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青

作品数:4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重点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盘鲍
  • 2篇皱纹盘鲍
  • 2篇浒苔
  • 2篇绿潮
  • 2篇米氏凯伦藻
  • 2篇赤潮
  • 1篇亚历山大藻
  • 1篇早期发育
  • 1篇早期发育阶段
  • 1篇溶解氧
  • 1篇相互作用
  • 1篇化感
  • 1篇化感效应
  • 1篇繁殖体
  • 1篇氨氮
  • 1篇DISCUS
  • 1篇HALIOT...
  • 1篇HANNAI
  • 1篇赤潮藻
  • 1篇存活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烟...

作者

  • 4篇颜天
  • 4篇周名江
  • 4篇张清春
  • 4篇林佳宁
  • 4篇刘青
  • 2篇王云峰

传媒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福建沿海米氏凯伦藻赤潮对皱纹盘鲍鳃组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本文初步研究了在较低赤潮密度(低于107个/m L)下,一株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对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鳃内几种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毒性效应,以期分析米氏凯伦藻对鲍鱼生命活动可能的胁迫方式。研究表明,米氏凯伦藻对SOD、CAT酶活性均造成不利影响,并未对GSH-Px酶造成不利影响,其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米氏凯伦藻对SOD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先诱导后抑制"效应,24 h内,各处理组(0.1个/m L,0.5个/m L,1.0×104个/m L)中,酶活性急剧增高,分别是对照组的1.2,1.3,1.3倍,之后酶活性迅速下降,分别是对照组的77%,77%,73%。SOD能够清除机体体内多余的自由基,其活力变化反映了机体抵制自由基损伤能力已受到明显抑制。此外,米氏凯伦藻处理组中,CAT酶活性则处于"被抑制"状态,48 h内酶活性持续下降,分别降低至对照组的58%,51%,37%。CAT可以清除SOD歧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的H2O2,其活力的下降也可能造成机体内过氧化物的累积及氧化损伤。结果表明,即使未达到较高赤潮密度(不超过107个/m L)时,米氏凯伦藻短时间内仍可对鲍鱼鳃内关键抗氧化酶活性造成显著抑制效应,这极有可能导致鲍鱼机体抗氧化系统遭受严重损伤。
林佳宁颜天张清春王云峰刘青周名江
关键词:DISCUS
福建沿海米氏凯伦藻赤潮对皱纹盘鲍的危害原因被引量:7
2016年
针对2012年在福建沿海致鲍鱼大量死亡、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的米氏凯伦藻赤潮,为验证鲍鱼短时间内大量死亡的原因是否来源于米氏凯伦藻自身的毒性效应,本文初步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分离自赤潮现场的一株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对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的急性毒性效应。实验过程中,监测了曝气与非曝气条件下,环境因素中氨氮(TAN)、p H、DO的变化。研究发现,曝气条件下,实验体系中DO的变动范围为7.3~7.8 mg/L,p H的变动范围为7.5~8.2,TAN浓度的变动范围为0.0035~0.084 mg/L(能维持贝类正常生存),此时米氏凯伦藻趋近于赤潮现场藻细胞数量时(3×10~7/L),鲍鱼48 h死亡率为33.3%,96 h内死亡率达100%,说明此时鲍鱼的急剧死亡是由米氏凯伦藻本身的毒性效应引起的。在非曝气条件下,DO由7.1 mg/L降低至1.8 mg/L,实验体系中p H的变动范围为7.2~8.1,TAN的变动范围为0.007~0.051 mg/L,此时米氏凯伦藻藻细胞数量为3×10~7/L时,鲍鱼16 h内死亡率达100%,说明低氧的环境条件可以导致赤潮对鲍鱼的毒性效应加剧。由此可以推测,赤潮发生时皱纹盘鲍短时间内的大量死亡与米氏凯伦藻本身的毒性效应有关,而低氧等环境条件可以导致毒性效应加剧。
林佳宁颜天张清春王云峰刘青周名江
关键词:米氏凯伦藻皱纹盘鲍存活溶解氧氨氮
早期发育浒苔对2株常见赤潮藻的化感效应被引量:6
2015年
在室内控制条件下模拟浒苔早期发育阶段(微观繁殖体萌发阶段)对中国沿海2株常见赤潮藻种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在共培养条件下,浒苔配子在萌发阶段即可抑制塔玛亚历山大藻和东海原甲藻的生长,第10天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8%和39%。浒苔配子培养滤液连续添加组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抑藻作用也较强烈,生长抑制率依次为25%和24%,稍低于浒苔配子添加组。随着培养时间的加长,浒苔配子添加组和浒苔配子培养滤液连续添加组对微藻的抑制效果也逐渐加强。在实验进行的第20天,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抑制率就分别达到83%和63%。但是浒苔配子培养滤液一次性添加组和高温处理过的配子培养滤液添加组均未对这2株赤潮藻的生长产生明显影响。结果表明浒苔微观繁殖体中确实存在化感物质并且分泌到培养液中产生抑制赤潮藻类生长的作用,但是该物质不稳定,容易随着时间或在高温下降解,因此化感物质的连续分泌及添加是抑制赤潮微藻生长的关键。研究结果证实了浒苔在早期微观繁殖体萌发阶段即可通过化感效应抑制赤潮微藻的生长,并不仅局限于成熟的藻体阶段。因此浒苔绿潮早期发育阶段与赤潮藻类间的影响效应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刘青颜天周名江张清春林佳宁
关键词:绿潮浒苔早期发育阶段
浒苔微观繁殖体与亚历山大藻相互作用的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连年暴发的浒苔绿潮灾害对我国近海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本实验选取了中国沿海常见赤潮藻种亚历山大藻以及浒苔微观繁殖体中的配子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控制条件下模拟了浒苔配子在发育早期两个重要阶段(固着和萌发阶段)与四株亚历山大藻之间的相互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浒苔配子在固着阶段对四株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无明显影响,但在随后的萌发阶段却显著抑制了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第7天的生长抑制率达到27%。而四株亚历山大藻均可强烈抑制浒苔配子的固着,24h ID50均小于50 cells/m L,但对随后浒苔配子的萌发并无影响。因此在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中,微藻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浒苔配子固着阶段,浒苔的竞争优势则体现在配子萌发阶段。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亚历山大藻对浒苔配子固着的抑制效应是通过分泌某些物质(非PSP毒素)产生的,该类物质可能由蛋白类和非蛋白类成分共同组成。而浒苔配子分泌的化感物质造成了其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抑制效应。
刘青颜天周名江张清春林佳宁
关键词:绿潮浒苔相互作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