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李宏

李宏

作品数:5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化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产业化培育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化学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动力学模型
  • 3篇力学模型
  • 3篇煤焦
  • 3篇煤焦油
  • 3篇焦油
  • 2篇动力学
  • 1篇低温煤焦油
  • 1篇动力学研究
  • 1篇多糖
  • 1篇多糖提取
  • 1篇破乳
  • 1篇重馏分
  • 1篇脱水
  • 1篇响应面
  • 1篇响应面优化
  • 1篇裂化
  • 1篇馏分
  • 1篇浸提
  • 1篇黄酮
  • 1篇黄酮提取

机构

  • 5篇西北大学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华陆工程科技...

作者

  • 5篇李稳宏
  • 5篇李宏
  • 4篇李斌
  • 4篇王军策
  • 3篇刘存菊
  • 2篇李冬
  • 2篇雒羽
  • 1篇范峥
  • 1篇黄风林
  • 1篇赵立党
  • 1篇崔楼伟
  • 1篇杨小彦
  • 1篇卢素红
  • 1篇雷雨辰
  • 1篇孙婧

传媒

  • 2篇化学工程
  • 2篇化工进展
  • 1篇过程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煤焦油脱水动力学被引量:4
2011年
煤焦油的含水质量分数过高,可对加氢设备、催化剂造成危害,为了得到煤焦油脱水的一般规律,对中温煤焦油脱水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以陕北神木中温热解煤焦油为原料,在加热脱水和加破乳剂脱水2种情况下,以Sm oluchowsk i聚沉理论和Stokes-E inste in碰撞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中温煤焦油脱水动力学模型,考察了温度、黏度、时间及含水质量分数对中温煤焦油脱水率的影响。用M atlab软件拟合出各动力学参数,并用实测数据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推导的模型Ⅱ优于模型Ⅰ,模型Ⅱ可较好地对煤焦油的脱水率结果进行预测。
李宏赵立党李冬杨小彦王军策李斌李稳宏
关键词:煤焦油破乳脱水动力学模型
中温煤焦油重馏分加氢裂化的工艺条件优化被引量:24
2012年
在小型单管固定床加氢装置上,研究中温煤焦油重馏分加氢裂化工艺过程各因素对裂化效果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对加氢裂化率与工艺条件进行分析、拟合及优化求解得中温煤焦油重馏分加氢裂化的优化条件为:反应压力13.4 MPa,裂化温度682 K,液体体积空速0.30 h-1,氢油体积比1895∶1,煤焦油加氢裂化率为77%~78%。
李斌李冬李稳宏崔楼伟雷雨辰王军策刘存菊李宏
关键词:煤焦油加氢裂化响应面优化
低温煤焦油粗酚精制过程优化被引量:1
2015年
用气质联用仪分析低温煤焦油中粗酚的组成与含量,利用Aspen Properties软件估算并评价非库组分的主要物性和多元交互作用参数,借助Aspen Plus软件模拟优化四塔联用减压精馏过程,并对上述最佳操作条件的可靠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粗酚共检出23种酚类化合物,占97.806%,低级酚含量较高,约为89.436%,高级酚种类多而含量低;非库组分的估算结果能满足后续模拟计算的准确度要求;精馏苯酚塔、邻甲基苯酚塔、对/间甲基苯酚塔、二甲基苯酚塔的最佳塔板数为90,80,70,60,最佳进料口位置为55,30,39,32,最佳回流比为15.52,15.95,15.87,0.98;塔顶苯酚、邻甲基苯酚、对/间甲基苯酚和二甲基苯酚产品的平均纯度和收率均满足规定要求.
范峥卢素红黄风林罗雄威李稳宏李宏
关键词:低温煤焦油粗酚
飞天蜈蚣七多糖提取动力学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根据中草药浸提机制和扩散理论对飞天蜈蚣七多糖浸提的动力学进行初步研究。以Fick第二定律为基础,采用球形模型讨论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与飞天蜈蚣七中多糖浸出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提取过程中动力学模型,并由此推算出浸提多糖过程中的速率常数、活化能、相对萃余率、有效扩散系数等动力学参数。飞天蜈蚣七中多糖的浸出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液料比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提取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并最终趋于平衡;浸提多糖的相对萃余率符合指数模型;有效扩散系数也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并受到液料比的影响。研究得到的动力学模型可为飞天蜈蚣七多糖提取的工艺条件优化和深层次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刘存菊李稳宏雒羽李斌王军策李宏
关键词:多糖动力学模型浸提
飞天蜈蚣七中黄酮提取的动力学被引量:4
2012年
根据天然植物中活性成分提取机理和扩散理论,对飞天蜈蚣七中黄酮提取的动力学进行研究。首先在不同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下测定提取液中黄酮的浓度,发现随着提取温度的升高、提取时间的增长,黄酮浓度不断增加并最终趋于平衡;然后以Fick第二定律、球形模型为基础建立提取过程中的动力学模型并求得了速率常数、活化能、内扩散系数、相对萃余率等动力学参数。建立的动力学模型可为飞天蜈蚣七黄酮提取的工艺条件优化和深层次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刘存菊赵立党李稳宏雒羽李斌王军策李宏孙婧
关键词:黄酮动力学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