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鹏飞

作品数:15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细胞
  • 6篇肝癌
  • 3篇干细胞
  • 3篇肝癌干细胞
  • 3篇癌干细胞
  • 2篇蛋白
  • 2篇胰腺
  • 2篇胰腺坏死
  • 2篇胰周
  • 2篇引流
  • 2篇原发性
  • 2篇原发性肝癌
  • 2篇微小RNA
  • 2篇细胞癌
  • 2篇坏死
  • 2篇非编码
  • 2篇肝细胞
  • 2篇肝细胞癌
  • 2篇感染性
  • 2篇感染性胰腺坏...

机构

  • 15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作者

  • 15篇马鹏飞
  • 9篇张小博
  • 5篇张晓辉
  • 3篇金建光
  • 3篇孟元普
  • 2篇杨成
  • 2篇褚智杰
  • 1篇陈望
  • 1篇孙君军
  • 1篇刘伟峰
  • 1篇张洪军
  • 1篇李文生
  • 1篇赵华山

传媒

  • 4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现代普通...
  • 1篇中国卫生工程...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医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42肽对CD133阳性肝癌干细胞小鼠异位荷瘤能力的影响
2021年
目的观察重组肿瘤抑素T42肽对人肝癌干细胞(liver cancer stem cells,LCSCs)体外血管生成及小鼠体内荷瘤能力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免疫磁珠法提取富集CD133+(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133)肝癌干细胞LCSCs;构建稳定表达的LCSCs-Luc细胞系;人工合成T42肽。将LCSCs分为对照组、T42肽处理组和5-氟尿嘧啶组。体外血管形成实验检测3组LCSCs处理24 h后的成血管能力;建立免疫缺陷小鼠(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移植瘤模型(n=9),小动物活体成像检测成瘤能力;将9只成瘤小鼠分为3组(n=3),隔日注射生理盐水、T42肽(40 mmol/L)和5-氟尿嘧啶(40 mmol/L),共注射7次,14 d后小动物活体成像检测3组小鼠的治疗作用。并记录瘤体体积变化。两组间比较予以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予以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42肽、5-氟尿嘧啶处理组LCSCs的体外血管生成数[(3.51±1.64)、(4.53±2.17)个]显著低于对照组[(11.50±2.0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12、8.978,P<0.05)。T42肽、5-氟尿嘧啶处理4周后,小鼠LCSCs异位荷瘤的瘤体的光子通量[(1.53±0.35)×10^(6)光子/s/cm^(2)、(1.87±0.31)×10^(6)光子/s/cm^(2)]显著低于对照组[(4.23±0.15)×10^(6)光子/s/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13、12.004,P<0.05)。结论T42肽对LCSCs的体外血管生成能力及动物体内成瘤能力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马鹏飞杨文娟朱小闪张小博郑幼伟张晓辉
关键词:肝癌干细胞血管形成
胆囊结核的CT、MRI表现特点分析
2018年
目的分析胆囊结核患者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特点。方法选取我院300经临床病理检查证实为胆囊结核患者纳入研究,均行CT与MRI检查,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CT、MRI表现特点。结果CT检查敏感度95.86%(278/290),特异度8 0.0 0%(8/1 0),准确性95.33%(286/300),Kappa值=0.51;MRI检查敏感度94.83%(275/290),特异度7 0.0 0%(7/1 0),准确性94.00%(282/300),Kappa值=0.41;MRI+CT检查敏感度97.93%(284/290),特异度8 0.0 0%(8/1 0),准确性97.33%(292/300),Kappa值=0.65;CT表现特点:胆囊壁增厚,并且囊内密度均匀,和邻近肝脏界清晰;经过增强扫描发现胆囊壁轻度强化;胆囊壁增厚,但是囊内密度不均匀,和邻近肝脏界模糊;经过增强扫描发现胆囊壁呈现不均匀强化,并且有分隔状强化影。MRI表现特点:胆囊区存在卵圆形异常信号,结核中央表现出短T1以及长T2信号,病灶周围环绕带状短T2与短T1信号,并且外层呈现半环状短T1以及长T2信号。结论胆囊结核在CT与MRI检查结果中具有特征性表现,CT、MRI诊断方式具有较高准确性,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可为其诊治、预后评估提供重要指导。
张小博李艳会马鹏飞郑幼伟许钰杰
关键词:胆囊结核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
胰周贯穿式冲洗引流用于感染性胰腺坏死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胰周贯穿式冲洗引流用于感染性胰腺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至2015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的43例急性胰腺炎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术后冲洗引流方式分为贯穿冲洗组和网膜囊灌洗组,其中贯穿冲洗组病人术中安置胰周贯穿式冲洗引流管;网膜囊冲洗组病人术中安置小网膜囊灌洗引流管。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再手术、死亡以及胰周感染控制情况。结果术后贯穿冲洗组22例均治愈,4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网膜囊灌洗组21例病人中治愈17例,13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死亡4例。除外治愈率(100.0%vs.81.0%),两组病人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18.2%vs.61.9%)、病死率(0 vs.19.0%)、再手术率(0 vs.66.7%)、术后引流管通畅率(100.0%vs.60.7%)以及住院时间[(30.6±9.4)d vs.(70.5±30.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胰周引流液细菌培养阳性率均呈下降趋势。术后第4周,贯穿冲洗组胰周残余感染6例,网膜囊灌洗组为1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胰周贯穿式冲洗引流是急性胰腺炎术后残余感染性胰腺坏死的有效引流方法。
金建光马鹏飞孟元普禇智杰杨成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感染性胰腺坏死冲洗引流
丹参注射液联合常规疗法治疗肝硬变低蛋白血症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联合常规疗法对肝硬变低蛋白血症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入院的300例肝硬变低蛋白血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35例和观察组165例。对照组予以双氢克尿噻利尿,同时结合排腹水治疗,根据排出腹水的量静脉输注羟乙基淀粉和白蛋白,积极处理并发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丹参注射液,每日1~2次,静脉滴注。两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分析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症状、体征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疲乏、腹胀、浮肿减轻情况优于对照组,腹水消退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血清总胆红素(serum total bilirubin,STB)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观察组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ALT、AST、ST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ALB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89.0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7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06,P<0.01)。结论:丹参注射液联合常规疗法可有效改善肝硬变低蛋白血症患者临床症状及凝血功能,促进肝功能恢复,缓解低蛋白血症,且不良反应较少。
张小博李艳会马鹏飞郑幼伟
关键词:丹参注射液肝功能凝血功能中医药治疗中西医结合
T42肽对CD133阳性肝癌干细胞恶性表型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重组肿瘤抑素T42肽对人肝癌干细胞(LCSCs)恶性表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培养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利用免疫磁珠法富集CD133+肝癌干细胞LCSCs。实验共分3组:正常组、T42肽(40 mmol/L)处理组和5-氟尿嘧啶(40 mmol/L)处理组。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处理后第1、2、3、4天的细胞活力;克隆形成实验检测3组细胞处理后第14天的克隆形成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LCSCs处理24 h后的细胞凋亡率;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3组LCSCs处理48 h后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3个不同处理组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剪切型含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l-Caspase-3)、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等的表达。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T42肽、5-氟尿嘧啶处理组LCSCs的克隆形成率[(41.67±8.26)%、(52.03±10.35)%]、细胞迁移数[(97.17±13.73)、(111.51±8.60)个]和细胞侵袭数[(79.02±7.87)、(86.03±6.54)个]显著低于对照组[(98.67±7.37)%、(185.67±12.88)个、(139.83±18.32)个],凋亡率[(13.21±0.38)%、(9.02±0.35)%]显著高于对照组[(4.07±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613、8.991;11.513、11.732;7.472、6.781;41.503、23.412,P值均<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42肽、5-氟尿嘧啶通过增加bax和Cl-Caspase-3,抑制bcl-2的蛋白表达来诱导LCSCs凋亡,通过上调E-cadherin同时下调Vimentin、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来调节LCSCs的迁移和侵袭。结论T42肽具有抑制LCSCs的增殖、迁移、侵袭,并促进其凋亡的作用。
马鹏飞杨文娟朱小闪张小博郑幼伟张晓辉
关键词:肝癌干细胞
左侧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左侧三孔法手术入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一科202例胆囊良性病变(胆囊结石、胆囊炎和胆囊息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97例实施左侧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105例实施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肝胆管损伤情况、术者操作舒适度、中转手术率、术后第一天疼痛数字评分(NRS)、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治愈出院。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中肝胆管损伤、中转手术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者操作舒适度及患者术后24 h疼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侧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安全合理、立体感强、术者操作舒适协调,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金建光褚智杰孟元普杨成马鹏飞张小博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疾病手术
胰周冲洗引流对感染性胰腺坏死术后早期炎症反应的影响
2017年
目的探讨通畅的胰周冲洗引流对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患者术后早期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对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手术治疗的感染性胰腺坏死2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根据术后胰周引流管是否通畅分为引流通畅组(A组)和引流不畅组(B组)。比较两组术后1周的外周血IL-6水平、CRP水平和白细胞计数。结果 A组术后IL-6在1、12、24 h时持续升高,术后2~7 d逐渐下降。B组术后1 h^2 d IL-6持续升高,术后3 d开始下降。A组IL-6水平在术后2、3、7 d时低于B组同期水平(P<0.05)。术后1周内两组CRP水平均呈下降状态,术后7 d时A组CRP水平低于B组同期水平(P<0.05)。两组术后1周内WBC计数均逐渐下降,术后7 d时A组WBC计数低于B组同期水平(P<0.01)。结论通畅的胰周冲洗引流能减轻感染性胰腺坏死术后早期的炎症反应。
金建光马鹏飞陈望张晓辉孟元普褚智杰
关键词:感染性胰腺坏死引流术后炎症反应
微小RNA-182靶向调控第10号染色体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基因/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对肝癌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
2021年
目的观察微小RNA(miR)-182靶向调控第10号染色体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基因/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TEN/PI3K/Akt)信号通路对肝癌干细胞(LCS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干细胞分选系统从人肝癌细胞(HepG2)中分选出LCSCs,然后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及miR-182模拟物(mimics)组,细胞转染后检测各组miR-182 mRNA表达水平及生物学行为改变,同时检测PTEN/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miR-182 mimics组miR-182 mRNA表达水平(3.623±0.702)高于空白对照组(0.985±0.081)及阴性对照组(0.967±0.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39、27.105,P<0.05),空白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2,P>0.05);miR-182 mimics组转染后24、48、72 h时的细胞增殖率[(17.67±3.52)%、(35.67±7.74)%、(61.36±10.26)%]及迁移[(47.25±3.83)%]、侵袭能力[(207±28个)]均高于空白对照组[(11.91±1.87)%、(23.12±5.31)%、(40.79±8.71)%;(18.21±1.73)%;(128±17)个]及阴性对照组[(12.03±1.95)%、(23.80±5.45)%、(41.06±9.02)%;(18.37±1.69)%;(126±1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04、13.173、14.065;t=29.116,29.305;t=17.390,17.214,P<0.05),而转染后24、48、72 h时的细胞凋亡率[(6.36±0.82)%、(12.07±1.46)%、(20.24±2.83)%]低于空白对照组[(9.79±1.12)%、(22.18±3.27)%、(38.12±4.85)%]、阴性对照组[(10.04±1.25)%、(21.73±3.09)%、(37.92±4.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12、12.091、12.762,P<0.05),空白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各生物学行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7、0.294、0.256、0.364、0.302、0.241、0.332,P>0.05);miR-182 mimics组转染后PTEN蛋白表达水平(0.235±0.024)低于空白对照组(0.494±0.053)、阴性对照组(0.487±0.057),而p-Akt、p-PI3K蛋白表达水平(0.871±0.110、0.396±0.042)高
宋俊鑫马鹏飞郑幼伟李文生张小博张晓辉
关键词:微小RNA干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
血清miR-143、miR-21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分析血清miR-143、miR-21对早期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89例作为疾病组(经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肝纤维化分期≤S1期);另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9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肝功能指标、血清miR-143、miR-21表达水平;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血清miR-143、miR-21是否为影响早期HBV相关性肝纤维化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miR-143、miR-21对早期HBV相关性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疾病组ALT、AST、ALP、γ-GT、TBil水平更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疾病组S0期、S1期miR-143、miR-21相对表达量更高(P<0.001);与S0期患者比较,S1期患者miR-143、miR-21相对表达量更高(P<0.001);早期肝纤维化患者AST、ALP、miR-143、miR-21水平及HBV-DNA病毒载量>1×10^(7)copy/mL占比均高于无纤维化患者,ALB水平低于无纤维化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iR-21、miR-143、HBV-DNA病毒载量>1×10^(7)copy/mL、ALP是影响早期相关性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miR-143、miR-21联合诊断早期HBV相关性肝纤维化的灵敏度、约登指数与AUC优于单独诊断。结论miR-143、miR-21在CHB患者血清中异常高表达,是影响早期HBV相关性肝纤维化发生的危险因素,对HBV相关性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有较高价值。
张小博赵华山马鹏飞
关键词:MIR-143MIR-21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长链非编码RNA人去泛素化酶含有卵巢肿瘤结构域的6B反义RNA 1通过微小RNA-122-5p促进肝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人去泛素化酶含有卵巢肿瘤结构域的6B反义RNA 1(OTUD6B-AS1)通过微小RNA(microRNA,miR)-122-5p对肝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的98例肝癌组织标本及其配对的癌旁组织、肝癌细胞系(Hhu7、Hep3B、HCCLM3、MHCC97H)和人正常肝细胞(LO2)中OTUD6B-AS1的相对表达量。用脂质体2000(Lipofectamine^TM2000)分别将sh-NC(sh-NC组)和sh-OTUD6B-AS1(sh-OTUD6B-AS1组)转染入Hep3B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和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用TargetScan预测OTUD6B-AS1与miR-122-5p的互补结合位点,随后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确定两者的靶向关系。为了进一步验证两者调控关系,将Hep3B细胞分别分为sh-NC+miR-NC组、sh-OTUD6B-AS1+miR-NC组、sh-OTUD6B-AS1+anti-miR-122-5p组,比较3组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肝癌组织中OTUD6B-AS1相对表达量为2.42±0.9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0.92±0.39,t=14.33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癌细胞系Hhu7(2.84±0.23)、Hep3B(3.80±0.68)、HCCLM3(1.89±0.25)和MHCC97H(2.01±0.71)的OTUD6B-AS1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肝细胞LO2(1.04±0.23,F=51.82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h-OTUD6B-AS1组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均低于sh-NC组(t=5.556、2.454,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证实OTUD6B-AS1可以靶向调控miR-122-5p。sh-NC+miR-NC组和sh-OTUD6B-AS1+anti-miR-122-5p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高于sh-OTUD6B-AS1+miR-NC组(F=111.908、0.301,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OTUD6B-AS1可能通过负调控miR-122-5p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
张小博李艳会马鹏飞郑幼伟
关键词:长链非编码RNA微小RNA增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