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婷婷

作品数:11 被引量:29H指数:4
供职机构: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内生菌
  • 4篇酸枣
  • 3篇烟粉虱
  • 3篇活性
  • 3篇粉虱
  • 2篇代谢产物
  • 2篇烟区
  • 2篇抑菌
  • 2篇抑菌活性
  • 2篇酮类
  • 2篇拮抗性
  • 2篇抗性
  • 2篇黄酮
  • 2篇黄酮类
  • 2篇Q型
  • 2篇Q型烟粉虱
  • 2篇促生
  • 1篇芽孢
  • 1篇芽孢杆菌
  • 1篇烟草

机构

  • 11篇延安大学

作者

  • 11篇邓振山
  • 11篇魏婷婷
  • 8篇高飞
  • 8篇刘玉珍
  • 4篇苏瑞
  • 3篇徐世才
  • 3篇李静
  • 3篇杨珣
  • 3篇杨林
  • 1篇肖金学
  • 1篇段阳阳
  • 1篇马雪燕

传媒

  • 2篇浙江农业学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广西植物
  • 1篇延安大学学报...
  • 1篇南华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5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株有抑菌活性的酸枣内生菌的分离及发酵条件优化
2018年
研究酸枣叶片内生菌中的菌种鉴定及发酵条件的优化。采用组织分离法和研磨涂布法从酸枣叶片中筛选内生菌,对所分离的内生菌的发酵液进行抑菌活性测定,选出对七种人体病原菌有抑菌活性的内生菌,并对其发酵条件的优化;将抑菌圈的大小作为指示,对内生菌C-13-1发酵条件的碳源、氮源和发酵时间时间进行单因素优化。结果表明:从陕北酸枣叶片内筛选出23株内生菌中,其中10株对七种人体常见致病菌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菌株C-13-1对七种人体常见致病菌抑菌圈直径均大于10 mm,对柠檬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citreus)的抑菌圈达36 mm,抑菌活性较强。菌株C-13-1发酵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钠;最佳发酵时间为7 d。研究表明,酸枣叶片内生菌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抗菌活性物质,是开发天然抗菌药物的潜在资源。
邓振山魏婷婷苏瑞高飞刘玉珍
关键词:野生酸枣内生菌抑菌活性
酸枣内生菌的筛选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初步分离被引量:1
2018年
为充分开发利用酸枣资源,寻找生产黄酮类化合物等活性物质的内生菌,为新型药物提供种质资源,采用组织分离法、划线分离法分离纯化酸枣茎的内生菌,并用平板对峙法对抑菌活性进行测定。抗菌活性较强的菌株有B-08-12和B-08-20,抑菌圈直径达到(31.00±0.78)mm;并将菌株进行发酵,用有机试剂萃取、薄层层析以及紫外分光光度计作进一步检测。薄层层析检测表明:B-08-20菌株的发酵产物在Rf为0.43处有与酸枣茎提取液斑点Rf值相同的显色斑点,初步确定活性物质的种类为黄酮类或者其类似物。
邓振山魏婷婷高飞刘玉珍苏瑞陈邦凯莫达锐
关键词:酸枣内生菌拮抗性薄层层析黄酮类
一株酸枣内生菌的鉴定及其抗菌活性物质的初步分离被引量:2
2018年
为了从酸枣中筛选出内生菌并分析其代谢产物中的活性成分,用于开发和生产药物,该研究通过组织块分离法和划线分离法,从陕北野生酸枣植株体内分离得到内生菌,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其对7株供试指示菌的抗菌活性,以心神宁片提取液为对照,对各拮抗菌株的发酵液进行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从野生酸枣中共分离得到121株内生菌,其中内生细菌49株,内生放线菌6株,内生真菌66株;通过抗菌试验,发现54株内生菌(细菌33株,真菌21株)对1~7种指示菌具有抗菌活性,占分离菌株总菌数的44.63%,其中A-04、A-05、B-03、C-03、C-06和D-04共6株菌株的抗菌谱较广,对7种供试指示菌均具有抑菌活性;薄层层析检测结果显示菌株B-03发酵产物在R_f值为0.46处有与酸枣提取液层析带迁移率相同的显色带,液相色谱分析结果显示其属于黄酮类物质;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菌株B-03与Bacillus axarquiensis的相似性为99%。菌株B-03能发酵产生黄酮类或产生与黄酮类类似的化合物,表明酸枣内生菌具有合成黄酮类药物的潜力。
邓振山高飞刘玉珍魏婷婷李静李征霆
关键词:酸枣内生菌代谢产物黄酮类物质
陕北烟区Q型烟粉虱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控措施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了解陕北烟区Q型烟粉虱的发生消长规律以及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采用5点取样法进行调查各个时期Q型烟粉虱的数量,并运用生物数学的方法进行运算统计。结果:在烟区种群的消长成单峰型,10%吡丙醚+25%噻嗪酮+10%烯啶虫胺、0.6%印楝素、1.8%阿维菌素3种试剂防治效果较好。结论:陕北烟区Q型烟粉虱全面暴发在8月份,建议在8月前采用1.8%微生物源的阿维菌素和0.6%纯植物源的印楝素试剂进行防治。
徐世才陈邦凯魏婷婷邓振山云龙杨林杨珣
关键词:烟粉虱虫口减退率防控措施
基于含蜡状芽孢杆菌的生物刺激-生物强化联合体系降解石油污染物被引量:5
2018年
为了探讨生物刺激、生物强化及其联合体系对石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选择最佳的修复策略,更好地发挥微生物修复的优势.以一株蜡状芽孢杆菌石油降解菌为例,以有机营养物、无机营养物和混合营养物为底物,进行生物刺激、生物强化试验及联合降解试验.结果显示,不同修复方式在不同时段的降解效果不同,生物刺激方式在第5天时混合营养物降解效果最好,降解率达到40.98%,在10 d不同营养物的降解率存在明显的差距,而在处理20 d后,降解率基本一致,达到80%.生物强化的处理结果中,以混合营养物为底物时,表现出了优异的降解效果,降解率达到90.23%.研究表明:不同时期不同的修复策略有表现出了对原油的不同去除能力,也为实践中选择合理的修复方式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邓振山高飞刘玉珍魏婷婷余天飞王华刘鑫垚边丹
关键词:生物强化蜡状芽孢杆菌石油污染生物修复
延安烟区烟粉虱空间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被引量:4
2017年
为了解延安地区烟粉虱卵、若虫、成虫在烟区的空间分布和垂直分布情况。采用5点取样法每隔7 d定点调查各个时期烟粉虱的数量,用扩散指标、Taylor幂法则及Lwao m*-回归对采集量进行计数。Taylor幂法则回归方程为lg S^2=1.25 lg+0.617;Lwao m*-的回归式为m*=1.132+1.608,烟粉虱空间分布型为负二项分布,主要分布在烟草的上部叶片。延安地区烟粉虱的空间格局是以个体群为基本成分呈聚集分布,且密度越高,聚集度越大。
徐世才陈邦凯魏婷婷云龙杨林杨珣邓振山肖金学
关键词:烟草烟粉虱负二项分布
一株具有抑菌活性的酸枣内生菌的分离被引量:3
2017年
采用组织分离法和研磨涂布法筛菌以及对峙培养法进行抑菌试验,C-22-1菌株的发酵液经过反复萃取分离得到有抗菌活性的物质,以抑菌圈大小为指标对C-22-1菌株发酵条件中的碳源、氮源和发酵时间进行单因素优化。C-22-1菌株发酵液及其活性物质对7种人体常见致病菌抑菌活性测定显示,C-22-1菌株发酵液对白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lbus)的抑菌圈直径达29 mm,定性试验显示菌株C-22-1产皂苷类物质,单因素优化结果表明,菌株C-22-1的最佳碳源、氮源、时间分别是葡萄糖、酵母膏、8 d。初步确定C-22-1菌株可产抗菌活性物质为三萜皂苷。
邓振山魏婷婷苏瑞高飞刘玉珍陈邦凯莫达锐何茜许红霞
关键词:内生菌组织分离法抑菌活性
陕北地区Q型烟粉虱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2017年
将Q型烟粉虱种群按其生长发育顺序划分为卵、低龄若虫、高龄若虫、成虫4个阶段,把各阶段的作用因子划分为相对独立的状态。通过对Q型烟粉虱自然种群数量的调查和对实验种群数量的观察,对实验种群的自然种群生命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Q型烟粉虱的自然种群趋势指数(I)为28.22,说明下一代种群数量将为当代种群数量的28.22倍,世代总成活率为11%。
徐世才陈邦凯魏婷婷云龙杨林杨珣邓振山
关键词:Q型烟粉虱自然种群生命表
连翘中具有药物活性成分内生菌的筛选及其拮抗特性的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连翘枝条中筛选出13株内生菌,其中有7株内生真菌,6株内生细菌。分别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指示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对分离出的13株内生菌的抗菌活性进行筛选。结果表明:13株菌种中有10个菌株对1种供试菌具有抑菌活性。其中L-07-01、L-07-09、L-07-12、L-07-13的拮抗效果明显,L-07-09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测量其抑菌圈直径为10 mm。L-07-12对大肠杆菌具有较强抑菌效果,测量其抑菌圈直径为10 mm。对拮抗效果较强的菌株进行液体发酵培养后采用双层打孔法,测定其抑菌效果后证明L-07-1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极强的抑制效果。对拮抗后的指示菌进一步镜检后,发现菌体有明显的溶菌、空洞、畸形等现象。连翘内生菌可以产生丰富的具有药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可作为新型药物的筛选源。
刘玉珍高飞马雪燕苏瑞魏婷婷段阳阳邓振山
关键词:连翘内生菌药物活性拮抗性
巨菌草促生菌的筛选及其促生效应被引量:4
2019年
以陕西和新疆两地采集的巨菌草为材料,从中筛选分离得到内生菌株103株,采用解磷、固氮和产IAA等筛选标准,对初筛菌株进行促生能力的测定,其中4株菌株同时具有多种促生作用;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和16Sr DNA序列分析,对这4株促生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菌株XJ–4和SX–12均归属于肠杆菌属(Enterobacter),SX–30归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XJ–12归属于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采用单菌接种和多菌混合接种小麦盆栽试验,测定促生菌的促生效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多菌混合接种对小麦的促生效应优于单独接种处理的,经SX–30、SX–12和XJ–4混合菌液处理,小麦叶绿素含量增加了129.94%;经SX–12和XJ–4混合菌液处理,小麦幼苗鲜重增加了182.12%。
邓振山李静刘玉珍高飞魏婷婷陈凯凯
关键词:促生效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