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旭
- 作品数:6 被引量:84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医药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留针时间的疗效对比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留针时间的疗效差异,探讨留针时间对疗效的影响,以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9例受试者随机分至1组(留针15 min组)、2组(留针30 min组)或3组(留针45 min组),每组33例,均采用相同腧穴及操作,每周治疗2次,10次为一疗程,共1个疗程(5周)。以简式McGill疼痛量表、重复改良版Schober(MMS)及中文版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量表作为疗效指标,分别就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度及功能障碍程度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疼痛、关节活动度及功能障碍程度均明显改善(均P<0.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针刺得宜,留针15 min即可取效,但尚不能说明针刺疗效随留针时间的延长而继续提高。
- 侯学思孟旭王影白鹏沈捷郭辉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留针时间时效关系针刺
- 从膝骨性关节炎的配穴探讨“标、结”部取穴意义
- 2015年
- 膝骨性关节炎为临床常见病,也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既往治疗多基于经筋“主束骨、利关节”的特性,从经筋理论并结合现代解剖学论治,以局部取穴为主.但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配合腹部腧穴能获得更好的疗效,故以此为切入点,探寻理论渊源,认为取“标、结”部腧穴治疗四肢疾病,疗效往往优于单纯基于经筋理论的取穴方法。本文从基本涵义入手,探讨标本的上下联系与气血升降在疾病中的相互关系、气街对于标本根结的通道和联系作用,并结合临床报道,提出标、结部配穴治疗四肢疾病的观点。
- 白鹏侯学思王影郭辉沈捷孟旭
- 关键词:骨关节炎经络腧穴
- 针刺治疗子宫腺肌病继发性痛经: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被引量:16
- 2020年
- 目的:通过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观察分期针刺方案治疗子宫腺肌病继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以36例中重度痛经的子宫腺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分期针刺治疗,经期穴取地机、三阴交、次髎、十七椎,每日治疗1次;非经期穴取关元、子宫、三阴交、足三里等,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于治疗前和治疗第1、2、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评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生存质量量表(EHP-5)评分及月经失血图(PBAC)的月经量变化;于治疗前、治疗第3个月经周期后,采用阴道超声检测子宫体积,并分析生存质量与疼痛程度、症状的相关性。结果:治疗第1、2、3个月经周期后,患者VAS评分、CMSS评分、EHP-5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PBAC评分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分层统计,月经过多(PBAC>100分)者,治疗第1、2、3个月经周期后PBAC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第2个与第1个月经周期、第3个与第2个月经周期比较,患者VAS评分、CMSS评分均降低(P<0.01,P<0.05)。第1、2、3个月经周期对应时点CMSS严重程度评分与EHP-5评分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1)。结论:分期针刺方案对子宫腺肌病继发性痛经患者止痛效果显著,且具有缓解经期相关不适症状、调节月经量、提高生存质量的优势。
- 侯学思赵吉平王宁孙丽艳曲舒涵孟旭王冠群
-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继发性痛经针刺
- 针刺干预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随机对照试验被引量:31
- 2019年
- 目的:观察对于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针刺联合基础治疗与单纯基础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单侧KO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础治疗组和针刺联合基础治疗组,每组30例。基础治疗组采用患者教育和患膝局部涂抹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每天涂抹3次,连续2周。针刺联合基础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组的基础上,针刺患侧阿是穴、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内膝眼和犊鼻,每次留针30min,每周一、三、五治疗1次,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后测评患者的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及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量表评分,并在治疗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膝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针刺联合基础治疗组治疗后评分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基础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膝WOMAC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针刺联合基础治疗组治疗后评分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基础治疗组(P<0.05)。治疗后基础治疗组的愈显率为73.33%(22/30),针刺联合基础治疗组的愈显率为83.33%(25/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基础治疗对于早期KOA比单纯基础治疗更能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度,有潜在的临床疗效优势。
- 罗溪侯学思田紫煜孟旭李淑敏白鹏
- 关键词:针刺疗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随机对照试验
- 子宫腺肌病继发性痛经足三阴经经络阳性反应诊察研究被引量:11
- 2020年
- 目的观察子宫腺肌病继发性痛经在足三阴经的阳性反应及压痛情况,探究该病与足三阴经的关系,为临床针刺治疗该病选取足三阴经腧穴阳性反应点提供依据。方法纳入子宫腺肌病继发性痛经患者30例,采用传统经络诊察法配合现代人体压痛力学定量测试仪测定患者经期与非经期双侧足三阴经小腿段阳性反应点、压痛点的反应区域、压痛点视觉模拟法(VAS)评分和压痛阈值,并进行比较。结果经期和非经期阳性反应率比较,脾经(70.0%、61.7%)、肝经(65.0%、53.3%)均高于肾经(13.3%、11.7%)。经期和非经期压痛率比较,脾经、肝经均为100.0%,均高于肾经(80.0%、76.7%)。脾经经期与非经期压痛点集中在阴陵泉、地机、漏谷、三阴交区域,肝经集中在膝关、蠡沟区域;阴陵泉、地机、漏谷、三阴交、蠡沟VAS评分经期均高于非经期(P<0.05),压痛阈值经期均低于非经期(P<0.05)。肾经经期与非经期压痛点集中在筑宾、交信区域。结论子宫腺肌病继发性痛经在足三阴经腧穴有相应表现,与脾经、肝经关系密切。患者经期腧穴压痛敏感度高于非经期,提示针刺阴陵泉、地机、漏谷、三阴交、膝关、蠡沟、筑宾、交信附近阳性反应点疗效更佳。
- 孟旭王冠群张旭东米淑琦赵吉平
- 关键词:足三阴经
- 中医时间节律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被引量:22
- 2020年
- 中医时间医学奠基于秦汉,发展于宋金元,成熟于明清。梳理《黄帝内经》中关于时间节律的相关内容,包括昼夜与营卫运行、月事、脉象四季变化等生理性节律,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五脏应时发病、四时病气伏而后发等病理性节律。认为中医时间节律性可帮助理解疾病的发病时间、症状表现和病程特点,从而指导针灸临床应用。依昼夜节律,以调和营卫为法,治疗营卫不和导致失眠等症;应年月节律,以调和气血为法,治疗气血不调导致痛经等病证;据四季节律结合邪气所居,调整针刺深浅;对应时发病者,依病邪性质,以祛邪防传为要;对伏邪致病者,先期治疗及病愈防复。
- 孟旭赵吉平程璐米淑琦张旭东
- 关键词:中医时间医学时间节律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