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是一篇近两个月的锂电池文献评述,以“lithium”和“batter*”为关键词检索了Web of Science从2019年8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上线的锂电池研究论文,共有3077篇,选择其中100篇加以评论。正极材料主要研究了三元材料、富锂相材料和表面结构随电化学脱嵌锂变化以及掺杂和表面包覆及界面层改进对其循环寿命的影响。硅基复合负极材料研究侧重于嵌脱锂机理以及SEI界面层,金属锂负极的研究侧重于通过表面覆盖层的设计来提高其循环性能。电解液添加剂、固态电解质电池、锂硫电池的论文也有多篇。原位分析偏重于界面SEI和电极反应机理,理论模拟工作涵盖储锂机理、动力学、界面SEI形成机理分析等。除了以材料为主的研究之外,还有多篇针对电池分析技术的研究论文。
该文是一篇近两个月的锂电池文献评述,以“lithium”和“battery”为关键词检索了Web of Science从2021年8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上线的锂电池研究论文,共有4209篇,选择其中100篇加以评论。正极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镍三元、高电压钴酸锂和富锂锰基的表面改性和体相掺杂,以及其在长循环过程中或高电压下所发生的表面和体相的结构演变。金属锂负极的研究侧重于表面修饰,改变锂沉积方向。固态电解质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以及复合固态电解质的结构设计以及相关性能研究。电解液和添加剂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不同电解质和溶剂对各类电池材料体系适配,以及对新的功能性添加剂的探索。固态电池方向更多地集中于界面问题的研究。锂硫电池的研究重点是提高硫正极的活性,改善“穿梭”效应。测试表征方面偏重于对材料体相结构和电极/电解质界面等进行观测和分析,固态电池的界面问题研究是热点。理论计算对材料的表面氧活性、界面结构及锂离子的输运机制进行了探讨,而界面反应涉及到了SEI形成的分析。此外,集流体的改性以及电极预锂化研究工作也有多篇。
该文是一篇近两个月的锂电池文献评述,以“lithium”和“batter*”为关键词检索了Web of Science从2021年10月1日至2021年11月30日上线的锂电池研究论文,共有3614篇,选择其中100篇加以评论。正极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镍三元、高电压钴酸锂和富锂锰基的表面改性和体相掺杂,以及其在长循环过程中或高电压下所发生的表面和体相的结构演变。金属锂负极的研究侧重于表面修饰,改变锂沉积方向。固态电解质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以及复合固态电解质的结构设计以及相关性能研究。电解液和添加剂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不同电解质和溶剂对各类电池材料体系适配,以及对新的功能性添加剂的探索。固态电池方向更多地集中于界面问题的研究。锂硫电池的研究重点是提高硫正极的活性,改善“穿梭”效应。测试表征方面偏重于对材料体相结构和电极/电解质界面等进行观测和分析,固态电池的界面问题研究是热点。理论计算对材料的表面氧活性、界面结构及锂离子的运输机制进行了探讨,而界面反应涉及到了SEI形成的分析。此外,集流体的改性以及电极预锂化研究工作也有多篇。
该文是一篇近两个月的锂电池文献评述,以“lithium”和“battery^(*)”为关键词检索了Web of Science从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31日上线的锂电池研究论文,共有3084篇,选择其中100篇加以评论。正极材料的研究包括高镍三元材料、镍酸锂和镍锰酸锂的掺杂改性和表面包覆层来稳定结构及抑制界面副反应。负极材料的研究重点包括硅基负极材料、金属锂负极和无负极技术。其中硅基负极材料的相关研究集中在通过表面包覆、界面构建和开发新黏结剂体系来缓解体积膨胀问题。金属锂负极和无负极集流体的界面构筑受到重点关注和研究。固态电解质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与硫化物-聚合物复合电解质相关的合成、电解质薄膜制备以及电解质-电极界面构筑。液态电解质方面的研究集中在使用添加剂进行电解质-电极界面设计和调控。针对固态电池、正极材料的表面包覆、复合正极制备以及锂枝晶及界面副反应抑制有多篇文献报道。其他电池技术主要偏重液态锂硫电池正极设计。表征分析涵盖了化学成分和电池失效分析、锂除沉积行为和负极SEI。理论模拟工作涉及电池性能预测和电解质设计。电池中电解质与正负极的界面受到重点关注。
本文是一篇近两个月的锂电池文献评述,以"lithium"和"batter*"为关键词检索了Web of Science从2020年2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上线的锂电池研究论文,共有3295篇,选择其中100篇加以评论。正极材料主要研究了层状氧化物,主要是高镍三元的衰减机理和如何通过表界面修饰加以改善,富锂和高电压钴酸锂也有一部分。负极材料研究侧重于金属锂负极和硅负极,其中金属锂负极可通过制备界面膜,电解液添加剂或改进集流体促进锂离子均匀沉积,减少枝晶形成;硅基负极则聚焦于制备复合材料来抑制体积膨胀和提高电子电导,进而提升库仑效率和循环稳定性。固态电解质研究主要涵盖了高电导硫化物和有机聚合物电解质,液态电解质则重点研究功能添加剂对界面层的作用。固态、锂硫、锂空等电池技术还处在早期阶段,研究人员致力于寻找合适的电极设计和制备方法,保持电极的电子、离子传输性能及反应可逆性。在测量和表征技术上,多种原位技术可以获取电极内部的形貌、锂元素分布,电位分布等信息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从而为机理研究和性能提升提供依据。理论模拟工作侧重于界面SEI形成机理分析,此外还有一些介观和宏观尺度的理论模型被提出,来理解实际使用中的动力学问题。
该文是一篇近两个月的锂电池文献评述,以“lithium”和“batter*”为关键词检索了Web of Science从2019年10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上线的锂电池研究论文,共有2731篇,选择其中100篇加以评论。正极材料主要研究了掺杂和表面包覆及界面层改进对层状和尖晶石结构材料的可逆容量、倍率特性循环寿命的影响。硅基负极材料研究侧重于复合材料设计和制备技术,金属锂负极的研究侧重于通过表面覆盖层和电解质的改进来提高其循环性能。固体电解质、复合电解质、电解液添加剂、固态电解质电池、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的论文也有多篇。失效分析涵盖对锂离子电池、金属锂负极电池和固态锂电池的分析,理论模拟工作包括界面SEI、固体电池界面和动力学等。
该文是一篇近两个月的锂电池文献评述,以“lithium”和“batter;”为关键词检索了Web of Science从2022年2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上线的锂电池研究论文,共有3128篇,选择其中100篇加以评论。层状正极材料的研究集中在高镍三元材料、镍酸锂、钴酸锂和富锂相材料,其相关研究关注表面包覆层、前驱体及合成条件、循环中的结构变化。负极材料的研究重点包括对硅颗粒的包覆,具有三维结构的硅/碳、硅/锡复合材料。金属锂负极的界面构筑及三维结构设计受到重点关注和研究。固态电解质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聚合物与氧化物固体电解质复合材料的合成以及相关性能研究。液态电解液方面包括适应高电压正极材料及提升金属锂负极、石墨负极电池性能的添加剂与溶剂研究。针对固态电池,复合正极制备、双层电解质结构、锂界面枝晶及副反应抑制有多篇,其他电池技术主要偏重液态锂硫电池正极设计。表征分析涵盖了锂扩散、SEI形成、硫化物电解质的电化学与化学稳定性等方面。理论模拟工作涉及三元材料掺杂、电解液物化性质以及新型固态电解质搜寻,电池中电解液与正负极的界面以及固态电解质与Li的界面均受到重点关注。
该文是一篇近两个月的锂电池文献评述,以“lithium”和“batter*”为关键词检索了Web of Science从2022年8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上线的锂电池研究论文,共有4656篇,选择其中100篇加以评论。正极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镍三元、高电压钴酸锂和镍锰酸锂的表面改性和体相掺杂,以及其在长循环过程中或高电压下所发生的表面和体相的结构演变。硅基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包括材料制备和对电极结构的优化以缓冲体积变化,并重点关注了功能性黏结剂的应用。金属锂负极的研究包含金属锂的表面修饰和三维结构设计。固态电解质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以及复合固态电解质的结构设计以及相关性能研究。其他电解液和添加剂的研究则主要包括不同电解质和溶剂对各类电池材料体系适配的研究,以及对新的功能性添加剂的探索。固态电池方向更多关注正极中离子、电子传输能力的提升。锂硫电池的研究重点是提高硫正极的活性,抑制“穿梭”效应。电池技术方面的研究还包括电极结构设计和人造SEI层的构建。测试技术涵盖了锂沉积、硅负极演化和三元正极产气等方面。理论模拟工作侧重于固态电池中固体电解质及其与电极界面的稳定性研究。
该文是一篇近两个月的锂电池文献评述,以“lithium”和“batter*”为关键词检索了Web of Science从2023年10月1日至2023年11月30日上线的锂电池研究论文,共有5155篇,选择其中100篇加以评论。正极材料的研究集中于尖晶石结构LiNi_(0.5)Mn_(1.5)O_(4)材料和富锂材料的掺杂改性、晶界工程、长循环中的结构演变等。负极材料的研究重点包括硅基负极的结构设计和黏结剂开发、金属锂负极的骨架结构设计。固态电解质的研究主要包括对氯化物固态电解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和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结构设计以及相关性能研究。其他电解液和添加剂的研究则主要包括不同电解质和溶剂对各类电池材料体系适配的研究,以及对新的功能性添加剂的探索。针对固态电池,正极材料的体相改性和表面包覆、锂金属负极的界面构筑和三维结构设计、电解质的离子输运特性、固态锂硫电池的性能提升策略有多篇文献报道。锂硫电池的研究重点是硫正极的结构设计,功能涂层和电解液的开发。电池技术方面的研究还包括电极结构导电剂和黏结剂的研究、干法电极制备技术、石墨负极的制造新方法、锂氧电池的电解质设计。电极中锂离子输运和反应动力学、电解液中的锂沉积形貌和SEI结构演变、固态电池的复合正极微观结构和金属锂负极界面等表征分析和锂枝晶的调控机制理论模拟论文也有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