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金娜

作品数:9 被引量:57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小麦
  • 6篇冬小麦
  • 4篇籽粒
  • 3篇氮素
  • 2篇氮肥
  • 2篇氮量
  • 2篇氮素利用
  • 2篇氮素平衡
  • 2篇栽培
  • 2篇栽培模式
  • 2篇施氮
  • 2篇施氮量
  • 2篇利用率
  • 2篇利用效率
  • 2篇麦田
  • 2篇秸秆
  • 2篇秸秆还田
  • 2篇还田
  • 2篇根系
  • 2篇根系生长

机构

  • 9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作者

  • 9篇李春喜
  • 9篇姜丽娜
  • 9篇李金娜
  • 6篇岳影
  • 4篇马建辉
  • 4篇徐光武
  • 3篇齐冰玉
  • 3篇杨娜娜
  • 2篇胡乃月
  • 2篇黄培新

传媒

  • 3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作物杂志

年份

  • 3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拔节期追氮对冬小麦不同穗粒位籽粒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以周麦18为材料,研究了底施纯氮120kg·hm^(-2)基础上拔节期不同追氮量对主茎穗和分蘖穗不同穗粒位籽粒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追氮,对主茎穗基部不孕小穗数、结实小穗率、不孕小穗率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对分蘖穗各性状的影响不显著.追氮处理下,结实小穗数和结实小穗率均高于不追氮处理.随追氮量增加,分蘖穗基部不孕小穗数增加,而主茎穗基部不孕小穗数低于不追氮处理.主茎穗及分蘖穗各穗位结实粒数和粒重均随小穗位升高呈先增后降二次曲线变化趋势,拐点分别位于9~10和6~9小穗位.拔节期追氮,促进了小穗粒数的增加,但二者之间并非正相关关系.主茎穗和分蘖穗不同粒位的粒数,以穗下部差异最大,尤以高追氮处理下差异显著.追氮对基部、顶部小穗第1、2粒位和中各小穗第3粒位粒重影响较大.主茎穗和分蘖穗第1、2粒位粒重显著高于第3粒位,而第1、2粒位粒重差异不显著.适量追氮增加了分蘖穗第3粒位粒重.本研究中,底施纯氮120kg·hm^(-2)基础上拔节期追氮100kg·hm^(-2)时,主茎穗及分蘖穗不同穗位与粒位的结实粒数、小穗重和单粒重均较高.
马建辉齐冰玉姜丽娜徐光武李金娜杨娜娜李春喜
关键词:冬小麦穗位粒位籽粒特性
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根系直径的频率分布被引量:6
2017年
为明确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根系生长情况,以矮抗58为材料,通过分析高产、高效和高产高效三种栽培模式下冬小麦根系直径频率所服从的对数正态分布的参数μ和σ,探讨了根系的拓扑结构。结果表明,3种模式下,0~20cm和20~40cm土层中小麦根系在特定时期内都表现出能高效运输营养物质的鲱鱼骨形结构,但根系调整为鲱鱼骨形结构的时期和出现位置存在差异。高效模式下,根系鲱鱼骨形结构于拔节前和灌浆前在两个土层中都有出现;高产高效模式下,根系鲱鱼骨形结构于拔节前在两个土层中出现,灌浆前只在0~20cm土层出现,而20~40cm土层根系出现鲱鱼骨形结构则是在灌浆中后期;高产模式下,根系鲱鱼骨形结构于拔节前出现在0~20cm土层,拔节期两个土层中均出现,而灌浆中后期则只出现在20~40cm土层。从根系结构来看,高产高效模式下,小麦根系可以间接限制营养生长,且在灌浆中后期可以利用深层土壤的营养物质,是具有潜力的栽培模式。
姜丽娜徐光武黄培新李金娜岳影朱娅林李春喜
关键词:栽培模式冬小麦对数正态分布
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麦田氮素运转和籽粒产量对氮肥的响应被引量:7
2016年
为给秸秆全部还田条件下豫北麦玉两熟高产地区冬小麦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以周麦18和济麦22为试材,于2011-2013年研究了不同施氮处理(小麦全生育期不施氮肥,及底施纯氮120 kg/hm2基础上拔节期分别追施0,60,100,140,180,210 kg/hm2)下麦田土壤和植株氮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了不同追氮量对植株氮素吸收、麦田氮肥利用率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植株氮素吸收积累和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周麦18和济麦22分别在220,260 kg/hm2和120,180 kg/hm2施氮量下植株氮素吸收积累达到峰值,籽粒产量较高。麦田氮流失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秸秆还田配施适量氮肥能够显著提高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持续增加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显著降低。综合来看,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兼顾氮肥效率和籽粒产量,豫北麦玉两熟区周麦18适宜的氮肥配施量为220~260 kg/hm2,种植济麦22适宜的氮肥配施量为120~180 kg/hm2。
姜丽娜胡乃月马建辉李金娜杨娜娜岳影李春喜
关键词:秸秆还田施氮量氮含量
水氮对根箱种植冬小麦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植物根系与地上部生长密切相关,根系的空间分布决定了其对水分和肥料的吸收能力.研究表明,适宜的水氮运筹可以调节小麦根系生长,促进籽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提高;干旱条件下施肥能够促进小麦植株早期生长,有利于植株在早期吸收深层...
姜丽娜徐光武齐冰玉马建辉李金娜李春喜
关键词:冬小麦根系生长
文献传递
施氮量对小麦花后氮素分配及氮素利用的影响被引量:13
2018年
为研究黄淮海麦区化肥投入不断增加,而产量却徘徊不前的问题,以当地主栽品种矮抗58和周麦22为材料,采用4个施氮水平(0、120、240、360kg/hm2)和品种的二因素分析方法研究了施氮量对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氮素分配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至成熟期小麦植株地上部各营养器官氮含量和氮素积累量均下降。施氮量对开花期和成熟期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氮含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增加氮肥能显著促进小麦营养器官氮素向子粒转运和花后氮同化。开花期周麦22叶片氮素转运量优于矮抗58。矮抗58和周麦22花后氮同化量均以施氮量360kg/hm2最高,花前氮素积累转运量对子粒贡献率达60.25%~97.55%,子粒氮收获指数为59.82%~79.48%,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施氮量120kg/hm2处理的氮素养分利用效率、农学利用效率及生产效率均最高。增施氮肥对小麦子粒产量有显著促进影响,矮抗58在施氮量为360kg/hm2时有最大子粒产量,周麦22在施氮量为240kg/hm2时有最大子粒产量。推荐矮抗58和周麦22在黄淮海麦区的施氮量为240~360kg/hm2。
姜丽娜岳影李金娜张雅雯朱娅林李春喜
关键词:小麦施氮量氮素积累氮肥利用率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麦田氮素平衡和籽粒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1
2017年
为明确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水平氮肥下麦田的氮素平衡状况,在夏玉米秸秆全部还田的基础上设置了不同的氮肥处理,测定了小麦植株全N含量、土壤硝态氮含量、氮肥氨挥发量和籽粒产量,分析了麦田不同土层硝态氮含量和积累量的变化趋势以及施氮量对氮素利用效率和麦田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植株氮含量、植株氮素总积累量、籽粒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施加氮肥使氮素养分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降低。与播种时期土壤硝态氮含量相比,成熟期硝态氮含量降低,且施氮处理下土壤硝态氮含量、硝态氮积累量高于不施氮处理;硝态氮积累量主要分布在麦田土壤表层,与施氮量成正相关关系。施氮量为0、160、220、280kg·hm^(-2)时,硝态氮淋失量分别为5.04、13.10、17.10、37.26kg·hm^(-2)。氮肥的氨挥发速率在施肥后第一天达到最高,随后逐渐降低,遇到降雨或灌溉迅速降低至不施氮处理的氨挥发水平,氮肥氨挥发量与施氮量及时间存在正相关关系。160、220、280kg·hm^(-2)施氮量处理下,氮肥氨挥发量分别为0.65、0.77、1.01kg·hm^(-2)。从麦田氮素平衡来看,不施氮肥处理耗竭土壤氮素资源;施氮量为160kg·hm^(-2)时,有消耗土壤氮的风险;施氮量为220kg·hm^(-2)时,氮素投入与氮素输出保持平衡;施氮量为280kg·hm^(-2)时,有大量氮素损失到环境中的风险。为有效控制氮素淋溶和氨挥发损失,兼顾产量和节约生产成本,该区推荐施氮量为220kg·hm^(-2)。
姜丽娜胡乃月黄培新李金娜杨娜娜岳影李春喜
关键词:秸秆还田氮肥氮素利用率氮素平衡
水氮对根箱种植冬小麦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根箱种植条件下,探讨不同水氮施用量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质量密度在拔节期表现为N_2最高,较N_0、N_1处理分别提高37.95%、5.74%;在抽穗期表现为N_1>N_0>N_2;灌浆期根质量密度表现为充分灌水处理(W_1)大于水分亏缺处理(W0),其中充分灌水处理下,N1处理根质量密度显著高于N0、N2。根质量密度主要分布在0~10 cm的土壤中。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根质量密度逐渐降低,根箱条件下,部分处理在30~40 cm有小幅回升。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根冠比逐渐下降,并在灌浆期达到最低。根冠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灌浆期N_1、N_2处理下,充分灌水(W_1)根冠比较水分亏缺(W_0)分别增加1.62%、13.87%。在同一水分处理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充分灌水(W_1)高于水分亏缺(W_0),以N_1W_1处理的产量最高。因此,适量的增施氮肥以及充分的灌水能够增加冬小麦的根质量密度,增加地上部的光合产物,从而提高产量。
姜丽娜齐冰玉徐光武马建辉李金娜李春喜
关键词:冬小麦根冠比
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籽粒氮代谢酶和蛋白质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0
2018年
为探究不同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籽粒氮代谢酶活性及蛋白质产量的影响,以矮抗58为材料,分析了不同灌溉方式(滴灌和漫灌)和施氮量下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及灌浆期不同穗位籽粒谷丙转氨酶(GPT)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漫灌相比,滴灌处理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施氮量220kg·hm-2下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最高;各水氮处理下,小麦不同穗位籽粒GS和GPT活性均随籽粒灌浆进程的推进而降低,花后7~14d下降迅速,之后下降缓慢;滴灌下,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灌浆中期中部和下部穗位籽粒GS活性及整个灌浆期各穗位籽粒GPT活性;漫灌下,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整个灌浆期中部和下部穗位籽粒GS活性及各穗位籽粒GPT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别与下部穗位籽粒GS活性、中部和下部穗位籽粒GPT活性呈显著相关,蛋白质产量分别与下部穗位籽粒GS活性和上部穗位籽粒GPT活性呈显著相关,籽粒产量与下部穗位籽粒GS活性及各穗位GPT活性呈显著相关。综合考虑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及水氮投入认为,滴灌下施氮量220kg·hm-2可作为该地区小麦适宜栽培模式的参考。
李金娜姜丽娜岳影张雅雯朱娅林李春喜
关键词:小麦蛋白质产量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胺合成酶
不同栽培模式冬小麦物质积累转运及光热资源利用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为探寻黄淮麦区冬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2013—2014年在河南省新乡县高产区大田,以当地传统栽培模式(FM)和全生育期不施氮肥(CK)为对照,考虑播期、播种密度、灌水次数、肥料水平及施肥方式等栽培措施,集成T_1、T_2、T_33种栽培模式,分析了5种栽培模式下冬小麦干物质、氮素的积累和转运量,探讨了其干物质、氮素积累转运特征及光热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T_2模式下小麦的籽粒产量和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最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转运率以及花后氮素转运率也均以T_2模式最高; T_3模式下小麦的氮素总积累量和花后氮素转运量最高,而花后氮素积累量则表现为FM、T_1模式显著高于CK、T_2、T_3模式; T_1模式的氮盈余和氮表观损失均高于其他模式。相关分析表明,冬小麦干物质总积累量和花后氮素转运量与光热资源利用效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氮素总积累量与光热资源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干物质总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氮素转运率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从光热资源利用、产量和产投比来看,T_2模式为当前该地区小麦生产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姜丽娜李金娜齐红志岳影张雅雯朱娅林李春喜
关键词:冬小麦栽培模式氮素平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