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武元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沈阳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观察
  • 1篇雄性
  • 1篇亚科
  • 1篇中介蝮
  • 1篇蛇类
  • 1篇蛇亚目
  • 1篇皮肤
  • 1篇种下分类
  • 1篇蝮亚科
  • 1篇线虫
  • 1篇消化道线虫
  • 1篇胡子
  • 1篇角质
  • 1篇贵州疣螈
  • 1篇分类学
  • 1篇复合种
  • 1篇表皮
  • 1篇病例

机构

  • 4篇沈阳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广西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锦州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张武元
  • 3篇李丕鹏
  • 2篇史静耸
  • 2篇陆宇燕
  • 2篇齐硕
  • 1篇刘宇明
  • 1篇丁利
  • 1篇杨尧

传媒

  • 2篇野生动物学报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四川动物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湖北省蛇类新纪录——大别山原矛头蝮
2019年
2017年7月,在湖北省随州市随县采集到1号幼年蛇类标本,经形态鉴定和序列比对确定为大别山原矛头蝮,为湖北省蛇类新纪录,并首次对该种幼年时色斑予以描述,标本存于沈阳师范大学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标本馆。该新纪录的发现补充了对大别山原矛头蝮的形态学认识,也证明该物种在桐柏-大别山系有着更为广泛的分布。
齐硕张武元陆宇燕孔平杨尧李丕鹏
一例贵州疣螈消化道线虫病例初报
2017年
报道了一例贵州疣螈消化道线虫病例,记述了其发病情况和主要临床症状,对送检的1条雌虫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初步鉴定为尖尾目、异刺科的线虫,相关部门和科研人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贵州疣螈寄生虫病的研究与防治工作。
刘宇明张武元姚忠袆刘孝刚
关键词:贵州疣螈消化道线虫形态学观察
西伯利亚蝮-中介蝮复合种在中国的分布及其种下分类(蛇亚目:蝮亚科)被引量:12
2016年
我国学者一度认为中国北方不同地区的"中介蝮"(Gloydius intermedius)是一个单一物种,但中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不同的"中介蝮"彼此的形态和生活习性都有明显差异。为了探究这种差异的内在原因,本研究在中国境内进行了较大范围野外调查采样,并检视了相关标本,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并结合地理分布资料,对中国北方的体中段背鳞23行的一些亚洲蝮属蛇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不同地区的"中介蝮"彼此形态差异显著,具分类鉴别意义,达到亚种划分标准,进而将这些蝮蛇与西伯利亚蝮不同亚种间的形态特征和模式产地信息进行了比对,发现这些蝮蛇符合西伯利亚蝮(G.halys)种下几个亚种的鉴定标准:主产区位于东北及内蒙古东部者应为G.h.halys(西伯利亚蝮指名亚种);主产区位于华北地区者应为G.h.stejnegeri;主产区位于西北地区者应为G.h.cognatus。分子研究结果揭示,我国西伯利亚蝮不同亚种在系统发育树中不构成单系群,且彼此间线粒体基因遗传距离达到或高出该复合种中其他已知独立种间的距离。故建议将G.h.stejnegeri和G.h.cognatus从西伯利亚蝮种下独立分出,称华北蝮(G.stejnegeri)和阿拉善蝮(G.cognatus)。单倍型网络分析亦建议将G.h.caraganus提升为种级。本研究亦证实了蛇岛蝮(G.shedaoensis)在辽东半岛陆地山区的分布,从而恢复蛇岛蝮千山亚种(G.sh.qianshanensis)的有效性,主张在下一步工作中对其进行新模指订和再描述工作。在上述结果基础上,对我国境内上述几种蝮蛇的地理分布资料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补充。
史静耸杨登为张武元齐硕李丕鹏丁利
关键词:分类学
雄性峨眉髭蟾“胡子”的组织结构特征被引量:2
2019年
采用石蜡切片与苏木精-伊红染色及扫描电镜,对雄性峨眉髭蟾Leptobrachium boringii的角质刺及其周边皮肤进行了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观察。显微结构观察发现,峨眉髭蟾的角质刺属于皮肤衍生物,突起呈倒"V"形。角质刺由表皮和真皮构成,表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可分成4层;最外层细胞角质化,细胞轮廓不清,被染成深红色。真皮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分辨不出致密层与疏松层,其内未见皮肤腺,但有少量色素细胞与毛细血管分布。表皮嵴伸入到真皮层,在以往的无尾两栖类研究中未见报道。角质刺基部可见皮肤褶翻起将其包裹在内,皮肤褶向上延伸形成角质刺。扫描电镜观察表明,角质刺顶端呈锥形的"小山丘"状,表面可分辨出表皮细胞轮廓,细胞为呈覆瓦状排列的角质化细胞。角质刺与皮肤交界处为多边形的角质化细胞。角质化上皮细胞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均具有凹凸不平的花纹结构,细胞之间以镶嵌的方式连接。
张武元陆宇燕陆宇燕朱磊史静耸
关键词:皮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