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芳

作品数:5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新现象学
  • 2篇哲学
  • 2篇生命哲学
  • 2篇现象学
  • 1篇当下
  • 1篇异化
  • 1篇哲学原则
  • 1篇生命
  • 1篇时间性
  • 1篇重审
  • 1篇主体性
  • 1篇相逢
  • 1篇胡塞尔
  • 1篇回忆
  • 1篇变奏

机构

  • 5篇宁波大学

作者

  • 5篇冯芳

传媒

  • 3篇中国现象学与...
  • 2篇浙江学刊

年份

  • 4篇2017
  • 1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重审海德格尔的“生命哲学阶段”及其跨越被引量:1
2015年
海德格尔思想中的"生命哲学阶段"并不为国内乃至西方的海氏研究专家特别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展示从海氏早期的"实际生活"至其初步成熟期的"存在"大词这一主题转换过程表明生命意义问题实是海氏运思的深层动机或曰"终极关怀"。其所行"入世历幻"而终至"顿悟"之途不失为现代西方思想中格外具有启发力的生命意义读解。这条"上行路线"的问题在于缺乏日常自足性。这方面新现象学对海德格尔的批评或能提供我们另一种有所补益的视角。专注于世内"渐修"的新现象学会是萌发于西方思想内部生命的学问(牟宗三语)意义上的身心之学吗?
冯芳
关键词:生命时间性
回忆胡塞尔
2017年
1928/1929冬季学期,结束在慕尼黑大学的学习,我转到故乡的弗莱堡大学。就我记忆所及,这是已经退休的埃德蒙德·胡塞尔在弗莱堡讲课的最后一个学期,也是作为其继任人的马丁·海德格尔担任第一讲席教授的第一学期。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大名,我已有所闻。
马克斯·米勒冯芳
短暂的相逢
2017年
能借此次庆祝活动表达对我们伟大导师埃德蒙德·胡塞尔的谢意,我深感荣幸。'美和永恒的东西不能长保。'荷尔德如是说。然而,对胡塞尔先生的美好回忆依然照耀我心,如同昨日回光。当我1930年前后抵达弗莱堡时,已有许多日本同仁先行到此,他们同样希望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门下研习哲学。
芳贺檀冯芳
新现象学的“意识哲学起点”及其变奏
2017年
意识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关乎人类本质的基本现象,它以两极化为特征———一极是对象、物(世界),另一极是自我、主体(性)。对象、世界关联现今一般被称为意向性,自身关联则被认为是反思或自身意识。~①一般所谓意识哲学,便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可以说,意识哲学基本上不超出对象化思维的领域,或者说以此领域为重心。
冯芳
对新现象学“当下”原则的考察
2017年
哲学是关乎生命的学问。肇自胡塞尔的现代现象学的"流变"中,不依不饶地涌动着一股"面向生活世界"的"暗流"。胡塞尔晚期提出"返回生活世界"是其体现,海德格尔"生命与生存之间"的"生命哲学阶段"及其后继"转折"(1)亦不妨视为其显隐运作。到了以"处身之惑"中"自性自度"定位哲学的施密茨,这股"暗流"愈益彰显其来有自的生命力。如果允许我们将现象学视作西方哲学和文化在现当代之命运缩影,或可断言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生命的学问"之合流?以此为旨归,本文试图表明,新现象学的"当下"原则乃一种"当下-自反"意义上的现象学原则。从这种"生命哲学"与现象学合流的新视野来看,总体可视为危机(文化生命和个体生命双重意义上)产物的现象学思想与将为中国传统思想正名为己任的现代新儒家之"生命的学问"或有更深广的交错对话空间。
冯芳
关键词:生命哲学现象学哲学原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