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艳

作品数:5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营养护理
  • 2篇护理
  • 1篇毒性
  • 1篇毒性肝炎
  • 1篇心理
  • 1篇心理疏导
  • 1篇宣教
  • 1篇药物
  • 1篇乙型
  • 1篇乙型病毒
  • 1篇乙型病毒性肝...
  • 1篇乙型病毒性肝...
  • 1篇营养
  • 1篇营养状况
  • 1篇影响因素
  • 1篇幽门螺
  • 1篇幽门螺杆菌
  • 1篇幽门螺杆菌根...
  • 1篇造口
  • 1篇手术

机构

  • 5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厦门大学

作者

  • 5篇陈艳
  • 1篇庄则豪
  • 1篇邹丽玲

传媒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西藏医药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前心理疏导需求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0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前心理疏导需求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12月-2018年10月收治并给予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的10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疏导需求调查问卷对患者的心理疏导需求情况进行调查。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疾病分期、文化程度、社会支持程度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前心理疏导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108例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患者中,心理疏导需求较高68例(62.96%),心理疏导需求一般28例(25.93%),无心理疏导需求12例(11.1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疾病分期、文化程度、社会支持程度与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前心理疏导需求程度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疾病分期、文化程度和社会支持程度是影响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前心理疏导需求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前心理疏导需求较高,年龄、疾病分期、文化程度和社会支持程度是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前心理疏导需求程度影响因素,临床上应根据影响因素实施针对性的干预。
朱柳婷陈艳邹丽玲
关键词: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影响因素
非抗生素类药物在幽门螺杆菌根除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7年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是引起胃肠道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随着抗生素耐药率的逐年上升,H.pylori感染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全球健康问题。非抗生素类药物,如益生菌、胃黏膜保护剂、中草药和抗菌肽等的发展对H.pylori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本文就非抗生素类药物在H.pylori根除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陈艳庄则豪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行动导向宣教结合奥瑞姆护理模式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 探讨行动导向宣教结合奥瑞姆护理模式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2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均10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行动导向宣教结合奥瑞姆护理模式。统计两组患者疾病态度评分、自我护理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面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回避评分、屈服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健康知识、自我护理技巧、自护责任感及自我概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行动导向宣教结合奥瑞姆护理模式用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对疾病态度,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陈艳谢小卉颜小玲
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自护能力
空肠造口肠内营养护理在胃癌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空肠造口肠内营养护理在胃癌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胃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肠内营养护理,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护理,对比分析2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营养状态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实施空肠造口治疗的胃癌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护理,能够加快患者康复速度,维持机体营养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陈艳
关键词:胃癌手术患者空肠造口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护理
营养状况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及个体化营养护理效果分析
2022年
目的:分析肝衰竭患者营养状态与其预后的关系以及个体化营养护理在肝衰竭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式,抽样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肝功能衰竭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予常规保肝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个体化营养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水平及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围(MAC)差异。所有患者均进行院后1年门诊或电话随访,以院后1年内死亡、存活与并发症情况评估预后,将死亡或出现并发症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27例),存活且恢复良好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75例),分析患者出院时营养状况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干预前,两组PA、ALB、TG、T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上述指标较干预前上升,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TSF、MAC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MAC较干预前上升,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F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和干预后PA、ALB、TG、TC、MAC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营养状况可显著影响肝衰竭患者预后,个体化营养护理能够改善患者营养状态,降低患者院后预后不良概率。
陈艳颜小玲
关键词:营养状况肝衰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