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子健

作品数:2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油松
  • 2篇油松林
  • 2篇松林
  • 2篇天然油松林
  • 2篇方差分解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分布
  • 1篇生物量
  • 1篇碳密度
  • 1篇天然油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碳
  • 1篇土壤碳密度
  • 1篇物量
  • 1篇龄级
  • 1篇不同龄级

机构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作者

  • 2篇刘艳红
  • 2篇高杰
  • 2篇郭子健

传媒

  • 2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北京松山不同龄级天然油松林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12
2016年
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拥有华北地区唯一的天然油松林,通过对松山8块不同林龄天然油松林样地生物量分配格局进行调查,利用RDA分析和方差分解的方法探究环境因子对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研究发现:(1)乔木层生物量随着林龄增大而增加,40、55、70、95年生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16.96、132.31、144.86、170.82 t·hm-2,各器官(根、叶、干材、枝条)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大也呈现增长趋势,但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比在各个林龄无明显差异(P>0.05);(2)林龄与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之间两两呈显著线性正相关。(3)环境因子前两个主成分对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生物量分配格局方差解释程度分别为:96.79%、46.04%、86.80%。在乔木层、草本层生物量分配格局的方差解释上,土壤因子模型的独立作用要远大于地形模型,在灌木层生物量分配格局的方差解释上,地形因子模型的独立作用要远大于土壤因子模型。
高杰郭子健刘艳红
关键词:油松生物量方差分解
北京松山天然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9
2016年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森林土壤有机碳作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森林碳循环研究的重点之一。以北京松山8块不同林龄天然油松林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方差分析及方差分解的方法分析不同林龄土壤有机碳、碳密度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该地区油松林土壤碳含量平均值为20.61 g·kg^(-1);土壤碳密度为153.67 t·hm^(-2),低于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平均值(193.55 t·hm^(-2))。同一林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2)在0~50 cm土层,不同林龄土壤有机碳含量普遍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在50~100 cm层差异不显著。随着林龄增大,土壤碳密度显著增加(P<0.05)。各土层土壤碳密度与土壤碳含量随林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土壤有机碳均集中分布在较浅表层(0~30 cm),分别占总土层有机碳含量的81.1%、83.6%、82.5%、81.7%。(3)土壤各层碳含量、碳密度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相关(P<0.001,P<0.05),各层土壤碳含量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P<0.05)。各样地土壤平均碳含量(ACC)、碳密度(ACD)与地形因子、林分特征因子以及土壤因子之间普遍存在显著关联。地形模型、林分特征模型、土壤模型对ACC、ACD方差的解释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总体而言,林分特征模型能较好地解释ACD方差,地形因子模型、土壤因子模型对结果解释程度相对偏低。林分特征模型和土壤模型结合起来能较好地解释ACC方差,地形因子模型对结果解释程度不高。
高杰郭子健刘艳红
关键词:天然油松林土壤碳密度方差分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