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红
- 作品数:6 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徐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低温对香樟膜脂过氧化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9
- 2011年
- 以徐州引种驯化的成年香樟树叶片为材料,采用模拟低温胁迫法(温度处理分别为0℃、-5℃、-10℃、-15℃、-20℃、-25℃),研究了低温对成年香樟膜脂过氧化反应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其叶片细胞质膜相对透性呈"S"型曲线增大,用Logistic方程计算其半致死温度为-13.40℃。叶片中MDA不断增加,SOD活性、POD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
- 孙存华孙存玉张亚红施剑杰孙东李百伟王丹蒋继宏
- 关键词:低温胁迫香樟生理生化反应
- 自然降温过程中香樟和广玉兰的抗寒性研究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研究自然降温过程中香樟和广玉兰的抗寒性差异。[方法]选取徐州地区香樟和广玉兰的健康叶片为材料,探讨自然降温过程中其细胞质膜相对透性、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随着气温的降低,2个树种的细胞质膜相对透性、丙二醛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2树种细胞质膜相对透性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1月份;2个树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呈"M"状变化,但整个过程中广玉兰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高于香樟。[结论]广玉兰的抗寒性强于香樟。
- 张亚红孙存华蒋继宏孙东施剑杰李百伟
- 关键词:自然降温香樟广玉兰抗寒性
- 开花期藜的光合特性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通过对干旱胁迫下藜开花期基本光合特性的研究,初步探讨其耐旱机理。[方法]9月上旬选择典型晴天,对开花期的藜功能叶进行有关光合参数的测定。[结果]开花期藜的光合日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中午12:00左右,光合"午休"现象消失,与其营养生长期藜具有明显的午休现象不同。蒸腾速率呈双峰型,在上午8:00左右蒸腾速率达到最大,然后开始渐渐下降,到下午14:00左右达到谷底。在自然条件下藜的光饱和点(LSP)为1 300μmol CO2/(m2.s)左右,光补偿点(LCP)为37μmol CO2/(m2.s)左右,表观量子效率(AQY)为0.348 9。[结论]开花期藜的光合速率的限制因素主要是非气孔限制,光强也不再是控制气孔开闭的主要因素,温度和空气湿度成为控制气孔开闭的主要因素。
- 孙存华李扬金慧丽王东升徐新娜陈香玲张亚红
- 关键词:开花期光合特性
- 干旱胁迫对藜叶片干旱诱导蛋白的影响被引量:7
- 2009年
- 采用SDS-PA GE(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进行蛋白质的分离,研究干旱胁迫对藜叶片干旱诱导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10 d,中度干旱藜的叶片110.3 KD和103.9 KD及24.8 KD,22.7KD,21.0 KD蛋白谱带明显加强,重度干旱胁迫下22.7 KD,21.0 KD蛋白谱带增强,但弱于中度干旱胁迫;干旱胁迫15 d,中度干旱胁迫下蛋白谱带与第10 d中度干旱胁迫下的蛋白谱带相比,26.4 KD和19.2 KD蛋白谱带增强。这说明干旱诱导了藜一些适应水分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或使一些基因的表达量增强,导致一些新蛋白质的出现或某些蛋白质量的增加而增强其对干旱胁迫的抵抗能力。
- 孙存华杜伟徐新娜陈湘玲张亚红
- 关键词:ALBUM干旱胁迫干旱诱导蛋白叶片
- 聚乙二醇渗透胁迫对藜幼苗叶片干旱诱导蛋白和可溶性蛋白的影响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探讨渗透胁迫对藜幼苗叶片干旱诱导蛋白和可溶性蛋白的影响。[方法]用浓度5%、10%、20%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对藜幼苗进行胁迫处理,测定相关生理参数的变化。[结果]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PEG胁迫可引起藜叶片产生110.3、103.9、22.7、19.2 kD 4种新的蛋白谱带,其中110.3、103.9 kD蛋白谱带的量随PEG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浓度5%PEG胁迫下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表现为缓慢上升的趋势,浓度10%、20%PEG胁迫下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结论]藜在渗透胁迫下,可溶性蛋白质增加,并有新的蛋白质合成。
- 孙存华杜伟陈湘玲徐新娜张亚红孙东施剑杰
- 关键词:干旱诱导蛋白可溶性蛋白
- Ca^(2+)、Mg^(2+)诱导大豆根细胞程序性死亡被引量:2
- 2008年
- 将培养到根长至1 cm左右的大豆根浸入到浓度分别都为50 mmol/L的、以NO3-为背景的Ca2+、Mg2+混合溶液中,在处理到48 h和60 h时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TUNEL检测、单细胞凝胶电泳以及丙二醛含量和细胞膜透性的测定,将浸入去离子水中培养的作为对照,再将浸入浓度都是100 mmol/L、以NO3-为背景的Ca2+溶液中和Mg2+溶液中,分别处理48 h进行TUNEL检测。试验结果表明经Ca2+、Mg2+单独处理的大豆根没有发生细胞程序性死亡(PCD),而Ca2+、Mg2+混合处理的大豆根发生了PCD。所以大豆根产生PCD是Ca2+、Mg2+共同诱导的结果,并推测了其发生PCD的机制。
- 王东升孙存华金慧丽徐新娜陈湘玲张亚红
- 关键词:细胞程序性死亡