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国庆

作品数:40 被引量:311H指数:12
供职机构:安徽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2篇针刺
  • 21篇调神
  • 21篇通督调神
  • 10篇缺血
  • 9篇卒中
  • 8篇预处理
  • 7篇中风
  • 7篇脑缺血
  • 7篇脑卒中
  • 6篇电针
  • 6篇动脉
  • 6篇灌注
  • 5篇血流
  • 5篇中风后
  • 5篇颈动脉
  • 5篇刺法
  • 4篇再灌注
  • 4篇针刺法
  • 4篇针刺结合
  • 4篇针刺预处理

机构

  • 40篇安徽中医药大...
  • 13篇广州医科大学
  • 2篇安徽中医药大...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省立医院
  • 1篇安徽中医学院...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济宁市第一人...
  • 1篇安徽省针灸医...
  • 1篇安徽省淮北市...
  • 1篇安徽省阜阳市...
  • 1篇桐庐县中医院

作者

  • 40篇张国庆
  • 23篇张玲
  • 20篇韩为
  • 17篇王颖
  • 16篇张君宇
  • 9篇柳刚
  • 8篇朱玲玲
  • 5篇储浩然
  • 5篇吴海洋
  • 4篇郑仕平
  • 3篇龙小娜
  • 3篇张利达
  • 3篇孙道东
  • 2篇杨波
  • 2篇李梦
  • 2篇张磊
  • 2篇王友刚
  • 2篇陈四芳
  • 1篇程红亮
  • 1篇孙培养

传媒

  • 7篇中国针灸
  • 7篇安徽中医药大...
  • 3篇上海针灸杂志
  • 3篇中医药临床杂...
  • 2篇针刺研究
  • 2篇中国中医急症
  • 2篇辽宁中医药大...
  • 2篇山西中医药大...
  • 1篇中医外治杂志
  • 1篇针灸临床杂志
  • 1篇陕西中医
  • 1篇光明中医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安徽医药
  • 1篇山西中医学院...
  • 1篇亚太传统医药
  • 1篇陕西中医药大...
  • 1篇湖北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25
  • 8篇2024
  • 9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3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毫火针扬刺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30例被引量:5
2023年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中风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1-2]。中风后SH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及时有效的早期干预可延缓疾病进展,避免造成肩手关节与肌肉功能的不可逆损伤[3]。笔者采用毫火针扬刺法治疗中风后SHSⅠ期患者30例,现报道如下。
王颖茅伟张利达李成龙张国庆张国庆吴海洋韩为
关键词:中风扬刺法
“通督调神”法针刺联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疗效研究
2025年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法针刺联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6例,脱落3例)和西药组(36例,脱落5例),两组均给与前庭康复训练治疗。针刺组予“通督调神”法针刺,以神庭、百会、四神聪、大椎、风府、风池为主穴,每次30 min,隔日1次,每周3次;西药组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 mg/次,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异常率、眩晕残障程度(DHI)评分、前庭性偏头痛患者评估工具和障碍量表(VM-PATHI)评分,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异常率均较治疗前下降,针刺组和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残障程度评分、前庭性偏头痛患者评估工具和障碍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针刺组均低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6.97%(32/33),高于西药组的90.32%(28/3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调神”法针刺可改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前庭功能和眩晕程度。
张磊张国庆李梦王颖柳刚杨波黄晓峰张玲张君宇张笑颜
关键词:通督调神针刺前庭康复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不同频次针刺对恢复期贝尔氏面瘫疗效的影响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 观察每日针刺1次与隔日针刺1次治疗恢复期贝尔氏面瘫(Bell’s palsy, B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84例恢复期BP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92例。两组均接受相同的基础治疗和针刺治疗,A组每次针刺1次,B组隔日针刺1次。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分、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级及面部残疾指数(facial disability index, FDI)量表各项评分[躯体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physical function, FDIp)评分及社会生活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social function, FDIs)评分]的变化情况,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A组治愈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分及FDIp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升高,FDIs评分均显著下降,H-B面神经功能评级均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分、H-B面神经功能评级及FDI量表各项评分与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分及FDI量表各项评分的差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针刺能有效改善恢复期BP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且每日针刺1次较隔日针刺1次疗效显著。
茅伟李成龙张国庆张君宇吴海洋张利达韩为王颖
关键词:针刺疗法面神经麻痹
基于CD-MOF的干粉吸入剂新载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环糊精金属有机骨架(Cyclodextrin-Metal Organic Framework,CD-MOF,本文特指γ-CD-MOF)是以环糊精为有机配体,以碱金属离子为中心形成的绿色可再生有机骨架型材料,具有多孔性结构...
张国庆
关键词:布地奈德
文献传递
通督调神针刺法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西药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50例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脑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接受口服氨氯地平片和阿托伐他汀钙片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血脂和颈动脉IMT变化情况。结果:与同组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动脉IMT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甘油三酯(TG)水平降低,颈动脉IMT降低(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西药能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脂、血压及颈动脉IMT,且对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具有预防效果。
张利达韩为张国庆张玲张君宇舒云峰张笑颜
关键词:高血压高血脂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缺血性脑卒中
通督调神针刺法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探求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西药(叶酸、维生素B12和阿托伐他汀钙片)对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索更加安全、有效、便捷的缺血性脑卒中早期预警和干预方案。方法:纳入60例符合本研究标准的Hcy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脑病科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给予B族维生素(叶酸、维生素B_(12))、阿托伐他汀钙片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通督调神针刺干预手法。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清Hcy、血脂水平和CIMT、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血清TC、TG、LDL-C、Hcy以及CIMT、PSV、EDV、RI均较本组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干预后血清TC、Hcy水平及CIMT、PSV、EDV、RI降低(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西药能降低高Hcy血症患者血清Hcy、血脂及CIMT、PSV、EDV、RI,对缺血性卒中高危患者具有早期预警和干预效果。
徐志新韩为张利达张君宇张国庆张玲罗佛赐
关键词:通督调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脑血流动力学缺血性脑卒中
针刺预处理对卒中早期预警的研究被引量:24
2013年
目的:评价通督调神针刺预处理预防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5例)和西药组(35例)。针刺组采用通督调神针刺腰阳关、命门、至阳、神道、身柱、大椎、哑门、风府、百会、颈夹脊穴,每周针刺6次,休息1天再继续针刺,21天为一疗程;西药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25mg/片)口服,每晚1次,一次100mg,21天为一疗程。两组疗程间隔均为3天,均治疗2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行经颅多普勒(TCD)超声检查,观察病变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和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的平均峰流速(mean flow velocity,Vm)以及血管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采用中风先兆疗效评定标准作为主要疗效指标评价疗效;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①颈内动脉系统TIA发作时以MCA血流加速为主,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发作时以BA血流加速为主,两组治疗都能使责任血管血流速度减慢,针刺组[(60.54±11.76)cm/s、(36.17±8.65)cm/s]优于西药组[(72.34±9.15)cm/s、(65.23±8.99)cm/s](P<0.05)。②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方面,针刺组[96.77%(30/31)、6.45%(2/31)]优于西药组[75.76%(25/33)、45.46%(15/33)](均P<0.05)。③两组治疗后不同时段复发情况、两组脑梗死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干预治疗TIA较阿司匹林具有明显疗效优势,且不良反应少;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改善了脑血流动力学所致。
俞年塘韩为张玲朱玲玲王清伟张国庆刘白云
关键词:脑卒中中风先兆预处理针刺阿司匹林
基于ASL和PWI技术探讨通督调神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高危患者脑血流的影响被引量:42
2018年
目的:通过动脉自旋标记(ASL)和磁共振灌注成像(PWI)技术观察通督调神针刺与西药对缺血性脑卒中(CIS)高危患者脑血流的影响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小卒中(MIS)患者随机分成针刺1组、针刺2组和药物组,每组60例。针刺1组予以"通督调神针刺法",穴取百会、风府、哑门、大椎、身柱、至阳、命门、腰阳关、颈夹脊,每天针刺1次;针刺2组取穴同针刺1组,隔天针刺1次;药物组予口服尼莫地平片,每次30 mg,早中晚各1片。3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行ASL、PWI(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检测,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检测指标的变化,并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ASL正常灌注例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多(均P<0.01),针刺1组正常灌注例数多于针刺2组(P<0.05),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rCBV、rCBF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1),rMTT、rTT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针刺1组治疗后rCBV、rCBF高于针刺2组,rMTT、rTTP低于针刺2组(均P<0.05);针刺1组与药物组相比,治疗后PWI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刺1组、针刺2组和药物组总有效率分别是88.3%(53/60)、73.3%(44/60)与90.0%(54/60),针刺1组总有效率优于针刺2组(P<0.05),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干预能有效改善CIS高危患者脑血流低灌注情况,降低严重CIS的发病率,且针刺每天1次优于隔天1次。
陈四芳韩为孙善斌张国庆张玲
关键词:磁共振灌注成像脑血流
颈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联合CT血管造影对颈性眩晕的诊断价值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评价颈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联合CT血管造影(CTA)检查在诊断颈性眩晕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20年11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58例临床诊断颈性眩晕病人,选取同期62例没有眩晕且来该院诊治病人,均行颈部血管CDFI、CTA检查,分析两组间椎动脉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的情况。评价椎动脉影像学特点与颈性眩晕的关系。结果CDFI及CTA显示,颈性眩晕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减低且椎动脉狭窄、变异例数显著多于非颈性眩晕组(40例比5例,P<0.05),也显著多于同组PSV减低且椎动脉迂曲、正常病人例数(40例比10例,P<0.05)。结论应用颈部血管CDFI联合CTA,从椎动脉血管形态学到血流动力学综合评价,对临床颈性眩晕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徐静孙道东张国庆
关键词:眩晕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椎动脉
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临床与机理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5年
针刺是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取穴方法多样。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实验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探讨中,为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提供理论支撑。对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方法以及机理研究进行简要综述。
袁勤张国庆韩为
关键词:痉挛性瘫痪针刺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