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泉
- 作品数:11 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拉曼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学建筑科学更多>>
- 国际学术视野下荀学“人论”之发展潜能被引量:1
- 2018年
- 中国荀子之学的体制化、组织化发展自1990年以来方兴未艾,旨在对其与国际学术之接轨略尽探路之功。按时下荀子研究与国际学术之接轨办法,首先就在从片面的荀子"性"论翻转出来,回到其"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的整体"人"论立场,其次是正视到"伪"而非"性"才是荀学的正面主张,而接上同样具有"化性起伪"的人论思想的凯伦·阿姆斯特朗(Karen Armstrong)在《趋向仁爱人生的十二个步骤》、斯蒂芬·平克(Stephen Pinker)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等著作所表达的,为当世"全面培养仁爱之心,塑造全球仁爱社群",或"有利于人类的和平动机和驱使暴力成倍下降"的目标共同努力。言下之意,当前国际学术的"化性起伪"之人性思想,为荀子之学开出文献学及学术史框架之外的更大发展空间与潜能。
- 郑文泉
- 关键词:荀子荀学人论圣人国际学术
- 马来文明还能跟藏传文明学什么?
- 从今天的文明版图来看,马来文明和藏传文明分数不同宗教世界的文明,彼此间恐未有何交集可言.然而,远在一千年前马来文明还是佛教文明世界的一份子时,它曾经对境外产生过非同小可的影响,包括后弘期藏传佛教的"大乘道总体次第及菩提心...
- 郑文泉
- 关键词:佛教宗教文化
- 汉传佛教与马来班顿
- 2019年
- 汉传佛教存有马来世界7到11世纪的佛逝王朝佛教译本,对今日马来班顿文体的溯源研究或有裨益,值得引介。班顿(pantun)是远在伊斯兰教文明传入之前即已形成的马来古典诗体之一,历来对它的起源问题碍于文献不足征而未能有所定论,但相关词汇的梵语借词背景却不无暗示其有梵语文明的历史成因。班顿是以四行诗体、隔行押韵体、"喻体—意体"构造体三方面特点组成的文体,而汉传马来佛教文献得以将一、三的特点追溯到公元7世纪末,即班顿的四行诗体、"喻体—意体"构造体或受惠于佛教的四句颂(gatha)及法称因明二支作法的传统。
- 郑文泉
- 关键词:汉传佛教佛教文献伊斯兰教历史成因诗体文体
- 孔孟思想在现代马来西亚影响的分野
- 2019年
- 本文旨在从儒家诸子的角度,重新爬梳现代马来西亚儒学的学理统绪,探析孔、孟思想在现代马来西亚儒学史、子思想的影响与分别。从事实面来看,孔、孟思想在现代马来西亚的影响都有迹可循,前者如史部政书类的李绍茂(1915~1989),子部儒家类的刘果因(1904~1991)、严元章(1909~1996)、石诗元(1928~2014)等;后者如史部传记类的郑良树(1940~2016)、子部儒家类的沈慕羽(1913~2009)等。从规范面来看,史部方面的孔子以其"君子不器"的通才型人格思想受重视,孟子则是其"民胞物与"路上"威武不能屈"的人格形象;至于子部方面的孔子影响或较孟子为大,前者明显可识的有以儒学为"述而不作"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原生文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柔道"教育思想、为"万有知识归于仁"的"人本主义哲学"等,后者则主要表现为"爱护母语母文,是人的良知良能"的"华教与孔教殊途同归"的思想。以上虽在外围上共同表现为儒家之思想,但其内涵上的孔、孟思想之分殊还是不能被泛化来处理的。
- 郑文泉
- 关键词:孔子儒学
- 儒家在东南亚"兴灭继绝"的公羊学省思
- 本文以作者个人与马来西亚伊斯兰科学会(Akademi Sains Islam Malaysia,简称ASASI)共同在东南亚进行古文明的"兴灭继绝"工作之亲身例子,不仅回答"作为一位儒家国民,为什么要接受、承认非儒家的国...
- 郑文泉
- 关键词:儒家公羊学
- 荀学与人权——当代儒教以联合国为“王朝礼”体系下的荀学发展
- 2015年
- 从儒教(或儒家文化)的传播事实来看,它在当今世界已发展为一以联合国为其"王朝礼"的世界体系,下隶各国官方之"邦国礼"、"学礼"及民间之"乡礼"和"家礼"的新"五礼"框架。作为探索,文章仅对荀学与联合国层次的"王朝礼"作一学理对谈,以为前者的"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的"人"论与后者《世界人权宣言》的"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的"人"论(第1部分)均可彼此会通,但是荀学的"人生而有欲"且须以礼义"分之,以养人之欲"的说法和后者的人权的具体内容(第2部分)及个人和国家的义务(第3部分)的说法虽然没有根本理念和精神上的差距,它的生物学的自然主义之阐释却显得过于质朴而有待深化与改进,以因应现代高度智识化、人权化的文明发展与形式。
- 郑文泉
- 关键词:荀学联合国人性人权
- 东南亚闽南语朱子学的现代终结
- 2021年
- 本文旨在对东南亚有史可征的1690—2006年间的闽南语朱子学,做一学术史的梳理与评析。从东南亚早期书院史来看,闽南语朱子学的传入,应该是中国闽南本土朱子学书院南迁和移植的结果。东南亚以闽南语讲习、传播朱子《四书集注》的传统到了1897—1942年,进入繁荣时期,为今人留下仍可检索的多家、多部闽南语《四书集注》译本及相关论著。尽管如此,自1945年独立以来的两次官音化(印尼语化、华语化)进程,使印尼最终也走上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道路,东南亚闽南语朱子学逐渐衰微并走向终结。2006年,黄立志最后一次以闽南语阐发朱子学,终于成为东南亚末代闽南语朱子学者。本文还对东南亚闽南语朱子学译著进行了书目汇编。
- 郑文泉
- 关键词:闽南语朱子学《四书集注》
- 六祖惠能禅学对王阳明心学的影响被引量:1
- 2019年
-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638-713)的禅学思想,在传承印度佛教核心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契合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特质的革新与发展,创立了最具代表性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中国佛教宗派——禅宗,同时大大推动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其革新之处,集中体现在惠能大师继承发扬了早期佛教"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自性清净,客尘所染",以及大乘如来藏佛性思想等基本教义,进一步提出"即心即佛""佛法在世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等观念。
- 贾仕厚郑文泉
- 关键词:六祖惠能禅学思想王阳明心学印度佛教佛教宗派后世影响
- 荀子的“分”能解决人类社会的“乱”吗?
- 2016年
- 荀子的"礼"学是起于"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的原因,其手段为——"分"学,其目的则为——"群"学,则旨在对此一学说的客观有效性作一评析。按荀子的"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是礼之所起也"的发生学来看,暗示社会秩序是起于资源配置的结果,其"乱"则为"人生而有欲……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所致。针对这个"分"的原理假设,指出(一)荀子以为"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而必须"分",才能避免"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的乱局,还存在着一些变数,不尽为实;(二)在19世纪以来的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的趋势下,"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的"物不能澹"的资源稀缺也可能不是当下人们所面对的全部问题;(三)荀学将人类社会的"乱"归诸于资源稀缺的终极原因,使其理论或不免有——"资源决定论"的偏执导向而有失真之虞。
- 郑文泉
- 关键词:荀子礼学资源稀缺
- 马来西亚国学:儒学可以学些什么?
- 儒学在现代中国变成"国学"或"国故学"的处境与遭遇,历来引起诸多学人的不满和不平,但还未提升至其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学术体系与分类合理与否的省思上。本文以为,...
- 郑文泉
- 关键词:国学儒学文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