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诚

作品数:4 被引量:67H指数:4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分成水资源费使用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源解析
  • 2篇污染
  • 2篇污染源
  • 2篇污染源解析
  • 1篇代谢物
  • 1篇饮用水源
  • 1篇时空变化特征
  • 1篇水库
  • 1篇水质
  • 1篇潘家口
  • 1篇潘家口水库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总氮
  • 1篇未来气候
  • 1篇新安江流域
  • 1篇流域面源污染
  • 1篇流域水质
  • 1篇氯霉素
  • 1篇氯霉素类

机构

  • 4篇南开大学
  • 1篇水利部海河水...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4篇王玉秋
  • 4篇卢诚
  • 1篇沙健
  • 1篇李国光
  • 1篇谢阳村
  • 1篇张俊
  • 1篇徐泽
  • 1篇赵越
  • 1篇曹碧波
  • 1篇王钊
  • 1篇徐铭霞
  • 1篇邱瑀

传媒

  • 2篇水资源与水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未来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流域面源污染负荷特征响应评估被引量:5
2016年
针对流域面源污染负荷在未来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变化特征,以我国新安江上游率水流域为例,使用通用流域污染负荷模型(GWLF),对其2000-2013年的水量及总氮、总磷面源污染负荷通量进行了模拟,并解析了其负荷来源分配。在此基础上,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结果,利用GWLF模型分析了到21世纪20年代、50年代、80年代在A1FI(最高排放)和B1(最低排放)情景下,率水流域的水文及总氮、总磷面源污染负荷特征变化。结果表明:未来气候变化对流域水文及面源污染负荷特征均有一定影响。年水资源量先减少后增加,地表径流量和蒸发量逐渐上升而地下水量逐渐下降。到2080s,A1FI情景比B1情景有更多的水资源量。年总氮通量先增加后减少,在2050s最高,而年总磷通量则逐渐增加,且两种污染物均在A1FI排放情景下有更高的污染负荷量,表明人类温室气体的排放会潜在地增加流域水体面源污染负荷。
赵越卢诚谢阳村王玉秋沙健
关键词:气候变化面源污染污染源解析
SPARROW模型的传输过程研究——以新安江流域总氮为例被引量:9
2017年
建立新安江流域总氮的SPARROW模型,以土-水传输因子(LDF)表示降雨、坡度、气温3个土-水传输变量的影响,结合农业源、林草地源、生活源3个污染源排放系数,分析总氮经过土-水传输之后到达河道的比例(LDR),由此揭示总氮的非点源污染特征。结果显示坡度的影响在整个流域范围内差异相对较大,LDF为0.86~1.06,因而对3类污染源进入河道的传输比差异亦较大。综合考虑3个土-水传输变量作用下,子流域60土-水传输因子最大,而子流域225最小,因此若制定减排措施要求入河减少量相同,管理上会优先考虑子流域60所在的地区。研究采用改进的河流衰减方程同时描述水文和非水文因素的影响,代替河流分级衰减系数,引进传质系数作为模型模拟参数,削减速率与流量呈负相关关系,且大部分河段削减速率均在以往文献研究范围之内,表明改进的传质速率用于新安江流域总氮模型具有可行性。
卢诚李国光齐作达王玉秋
关键词:总氮新安江流域
河北潘家口水库氯霉素类抗生素检测及风险评估被引量:13
2016年
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法(SPE-HPLC-MS/MS)测定河北潘家口水库中4种氯霉素类抗生素.该方法采用电喷雾电离源、多重反应监测正或(负)离子模式,4种氯霉素类抗生素加标回收率高于90%,相对标准偏差在1.60%~5.43%.方法的检出限在0.06~0.29ng/L,定量限在0.18~0.87ng/L.潘家口水库水样检测氟苯尼考残留量在26.21~233.35ng/L,氟苯尼考胺在0.53~8.18ng/L,所有水样中氯霉素和甲砜霉素均未检出.对潘家口水库氯霉素类抗生素残留的生态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表明,RQ(风险商)小于1,说明潘家口水体氯霉素类抗生素对浮游生物和人体健康尚不存在明显危害.丰水期成人和儿童的RQ均比平水期大,最大相差2个数量级.这可能由于此时期为网箱养鱼活跃期,或与水库调水有一定相关性.
卢诚张俊王钊曹碧波徐铭霞王玉秋
关键词:抗生素代谢物饮用水源风险评估潘家口水库
湟水河流域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污染源解析被引量:40
2017年
基于2012—2014年水质数据,综合应用多元统计分析与一维水质模型(Qual2Kw),系统分析了湟水河水质时空变化及其污染物来源.结果表明:湟水河河流水质主要受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铜、六价铬、水温、溶解氧、总氮、氨氮等8项水质指标影响,且氨氮和总氮污染严重;湟水河水质时间上可划分为3个时段:时段1(6—10月)、时段2(5月和11月)和时段3(12月—4月),时段1水质明显优于时段2和时段3,湟水河水体受工业生活排放污水的影响显著,面源污染对河流水质的影响低于点源污染;空间上可分为3大区段:湟水河上游、中游和下游,中游西宁市段污染较重;基于Qual2Kw模型的污染物贡献比例计算结果揭示了湟水河民和桥断面的氨氮负荷主要来源于扎马隆(S2)-西钢桥(S3),总氮主要来源于报社桥(S5)-小峡桥(S6),其中支流点源是氨氮的主要污染源,普通点源即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是总氮的主要污染来源,上游干流农田地表径流、畜禽养殖废水、农村生活污水等污染源氨氮、总氮排放也不容忽视.研究结果可以为湟水河流域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邱瑀卢诚徐泽王玉秋
关键词:水质污染源解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