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佩仑

作品数:13 被引量:44H指数:3
供职机构:杭州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4篇诗歌
  • 3篇艺术
  • 3篇诗歌艺术
  • 1篇档案
  • 1篇档案学
  • 1篇德里达
  • 1篇电影
  • 1篇电影研究
  • 1篇性意识
  • 1篇虚构
  • 1篇叙事
  • 1篇伊丽莎白·毕...
  • 1篇艺术缺陷
  • 1篇隐身
  • 1篇隐语
  • 1篇语言
  • 1篇语言文学
  • 1篇语言文学专业
  • 1篇羽毛
  • 1篇知识

机构

  • 8篇绍兴文理学院
  • 5篇北京外国语大...
  • 3篇杭州师范大学

作者

  • 12篇李佩仑
  • 1篇王静义
  • 1篇潘连根
  • 1篇李佩仑

传媒

  • 2篇绍兴文理学院...
  • 1篇戏剧之家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外国文学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档案学通讯
  • 1篇外国文学评论
  • 1篇中国农村教育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7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沉醉与历险:“网络诗歌”文本艺术缺陷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自20世纪末以来,"网络诗歌"的存在事实业已形成,并对社会文化和诗歌写作本身产生了综合而广泛的影响。但"网络诗歌"文本又有着浮躁化、矫情化、随意化、虚脱化、平俗化等等不容忽视的艺术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使得"网络诗歌"并未拥有独立、完整的诗美准则,反而对严肃诗歌写作形成了巨大冲击。网络环境的特点对"网络诗歌"文本艺术缺陷的形成有着本质关联,自娱自乐的"网络诗歌"文本在远离生存实在的同时也造成了对诗歌艺术本身的伤害。
李佩仑
关键词:网络诗歌艺术缺陷案例分析
内心的现场:“我的爱是一根羽毛”——论罗伯特·克里利的诗歌艺术被引量:1
2017年
美国黑山派代表诗人罗伯特·克里利通过非人格化的情感记录,非主体性的即时述说,以及开放游离的散漫风格,为20世纪美国诗歌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过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路径。克里利的诗歌既超越了抒情主义传统,又进入了现代诗学的前沿地带,本文着眼于研究其中所体现出的典型的智性写作、过程诗学和散漫艺术质素,以期为克里利诗艺归纳乃至整个美国后现代诗歌研究提供新的诗学理念和解读视角,对21世纪新诗学的建设也具有理论参考价值。
李佩仑
从虚构到呈现:浅论林白小说的自白意义
2011年
林白的小说创作是一次次从虚构到呈现的过程,即通过其独特而自由的、充满自省和批判意识的自白式书写,完成了个体与世界整体的沟通,完整表达了其创作的自白意义。林白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文本从女性意识、生命残缺者以及历史文化语境三个方面,展示了作家"从虚构到呈现"的创作流变和创作意图,以其特有的自白意义揭示出"个人化写作"所代表的审美取向和社会价值。
李佩仑甄远宁
关键词:虚构女性意识自白
简述中国电影研究在欧美的发展
2020年
伴随着我们国家的不断发展,不仅仅要谋求国家硬实力得到提升,同时文化软实力也应该不甘落后,而我们国家的电影行业就可以充分代表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们国家的电影在欧美基本不构成一个学术研究领域。但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针对我们国家的电影研究在欧美逐渐兴起,这也象征着我们国家的电影发展越来越成熟,并且逐渐和国际接轨,进军世界电影界。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我们国家的电影取得了很多的成就,进一步将我们国家的电影推向了世界的舞台。所以本篇文章以上世纪的几个时间段为线索,分别介绍了我们国家的电影在欧美的发展和研究进程。
李佩仑吴紫婷
关键词:中国电影
生之残酷:权力意志下的欲与罪——对《雷雨》救赎母题的再思考
2009年
曹禺在话剧《雷雨》中对宇宙和人生命运的"不可理解"之"残忍"性进行了独到的思考与诠释,这充分体现在《雷雨》在群体关系、权力意志与宇宙权力意志对人生的双重影响、生之残酷与疯癫的产生、生之残酷与救赎的困境这三方面问题的深沉叩敲上,从中可以看出《雷雨》更为隐奥的创作母题。
李佩仑
关键词:《雷雨》权力意志疯癫救赎
异质的梦歌:隐语世界里的悲欢“碎片”——论约翰·贝里曼的诗歌艺术
2012年
本文讨论了20世纪美国重要诗人约翰.贝里曼的诗歌艺术。贝里曼的诗歌发现了现实与诗艺的双重异质性,并在其代表性作品中进行了有效呈现。在具体的诗写层面,其异质性主要通过反抒情的多面主体、戏剧性的隐语风格和碎片化艺术三个方面展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贝里曼的创作实践了一种全新的现代诗歌语言和朝向多元化的综合性写作的探索努力,从而为美国诗歌从现代向后现代诗风的转向提供了极富借鉴意义的经典文本。
李佩仑
关键词:隐语碎片化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被引量:23
2010年
写作能力是最能彰显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优势的素质之一,也是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从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写作能力的需求出发,思考和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主要包括:突破"一体两翼"模式,改革写作类课程教学;确立"大写作观",开辟写作教学多样化课堂;构建网络实践平台,创新写作教学与训练;确保"四年一贯制",坚持写作教学与训练的长效机制。
潘连根王静义李佩仑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能力
诗的复活:从叙事的“无能”到意义的重构——兼论一种呈现诗学被引量:1
2007年
本文从叙事作为当代诗写策略的无效性入手,以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对作者与自我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审视,对表现世界的远离及其身后景象进行了扫描,进而提出一种呈现诗学,并对"呈现"作为一种态度和策略、呈现对象与写作的有效性关系以及意义世界的重构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阐发,以期为当今解构语境下的诗学思考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论突变的可能。
李佩仑
关键词:叙事无能互文
鲁迅与圣人
2020年
精神灵性与心智健全等概念在今天变得非常重要,它们有助于对当代国民性的客观分析,有助于公民对权益与义务,对索取与给予的平衡。鲁迅式的圣人在现实中国的出现条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有趣话题。从召唤鲁迅到实践鲁迅,不但让我们对鲁迅思想更有了解和深入,而且也会对从个体到整体国民性的改进提供切实的行动路径。
李佩仑李雨蔚
关键词:鲁迅思想国民性
另一种修辞:不动声色的内心决斗--论伊丽莎白·毕晓普的诗歌艺术被引量:7
2009年
本文旨在对20世纪美国女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的诗歌艺术进行更为深入的发现和评述,通过对其主要作品的解读和分析,对毕晓普诗歌的隐身性、透视性和沉默性进行论述,从而为准确把握毕晓普的诗写艺术、完整理解其诗歌的内在涵义提供新路径。
李佩仑
关键词:隐身沉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