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军

作品数:2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西城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乳腺肿
  • 2篇乳腺肿瘤
  • 2篇女性
  • 2篇女性乳腺
  • 2篇女性乳腺癌
  • 2篇肿瘤
  • 2篇腺癌
  • 2篇腺肿瘤
  • 1篇突变
  • 1篇流行病
  • 1篇流行病学
  • 1篇基因
  • 1篇基因突变
  • 1篇放射摄影
  • 1篇放射摄影术
  • 1篇BRCA1基...
  • 1篇BRCA1基...

机构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篇杜铁桥
  • 2篇王军
  • 1篇王永利
  • 1篇丁宝枝
  • 1篇于盛会
  • 1篇张超
  • 1篇桑春玉
  • 1篇郝希哲
  • 1篇郭素娟
  • 1篇闫羽翔

传媒

  • 1篇军医进修学院...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年份

  • 2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BRCA1基因突变的观察
2010年
目的检测有危险因素者BRCA1第11外显子的突变率。方法38例有危险因素者,年龄29-71岁,有乳腺癌及卵巢癌家族史18例,其中3例本人患乳腺癌;有其他恶性肿瘤家族史者17例;有良性病变者8例,其中1例本人患宫颈癌。25例无危险因素者为对照组。受检者抽取外周血进行DNA提取,经PCR扩增后测序,与NCBI基因库比对。结果1例乳腺良性病变伴宫颈癌者检出4个碱基的缺失突变。危险因素组与对照组另检出6个相同位点的突变,其中5个位点在危险因素组和对照组突变率分别为65.8%和36.0%,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发生于性器官的恶性肿瘤可能有共同的突变位点,危险因素组突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家族性乳腺癌可能与更常见的、低外显率基因变异的综合作用有关。
杜铁桥郭素娟郝希哲王军
关键词:乳腺肿瘤突变
北京市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与乳腺癌相关性的探讨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北京女性年龄、危险因素及内源性类固醇性激素与乳腺癌的关系,以及性激素与乳腺密度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493例北京市女性,年龄25~76岁,中位年龄44岁。分为≤40岁组(165名)、>40岁组(242名)和绝经后组(86名)。对全体受检者进行问卷调查及危险因素统计,行数字化乳腺X射线检查,并用半定量方法计算乳腺密度百分比,检测血浆雌二醇和孕酮水平。结果:乳腺癌及良性病变的检出率分别是1.2%和7.3%。除去乳腺癌患者,共有危险因素者146名。绝经后组有危险因素组的乳腺密度显著高于无危险因素组,P<0.05。绝经后组乳腺密度与雌二醇及孕酮之间存在轻度正相关(r=0.315,P=0.003;r=0.256,P=0.017)。多远逻辑回归分析显示,乳腺癌检出率随着年龄及危险因素呈递增趋势(χ2=5.7,P=0.017;χ2=4.7,P=0.03)。乳腺癌检出率在高年龄组是低年龄组的4.2倍,有危险因素组是无危险因素组的4.9倍。结论:乳腺癌检出率随年龄增长上升,有危险因素者检出率高于无危险因素者。绝经后组有危险因素女性的乳腺密度显著高于同龄的无危险因素者。乳腺密度应作为乳腺癌普查的观察指标。
杜铁桥王永利于盛会张超闫羽翔王军桑春玉丁宝枝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