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劲松

作品数:17 被引量:164H指数:6
供职机构: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哲学宗教
  • 4篇经济管理
  • 4篇政治法律
  • 4篇文化科学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社会学

主题

  • 7篇主义
  • 4篇社会主义
  • 3篇身份
  • 3篇鲍德里亚
  • 2篇政治
  • 2篇政治理论
  • 2篇政治理论课
  • 2篇思想政治
  • 2篇思想政治理论
  • 2篇思想政治理论...
  • 2篇文化
  • 2篇文化身份
  • 2篇理论课
  • 2篇马克思主义
  • 2篇民族
  • 2篇阶级
  • 2篇后现代
  • 2篇化身
  • 2篇价值观
  • 2篇教学

机构

  • 17篇福州大学
  • 4篇复旦大学
  • 1篇江西省委党校

作者

  • 17篇张劲松
  • 1篇唐筱霞
  • 1篇王飞

传媒

  • 2篇求实
  • 2篇自然辩证法研...
  • 2篇马克思主义研...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观察与思考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理论月刊
  • 1篇淮阴师范学院...
  • 1篇长沙大学学报
  • 1篇山西高等学校...
  • 1篇科学社会主义
  • 1篇广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文化身份的内涵与要素被引量:9
2015年
身份的冲突和对抗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之一,而其深刻的根源在于不同文化的融合和碰撞。文化身份注重从人的身体特征、民族、宗教、语言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来构建人的身份。文化身份的来源和要素存在着多样化和差异化,它既推动了全球化时代不同人群的交流、融合和混居,同时也是冷战后世界范围内局部战争和恐怖袭击的文化根源。
张劲松
关键词:文化身份身体民族宗教语言
哈贝马斯与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误读
2013年
哈贝马斯和鲍德里亚在生产领域之外考察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形成,并强调交往、消费和象征等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哈贝马斯以交往理性为基础试图重建历史唯物主义,而鲍德里亚则设想回归到象征交换主导的原始社会,并以拟像的进程解释历史的发展。哈贝马斯和鲍德里亚都未能充分理解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多重涵义,从而在考察历史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物质生产的基础性作用。
张劲松
关键词:交往哈贝马斯鲍德里亚
制度文明视野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引量:2
2015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的本质体现和理念形态。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设计和建构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观念之上,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对社会整体和具体个体的价值判断产生引导和规范作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所有制,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内在源泉和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的建设成果必然反映到精神层面上并形成相应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张劲松
关键词:制度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法治的意识形态功能
2016年
在马克思的社会整体结构中,法治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意识形态,它源自于经济生活并且反映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法治一方面维护着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巩固生产资料私有制并且强化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另一方面法治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它通过宣扬"自由"、"平等"等观念并且借助于国家权力来维持阶级统治。法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维护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同时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张劲松
关键词:法治意识形态阶级所有制社会主义
拟真时代:鲍德里亚媒介理论的后现代视角被引量:24
2012年
作为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中心人物之一,鲍德里亚以"拟像"、"拟真"和"超真实"等概念描述媒介与技术主导下的后现代社会形态。他将媒介阐释为主要的拟真机器,媒介的拟真不仅渗透到大众日常生活,同时也成为当代资本主义新的社会控制模型。在媒介与技术形成的超真实世界中,作为社会主体的大众被压制、消解而沦落为"沉默的大多数",最终导致了"社会的终结"。鲍德里亚的理论对理解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判理论、阐述媒介的意识形态功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张劲松
关键词:鲍德里亚超真实媒介理论后现代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一带一路”话语建构被引量:2
2017年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是建构"一带一路"话语的重要理论资源。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是"一带一路"战略起源的方法论基础,事物的本质与非本质联系是区分这一战略与其它国家相关战略的重要思维方式。马克思的矛盾分析法决定了"一带一路"的合作原则既要寻求普遍性,又要尊重特殊性。"一带一路"的发展愿景是实现合作共赢、财富共享,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国际延伸和全球共享。
张劲松
关键词:一带一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三重蕴意被引量:2
2016年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内涵上坚持以"中国特色"为理论方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道路指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精神内核,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崭新的发展实践和治国理念。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在于引领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现代化并实现"中国梦",提升中国话语在全球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为全球发展理念和治理模式提供中国智慧。
张劲松
关键词:中华文化
文化身份建构:民族、全球化与“一带一路”被引量:9
2016年
文化身份是个体借助于共同体而形成的归属感和自我意识。民族身份是一种首要的、决定性的文化身份,它是共同的传统、宗教和语言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全球化推动着民族身份的融合和重塑,它呈现为超民族身份和全球公民等形态。"一带一路"文化身份是介于民族文化身份与全球化文化身份的一种中间形态,它既体现为由相互交织的族群、宗教和语言而形成的民族文化身份,同时又逐渐打造全球化进程中超越国家疆界的超民族身份和区域公民身份。
张劲松卢巧妹
关键词:文化身份民族身份
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基石
2015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根基和内在精神,它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每一个部分,深层次地体现在具体的理论形态和实践环节之中。在经济建设领域,富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法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障。在政治建设方面,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法治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的必然选择。在民主和法治的保障下,每一个人才有可能实现政治平等与自由。在文化建设领域,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基本的价值诉求,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渗透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在社会建设层面上,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以保障社会公正为出发点,以建设和谐社会为落脚点。
张劲松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基石
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解读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被引量:3
2013年
雷蒙德·威廉斯对于"文化"概念的追溯和考察为当代英国文化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文化与社会》一书中,雷蒙德·威廉斯批判了工业主义所带来的社会弊端和人性异化,从艺术和民主等视角阐述了文化如何去追求人性完美,并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立分析中阐释了共同文化的形成。雷蒙德.威廉斯通过"工业"、"民主"、"阶级"、"艺术"等范畴考察了"文化"概念的内涵形成,并提出"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论断。雷蒙德·威廉斯强调了文化概念的批判性,使之成为衡量社会发展和人性完美的一种尺度,拓宽了文化的内涵使之延伸到整个社会生活中。
张劲松唐筱霞
关键词:文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