相关。海防工程建设高度在1.69~11.85 m内处于收益状态,其中5.22 m时收益最大。基于2030年、2050年以及2100年海平面上升叠加风暴潮情景,将海防工程设防标准定为应对2100年20年一遇风暴潮时的收益最大,标准定为应对2100年100年一遇风暴潮时收益最小。
- 何蕾李国胜李阔张悦郭腾蛟
- 关键词:风暴潮灾害损益分析珠江三角洲
- 不同污泥处理与处置工艺的碳排放
- 针对目前主流的污泥处理处置工艺,总结了各工艺碳排放情景及其影响因素。好氧堆肥、干化、土地利用、焚烧的碳主要以CO2的形式排放;而厌氧消化和填埋的碳排放以CH4为主。好氧堆肥的CO2排放当量较低,填埋的CO2排放当量较高。...
- 郭瑞陈同斌张悦刘洪涛沈玉君高定郑国砥程志鹏
- 关键词:污泥处理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