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华 作品数:4 被引量:20 H指数:3 供职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中高度近视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可接触式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中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5例24眼中高度近视(-3.50~-15.50D)患者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可接触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其术前和术后1,3,6和12mo的常规检查结果分析,评价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稳定性和并发症。结果: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0.84±0.24(0.4~1.2),术后平均裸眼视力0.90±0.29(0.5~1.5),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球镜度数:术前-3.50~-15.50(平均-10.19±3.37)DS,术后1.00~-1.25(平均-0.20±0.68)DS,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散光度数:术前-1.98±1.62DC,术后-0.41±0.58DC,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前房深度3.08±0.21mm,术后2.25±0.32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可接触式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中高度近视具有安全、有效、可预测性、可逆性;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李山祥 赵刚平 余建洪 李国培 王艳华 李追关键词:有晶状体眼 后房型 高度近视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中高度近视散光27例 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观察小光斑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 ileusis,LASIK)治疗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LASIK治疗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患者27例(39眼)的临床疗效。术前屈光度范围:球镜-0.75~-13.25DS,散光度-2.00~-5.25DC。术后随访6~20个月,平均9.5个月。结果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0.85±0.27(0.3~1.2),术后平均裸眼视力0.95±0.24(0.6~1.5),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球镜度数:术前(-5.60±2.86)DS,术后(-0.18±0.79)DS(1.00~-1.50D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散光度数:术前(-2.65±1.04)DC,术后(-0.39±0.82)DC,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ASIK治疗中高度近视散光安全、有效及预测性佳、术后稳定性好的优点。 李山祥 赵刚平 陈玉冰 赵岭江 王艳华 李追关键词:近视 散光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术前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特征分析与氩激光疗效评价 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分析LASIK术前检查发现的近视患者视网膜病变的特征,评价眼底氩激光光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了施行LASIK术的连续性病例1 100例(2 190眼)的术前资料,在对所有患者术前扩瞳后以检眼镜、三面镜详细检查眼底周边视网膜情况并记录,对严重的视网膜病变如格变、囊样变、干性裂孔、视网膜浅脱离等予以氩离子激光光凝治疗,经随访稳定有效后再择期行LASIK手术。结果:视网膜病变及视网膜裂孔的发生率均随屈光度增加而提高,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颞侧病变比例高于鼻侧。在全部患眼的检查中,发现各类视网膜变性132眼,64眼发现格子样变性(48.48%)、37眼发现囊样变性(28.03%)、54眼发现霜样变性(40.91%)、34眼发现不压白变(25.76%)、12眼发现铺路石样变性(9.09%)、14眼发现干性裂孔(10.61%)、4眼发现裂孔伴局限性浅脱离(3.03%)。对出现较严重视网膜病变的43例患者(78眼)施行了眼底氩激光治疗。复诊时见激光斑反应明显、干性裂孔稳定,局限性浅脱离患者经2~4次激光,光凝后视网膜完全平复。对眼底经光凝后行LASIK的患者,在3~6mo复诊中无1例视网膜脱离发生。结论:LASIK术前对全部患者进行常规三面镜详查眼底是十分有必要,对发现的周边视网膜严重变性及时予以激光光凝能够有效防止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李山祥 赵刚平 李国培 王艳华 李追 赵岭江关键词:近视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氩激光 护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视力检测中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视力检测中的效果,提高儿童视力检测的准确度.方法 学龄前3~6岁儿童220例,护士首先进行宣教,教会患儿及家长检查视力的方法,即用手指E字的开口方向.在检测视力过程中,护士不进行任何干预,让患儿自行测视力;然后用护理干预法(鼓励法、奖励法、排除干扰法、诱导法、恐吓法)再测视力,并记录两次视力结果及患儿合作程度评价.结果 护理干预前后儿童视力检查的配合满意度分别是73.64%和94.09%,x2=34.009,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干预法对患儿视力检查的影响:护理干预前双眼平均值为(4.71±0.12),干预后双眼平均值为4.93±0.11,x2=4.45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护理干预法能有效提高学龄前3~6岁儿童视力检测配合满意度,提高视力的准确度1~2行视标. 温友红 陈燎原 李追 王艳华关键词:护理干预 学龄前儿童 视力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