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辛晓霞

作品数:7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道德
  • 2篇儒家
  • 1篇道德价值
  • 1篇道德困境
  • 1篇心安
  • 1篇性善
  • 1篇远古
  • 1篇儒墨
  • 1篇圣人
  • 1篇实理
  • 1篇实学
  • 1篇图说
  • 1篇普遍化
  • 1篇气质之性
  • 1篇亲亲
  • 1篇仁义
  • 1篇周敦颐
  • 1篇著作
  • 1篇禅让
  • 1篇为学

机构

  • 4篇天津理工大学
  • 3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7篇辛晓霞
  • 2篇向世陵

传媒

  • 2篇道德与文明
  • 1篇黑龙江社会科...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州学刊
  • 1篇湖北大学学报...
  • 1篇船山学刊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儒家博爱观念的起源及其蕴含被引量:9
2014年
博爱的观念孕育于中国本土。作为仁的根本性内涵,儒家博爱适应于人道关爱与和谐群体的社会发展需要,自春秋发端,至战国进一步丰富。通过着重探讨先秦博爱观念的起源,揭示出儒家博爱论兴起时以爱人先于爱己和爱的互惠性为特色的基本蕴含,认为爱、亲、仁的概念之间是相互训释的关系,阐明博爱与差等双方是同一个仁爱在普遍原则与具体实践的不同层面的表现。孝为儒墨共有的观念,它可以在普遍之爱的意义上被理解。先秦初起的博爱观念在汉唐得以进一步展开并与社会政治相关联。"博爱之谓仁"的命题虽然晚出,但却集中展示了儒家博爱论的基本精神。
向世陵辛晓霞
关键词:互惠
中华远古道德价值的挺立与普遍化进程
2016年
从禅让制到嫡长子继承制,儒家在整理古代典籍的过程中,赋予两者"惟德是与,非贤不授"和亲亲、尊尊的意义并都加以维护,这意味着即使是在儒家的传统中,德在王位继承制度中也逐渐失去了优先性。但优先性的调整,并不意味着德的失落,而是恰恰开启了德的普遍化进程。德最初产生于政治领域,经由儒家的重构,德从主要指向君主,逐渐扩展为对臣,进而普及到士,最终指向每一个人,成为普遍的价值原则,成为整个文明的价值内核。这一普遍化进程,对中国文化之精神气质的发育,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辛晓霞
关键词:禅让亲亲普遍化
陆世仪对性善的重构及其理论困境被引量:1
2013年
《性善图说》仿照"太极图"重新呈现人、物化生的过程。陆世仪通过阐发"成之者性"来说明万物未生之前只是命,落入气质时才成性,又从人物之别的角度提出"人性之善正在气质"的性学观点。陆世仪力图重构性善以纠时弊,但也由此带出新的理论困境。首先,从"成"的角度规定性,使性的存在依附于气质,消解了性的独立性;其次,割裂了"性"、"命",性善无法从命善中讲出,其结果是性先善后,使"善"下落成性中的一个属性;最后,人物之别的前提,使人性善只有在人禽之别的语境中才有意义,性善丧失了普遍性。
辛晓霞
关键词:性善气质之性
非儒和斥墨中的儒墨之同
2013年
墨子"非儒",但所谓"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只是讥讽儒家在践履中不能真正贯彻这一原则,反因私爱而废尊卑。墨子所设定的和兼爱相对立的是巫马子唯"我"之爱的差等之爱,这与儒家所倡导的差等之爱截然不同。同样,孟子虽然批评墨子的兼爱导致无父,是为禽兽,但孟子的着眼点不在于兼爱的爱一切人的层面,而是基于卫护儒家学派的地位和孔子道统的卫道之辩。儒墨俱道仁义,同倡爱人,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博爱精神。
辛晓霞向世陵
关键词:兼爱墨子
“欲仁”的“我”是谁——朱陆对为学主体的认知差异
2015年
朱学的为学工夫倾向于向所有人提供一种全面实现人格发展的方法,而陆学的为学工夫更适用于天赋异禀的人。这两种教法适应于不同资质的学者,可以说在不同的范围内都具有其合理性。但是,显然现实中资质普通的人是普遍的大多数,陆学工夫的实践意义比较有限。相比之下,朱学的为学工夫更具有普遍适用性。学派的命运不仅仅取决于理论的合理与否,其实际可操作性、适用范围的大小都是影响因素。为学方法的设计既要以"性相近"为前提,也要立足于"习相远"。了解于此,对今天复兴儒学也具有指导意义。
辛晓霞
关键词:圣人仁义
顺情而心安——道德困境中儒家的选择被引量:2
2015年
陆澄得知儿子病危,因而忧闷不能堪,阳明先生批评他爱亲偏了,已是私意。然而当阳明得知自己父亲病危时,却"欲弃职逃归",这其中的差异值得探究。其实,阳明先生对陆澄的提点是基于理性的考量,但当自己遭遇此种危急时,则依于直觉之情。此情是人性深处的直觉的亲情,顺此情才能心安。安与不安,不是从理论推导、逻辑论证中得到的,而是情感的恰当安顿,心安是儒家面对内在困惑或道德两难处境时选择的依据之一。儒家肯定亲情,但不止于亲情,而是将其扩充、提升为普遍的仁爱之情,将"亲亲"与"仁民"、"爱物"统一起来,确立了由孝及仁,由身、家及天下的实践路向,扩充家庭和谐从而实现社会和谐。这也为我们的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启发。今天,我们应当重拾儒学,彰显其在慰藉心灵、和谐群体与稳定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重大意义。
辛晓霞
关键词:心安道德
《性理精义》对理学的定位——以周敦颐著作的编排为例被引量:1
2014年
《性理精义》将《太极图说》、《通书》列于卷首,这样的辑纂方式,除了道统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从两书发掘出的讲实理的资源,能够满足官方的理论需求。康熙多次辨明真假理学,提倡讲实理,重实行的真理学。"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性理精义》的辑纂者通过对材料的选汰,挑选出能够将《太极图说》和"实理"、《通书》——"诚"和"实理"联系起来的注解,且附案语强调这一联系,从而突出理学的实学层面。由此也呈现出清初官方对理学的定位——性理实学。
辛晓霞
关键词:实理实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