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宏伟

作品数:5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安徽省水利厅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胁迫
  • 2篇农田
  • 2篇淮北平原
  • 2篇干旱
  • 1篇氮磷
  • 1篇氮磷流失
  • 1篇氮素
  • 1篇氮素流失
  • 1篇玉米
  • 1篇上覆水
  • 1篇生理生态
  • 1篇生理生态指标
  • 1篇生态指标
  • 1篇受旱
  • 1篇受淹
  • 1篇水稻
  • 1篇水深
  • 1篇土壤
  • 1篇农田氮素
  • 1篇农田氮素流失

机构

  • 5篇安徽省水利厅
  • 2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5篇袁宏伟
  • 5篇杨继伟
  • 3篇袁先江
  • 2篇汤广民
  • 2篇李如忠
  • 2篇蒋尚明
  • 1篇曹秀清
  • 1篇胡铁松
  • 1篇高芸

传媒

  • 2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节水灌溉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自然降雨条件下淮北平原农田氮素流失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研究自然降雨过程中农田氮素径流流失特征。[方法]基于淮北平原区1次典型的自然降雨,分析降雨强度、径流量及排水中TN、PN、NH_4^+-N和NO_3^--N的质量浓度变化。[结果]自然降雨条件下,降雨强度和径流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产流时间较降雨时间以及径流量较降雨强度的变化均有一定滞后效应;随着径流量增大,排水中TN、PN和NH_4^+-N的质量浓度快速增大,且达到峰值的时间较径流峰值时间提前,峰值过后三者质量浓度快速下降,降雨停止后随着径流减少TN趋于稳定,PN和NH_4^+-N继续降低,NO_3^--N质量浓度与径流量呈反向变化特征;随着雨强和径流量的变化3种形态氮素比例动态变化,且降雨时颗粒态氮大于溶解态氮,降雨停止后PN和可溶态NH_4^+-N减少,可溶态NO_3^--N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降雨强度与径流量、NH_4^+-N、PN和TN呈正相关关系,与NO_3^--N呈负相关关系;整个径流过程TN、PN、NH_4+^-N和NO_3^--N质量浓度均值分别为11.50、6.58、2.11和2.88 mg/L,均超出了地表水Ⅴ类水的标准。[结论]自然降雨径流过程中农田排水给周围水体带来较大的环境风险,该研究为该区域氮素流失特征研究及面源污染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杨继伟袁宏伟袁宏伟李如忠袁先江
关键词:自然降雨农田氮素流失面源污染
受淹农田土壤-上覆水氮磷迁移特征模拟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研究受涝农田土壤中氮磷流失规律及上覆排水中氮磷释放特征,探求合理的排水时间。【方法】基于原状土试验测坑开展大豆淹水试验,分析了淹水前后土壤中氮磷变化量、淹水过程中土壤pH值、Eh值以及上覆水中氮磷质量浓度的变化。【结果】随着淹水历时延长,土壤氮磷损失率增加,2次试验淹水结束较淹水前土壤全氮、全磷损失率均值约为7.63%和3.17%,碱解氮降低17.84%,有效磷增加8.65%;上覆水中TN、NH4+-N和NO3--N质量浓度在淹水第1天增速较快,分别达到0.405、0.192和0.209 mg/L,2~4 d时间内TN质量浓度缓慢增加,NH4+-N和NO3--N质量浓度之和减少为0.226 mg/L,第4天至淹水结束,TN和NH4+-N质量浓度增加,NO3--N质量浓度继续降低,整个淹水过程无机氮质量浓度占总氮比例由98.5%降至54.4%;淹水过程中上覆水含磷量不断增加,呈现二次多项式变化特征,淹水结束TP质量浓度为0.615 mg/L,其中可溶性磷酸盐占TP质量浓度的80.5%~91.6%;淹水后,受试土壤的pH值和Eh值降低,进一步增强了土壤中氮磷向上覆水迁移的能力。【结论】综合考虑受淹农田氮磷迁移特征和作物产量等因素,农作物在受淹后应采取控制排水措施,以减少氮磷随地面排水的流失。大豆花荚期受淹后第3天为最佳排水时机。
杨继伟汤广民汤广民袁先江李如忠袁先江
关键词:农田土壤氮磷流失控制排水
基于生理生态指标的玉米受旱胁迫响应规律研究被引量:7
2019年
基于安徽省新马桥农水综合试验站内有底测坑玉米受旱胁迫专项试验数据,研究分析了干旱胁迫对玉米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干旱会影响玉米光合作用的各项指标,而光合性能的变化会影响玉米株高和叶面积的生长发育;玉米营养生长中前期,作物处于快速生长期,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机能更强,适度轻微的受旱胁迫解除后玉米可迅速恢复正常生长,其后的生长发育反而会优于未受旱作物;同等受旱胁迫程度下,玉米营养生长后期及生殖生长阶段对水分亏缺的响应更为敏感,受旱更容易造成玉米植株永久损伤并导致减产。为提高玉米全生育期内的水分利用率实现高效节水并保障稳产,认为玉米营养生长中前期可适度缺水实施非充分灌溉,而营养生长后期及生殖生长阶段则需实施充分灌溉。
袁宏伟蒋尚明蒋尚明刘佳
关键词:干旱胁迫光合特性玉米
花荚期涝渍胁迫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7年
为探索汛期易涝易渍情况下大豆种植的排水管理措施,通过测坑试验研究了大豆花荚期涝渍对其生理特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涝渍胁迫引起大豆单株实荚数、百粒质量的减少和减产。大豆相对产量和涝渍综合累积水深SFEW_(30)显著负相关(R=0.948 9),随着涝渍时间的延长,减产幅度增大。在供试土壤为砂姜黑土情况下,为保证大豆正常生长发育并高产,花荚期涝渍时必须将农田地下水位在5 d内降至地面以下30 cm。
袁宏伟袁先江汤广民杨继伟
关键词:大豆花荚期
淮北平原旱涝急转条件下水稻减产规律分析被引量:12
2017年
为探究水稻旱涝急转下先期旱胁迫与后期涝胁迫交互作用对产量造成的影响,于2016年在淮委水科院新马桥试验站开展了不同旱涝水平(受旱程度(50%~70%田持),受旱时间(5~15 d),受涝程度(50%~100%株高),受涝时间(5~9 d))的旱涝急转组,单旱组,单涝组,正常组平行对比形式的测桶试验。分析了不同旱涝组合形式下先旱与后涝互作效应的减产规律,进一步探究了旱涝互作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旱涝急转组与正常组对比,重旱重涝组合减产30.3%,对产量最为不利,长时间重旱使总粒数削减30%左右,千粒质量与结实率均接近或高于正常组;旱涝急转组与单旱组对比,旱涝急转组(重涝)比单旱组产量削减程度增加30%以上,总粒数损失增加33.9%~35.2%,旱涝急转组(短期轻涝)比单旱组(长期重旱)千粒质量和结实率分别补偿33.6%和37.6%;旱涝急转组与单涝组对比,旱涝急转组(长期轻旱)比单涝组(长期重涝)产量补偿113.0%,旱涝急转组(重旱)比单涝组(重涝或长期轻涝)总粒数削减31.9%~33.7%,旱涝急转组(长期旱)比单涝组千粒质量和结实率分别补偿79.7%和118.4%。研究成果可为探究旱涝急转致灾机理及减灾措施提供参考。
高芸胡铁松袁宏伟杨继伟
关键词:胁迫干旱灌溉水稻旱涝急转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